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之子》教学实录
2018-04-10姜树华
【课例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鲜明提出“聚焦思维品质提升”“关注语言思维力”“培养有思维力的语感”等观点的,为之甚少,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学科的感悟性特质,让语文教学长期在内容把握、情感体验、内涵体悟等方面以“感”至上,很少触及内容呈现、言语逻辑、表达思维等理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小学阶段尤以“形象感悟”为主要特征,这就更让人们远离了理性阅读,远离了言语思维的关注与提升。教学一定是让人变得更智慧的活动,语文当然也应聚焦思维力的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科学精神”素养指向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素养指向有方法的学习、勤于反思的学习,“实践创新”素养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品质形成。由此显见,各学科的教学底色是思维,思维力的发展也应是各学科的首要之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温儒敏教授曾多次疾呼:“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
姜树华老师通过《鲍氏之子》的课例告诉我们:在文本内容的把握、遣词造句的斟酌、表达手法的精心、文体特质的体悟等方面都能让读者读得更聪慧,让学者学得更入味。语文的教学是可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语文教学不仅是精神品格的熏染,言语能力的提升,更有思维的敏感闪现。即便是小学阶段,也应有与其相匹配的语文思维力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16-05
【执教者简介】
姜树华,如皋市安定小学校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二届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导师。他一直致力于提升“语文思维素养”的“言意共生教语文”理论与实践研究,曾获教育部“首届全国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一等奖、“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特等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教学》等2部,编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20个细节》等8部。
【学习目标】
1.练说人物对话,尝试用“列举”的方式辩论。
2.删减故事情节,感受寓言文体的故事性特征。
3.聚焦人物角色,读懂寓言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读好人物语言
1.读好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寓言。
(生齐读课题)
师:顾名思义,这“鲍氏之子”就是——
生:姓鲍的人家的孩子。
师:嗯,你是哪家的孩子?
生:宗氏之子。
师:自报家门的时候要说得有底气,要自信,再说。
生:(笑)我是宗氏之子。
(师指其他男生)
生:秦氏之子。
生:陈氏之子。
生:陆氏之子。
(师指一女生)
生:王氏之子。
(其余学生七嘴八舌状)
师:哦,你看,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了。
生:(恍悟)王氏之女。
师:为什么要这么改呢?
生:因为我是女孩儿不是男孩儿。
师:好,课文都预读过了。鲍氏之子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鲍氏之子真机智,年纪小小思考问题却周到。
师:很好,“机智”这个词可以写到课题下面。
(生板书)
生:鲍氏之子真勇敢,他敢于打破世俗。
生:鲍氏之子直言不讳,他竟然敢和齐国的大贵族田氏争理。
师:哦,就是很直爽,很正直,对吗?把它换一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板书)
生:鲍氏之子真理智,他没有随着其他的宾客去奉承田氏,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理智这个词好。
(生板书)
生:鲍氏之子很自信,在所有人都是同一观点的情况下,他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并且还说得井井有条。
师:说一个人很会说话,可以用个词语——
生:能言善辩。
生:伶牙俐齿。
生:妙语连珠。
生:巧舌如簧。
师:如果在能言善辩和巧舌如簧之间,让我们选择一个词,我们想写哪个?
生:能言善辩。(齐)
生:能言善辩是根据当时情况,跟那个田氏在辩解,所以能言善辩用在这儿比较合适。
师:嗯,我们说话用词的时候一定要有甄别,用哪个词更好,语文水平就体现在这儿。
2.练说话语
师:其实这个故事的导火索就是那个贵族田氏,他的观点是——
生:上天多厚待人啊!
(课件出示:“观点”字样)
师:为了说明观点,他说了一些内容——
生:做了解释。
师:说得一点不错,我们一般把对观点的解释称之为——
(课件出示,生齐说“论证”)
师:三分话语七分在说,说的感觉很重要。老师建议同桌之间来练着说一下,练出田氏的那种贵族风范。
(生练习,师巡视)
师:(指生说)注意呀,大家待会儿要给他评点,好的要欣赏,不足的要建议。
生:我认为这是一段感慨的话,你却读得有点儿生硬,不像是一个人突生感慨说出的话。
师:你来感慨一下。
(生示范读,感慨地说)
师:真好,就这样子发自内心的。还有同学提提建议不?
生:我觉得“供”(读成了“g7ng”)字你读错了。
师:这个字是读成“g7ng”还是读成“g4ng”?
(生七嘴八舌)
生:这个字应该读成“g4ng”,不是“g7ng”,“g7ng”是供品,陈列、祭祀用的叫供品,而这里是“供给、提供”的意思。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建议:我们说的时候可以把在场的各位就当作众食客。眼前有食客,说起来感觉就会不一样了。
(生用肢体语言,说得很自然)
师:怎么样?有点儿贵族的范儿。
(生掌声)
师:这就是刚才老师讲的“三分语言七分靠说”,说就要说出那种感觉。好,田氏有这样的话语,鲍氏之子是怎么样跟他针锋相对的。(生自读——指生说,课件出示:观点、立场、论证)
师:刚才,我们把田氏的话语说得那么好,鲍氏之子该会怎么说呢,大家练一会儿。
(生自由练习——指生说——众生评价)
生:从提示语中应该看得出鲍氏之子神色镇定,不能像田氏那样傲慢,语言应该要肯定、有力,并且没有让人反驳的余地。
师:(点头肯定)孩子,你开个头,示范一下。
(生说得很自信)
师:真好!继续提提建议。
生:鲍氏之子其实是比较平和的那种,不要那么狠(众笑),只要让田氏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
师:就是不要太咄咄逼人。大家给你这么多建议,好幸运啊,再试试。
(生再说,改变很大,掌声)
师:(随机指生)如果你就是食客,现在有什么真实想法?
生:我觉得鲍氏之子说得很在理。
生:听了他的反驳,我觉得他才是说得对的。
生:我觉得对自己之前说的那个有点儿……就是觉得他说的才是对的,对自己说的有点儿怀疑。
师:哦,你是田氏了,对自己产生动摇了。其他食客呢?
生:敬佩敬佩!小小少年竟有如此文采。
师:(看着学鲍氏之子的学生)真好!你的这段话语得到了在场各位食客,包括田氏的肯定。很好!
师:其实啊,世间万物平等、共同生存,可以举的例子应该好多。我们来看这样一则寓言,同学们快速读一读,一定会有所启发。
(出示补充寓言:《人和宙斯》,学生自由读)
师:说说阅读收获吧。
生:我的收获就是自己不能一味地羡慕别人,每个人都有特长。
生:有的天赋是从表面上就能看得出来,而有些天赋则是要靠自己慢慢发掘出来的。
3.学会列举
师:其实,大千世界和人共处的事物好多,比如——
(课件依次出示图片)
生:(齐读)花、鸟、鱼、兽、草、树……
师:还有好多好多,每一样事物又都有它自身的——(生:缺点),当然也有它自身的——(生:优点)
师:我们也可以像鲍氏之子那样说说我们的想法。
(生练习说,师指生说)
生:“其实事情并非如同阁下所说的这样。”
师:嗯,你用上了自己的话语了(“阁下”),我建议你把手离开桌面说,更像当时的鲍氏之子了。
(学生的讲话姿态更自然,效果很好,众生点头欣赏)
二、读明故事情节
1.找出简练之处
师:寓言这种文体们早就学过了,给我们留下来怎样的印象?
生:它的故事虽然小但是它却包含这一个世界所含的道理。
师:也就是小故事——
(生:大道理)
生:寓言一般都很通俗,让人一读就懂,而且寓言非常地精练。
师:很精练,很通俗,大家对寓言都有这样的感觉。再来打量一下今天我们所学的这则寓言,这次不是用嘴巴读,而是用我们的眼睛来看,这则寓言简练在哪些地方。
(学生纷纷指出已删减之处)
2.尝试删除语句
师:(课件出示课文)嗯,同学们发现作者省略了这么多地方。我们再看看这则寓言,还可以怎么进一步省略呢?
(生逐一说出可以省略之处,确认除鲍氏之子的话语不可省,其余均可省。师根据生说可省内容,将文字变灰色状)
3.品读被删语句
师:真够简练啦!同学们,我们在小组内开一个研讨会,再回过来读读被丢掉的文字,你觉得哪些文字又让我们舍不得丢去。
(组内商讨,自由读说)
生:我觉得“这时在座一个十二岁小孩,忽然走上前来”,因为题目是《鲍氏之子》,如果你把那儿省略了,整个文章里就没有主角了。
师:这倒是。
生:“鲍家孩子不管别人,神色自若地继续说”“十二岁小孩”不能删,如果删了就不能体现他的勇敢了。
生:还有“宾客们纷纷随声附和,一致表示赞同”“大家都为此感到惊讶”,我觉得这是两个侧面描写,前一个是为了写出宾客们阿谀奉承,后面一个其实是反衬了鲍家孩子的神色自若、临危不乱。
师:嗯,真会读書。
生:我觉得“参加宴饮的幕僚、宾客、谋士等食客,便有千人之多”这个不能去掉,因为这也体现出后面这个鲍家孩子这么大的阵仗他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
师:场面,的确有价值。
生:我觉得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不能省。要不,读者就不知道田氏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感慨的了,读者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师:是啊,感慨要有触发点啊,凭什么感出来的呢,说得很好!
(经过学生逐一“捡回”,把刚才删去的又全部恢复了)
师:同学们好可爱,刚刚说这儿可以删,那儿可以删,现在又把它们捡回来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寓言不能仅仅为了简洁、简练,更要关注寓言故事讲得怎么样,也就是——
(板书:故事性)
三、读懂作者意图
1.出示原题
师:老师备课时找到这则寓言的源头,它是来自于一本书——(出示《列子说》),原文题目跟今天学习的不一样。
(课件出示《鲍子难客》,学生有的读“n3n”,有的读“n1n”)
2.再读课题
师:到底怎么读?(课件出示“难”的两个读音及意思)
生:我觉得读“n3n”,刁难的难也是这个读音。这里是质问、责备的意思。
师:来问题了,故事中鲍氏之子明明在质问、责备谁呀?
(生齐说田氏)
师:而原题中质问、责备的是“客”啊?建议同座之间商量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讨论,师巡视,指生说)
生:因为宾客们都纷纷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观点。所以,鲍氏之子要责备他们。
师:那又来事了,既然原文是《鲍子难客》,但为什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却是用的《鲍氏之子》呢?
(生自由读、讨论,师巡视,指生说)
生:如果用《鲍子难客》,给人感觉已经把课文内容抖搂出来了,而《鲍氏之子》会让人去猜想这鲍氏之子到底干了什么?
生:原题《鲍子难客》突出的是“难客”话题,而课文《鲍氏之子》突出的是主人公,让我们感觉到鲍氏之子的不简单。
师:明白了,原来今天我们学的这则寓言不只是在讲万物共处,作者更多的是要推崇一个人,推崇——
生:鲍氏之子。
师:推崇鲍氏之子的——
(结合板书,生逐一齐读)
3.举一反三
师:事实上啊,古今中外有好多寓言,就像我们这则寓言一样,都喜欢用小孩儿来作为主角的。
(课件出示:《螳螂捕蝉》《皇帝的新裝》)
师:这两则寓言我们都很熟悉,两个小孩儿在故事中的角色,做了些什么事儿,说了些什么话,我们都很清楚。那姜老师有个困惑,古今中外的寓言大师们为何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小孩儿来做主角呢?跟同座讨论讨论。
(生讨论,指生说)
生:其实小孩子纯洁得就像一张白纸,不像大人世界那样勾心斗角。
师:(微笑)说得够严重。
生:大人们知道哪些权贵不能得罪,小孩小,什么都敢说。
师:嗯,你的意思是大人顾忌得多,小孩儿敢说。
生:因为小孩儿很纯洁嘛,既然连小孩儿都知道的道理,就更能深刻地反映出这个社会的问题了。
生:寓言是有故事性的,小孩儿的话语行为很可爱,会让人觉得好玩。
生:孩子在世人眼中是可爱、纯洁、善良的代表,就像天使一样,而天使是驱除人间黑暗的。俗话说“童言无忌”,小孩儿说的话虽然普通,但字字都抨击到社会当时的情况。
师:哦,同学们不简单,明白作者的写作用意了:大人们不好说的,就让小孩儿来说。同学们越说越深刻了。老师倒是想起这么一句话,大多同学可能读过,就是在《小王子》里面的一句话,我们来读——(出示)
生:(齐读)“每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是他们忘了。”
师:我们把这句话读得意味深长些!
(生再读)
师:很多时候,读到一本书,可能当初没读懂。某天读到另外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可能会再次咀嚼起这句话。文和文是相通的。
师:做小孩儿真好,好羡慕大家。来,带着敬意读好课题。(生读课题)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