APP下载

被遗忘的食指,被消费的余秀华

2018-04-10云也退

环球人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徒劳直言余秀华

云也退

食指又出山了,逮住余秀华批了一通,对余诗中反映的“理想的下午”十分不屑:“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一个诗人,对人类的命運、对祖国的未来考虑都不考虑,想都不想”,这口风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的那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时间在食指这里是停滞的,就像他自己写的:“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炉台从此一劳永逸,诗人只剩“相信未来”这么一个联想性的动作可以做了。

《相信未来》确是一首好诗,但“未来人们的眼睛”其实已经辜负了他的相信。他们忽略了他,几乎遗忘了他,而食指的这次露面却又恰恰表明这种忽略是正当的。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徒劳,食指不幸是承受者之一,而技术带来的所谓“认知革命”又放大了这种徒劳。农耕时代的劳动者认为躺在树荫下晒太阳就是生活的目的,科技再进步,也只是用于促进这一目标早日实现罢了;在1968年就停止生长的诗人认为关心祖国与人类是诗人唯一的职责,只要是想写几行字了,就该在心中默念。

食指现在是“老诗人”了。很不幸,如今的他,活在一个把“老人的智慧”看作一种和老年表情包性质相同的时代。

1968年写下《相信未来》的食指,50年后以一个老病之人的形象出现并发表言论,是巧合还是故意的安排?如果是安排的话,那么安排者是不是希望他来担任一个角色演员?换另一位与他同时代的人,或许,用一句“当代的诗歌我看不懂”就打发掉自己的发言了。我深深怀疑,在食指讲话的同时,有个听不见的画外音在说:“还真配合。”

一场座谈,合理的人员结构,差不多是80%以上的逢场作戏者和20%以下的直言者。前者一般是职业性的,哪怕是那些有名的“批评家”。至于后者,担任直言的人会说出什么,主办方也好自己也好,最好预先有个数。所谓“爆款”,带着点意外的意思,其实仍是可控的,逃不出“算法”无所不包的掌心。

我们围绕爆款的所有热情也都在可控范围内,如同子弹,必然随扳机的扣下而射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是徒劳的一分子。至于余秀华,比起农民而言,病患的身份是她更强的标签,这种辨识度让她很难不成为一个消费品,哪怕是“文化消费品”。人们不会仅仅读她的诗而忽略这个人。而食指却以为,捧红余秀华的结果仅仅是让民众受到她诗中的价值观的教化,如同他那个时代一样。那时是没有“谈资”这一说的,字字句句,每个被推出的形象,都直抵个体灵魂的深处,任何让人分心的小情调,一出现就会被内外兼修地消灭。

在“食指与余秀华之争”中,为哪一方辩护都显得那么无聊又无力,是对“士大夫抱负”或“身残志坚”之类词汇继续作食尸般的消解。这是一场制造的争论——制造,而非伪造;然而,只要是制造的,就是伪。

猜你喜欢

徒劳直言余秀华
The Poet on Earth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水流声
无耻当有种
劳动创造幸福
写话要符合图意
余秀华的慢写作
谁的江南
不易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