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醒悟”的语文教学
2018-04-10马伟平
【人物速写】
马伟平老师,是一位质朴无华而有底蕴的语文老师。他始终站在教学一线,沉潜语文课堂,醉心语文研究。作为一所大规模学校的副校长、特级教师,他担任两个班初三的语文教学,不喧哗,不张扬,安静而忙碌地做着语文老师的本职工作。
他用“醒悟”一词,来概括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愿景追求,是恰当而有深意的。
他对“醒悟”语文的深度理解,表明了他是从“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视角,来对待语文教育事业的。在他的语文教学和为人处事中,我们能看到他的真诚质朴、和悦豁达,保持着语文老师“温良儒雅”的独有气质。作为无锡市语文学科基地负责人、无锡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对待青年教师总是循循善诱,以欣赏和鼓励的眼光,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近两年来,他的工作室成员中有3位老师获得江苏省赛课一、二等奖,有4位老师获得无锡市教学能手称号,他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和鼓励着他们。在他眼里和心里,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成全。
他对“醒悟”语文的执着探索,源于他对学生的关切和对语文的热爱。他始终向往着语文教学“觉醒体悟”的美好境界,以引领学生“明中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为己任,来变革我们的语文课堂。他构建了以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语文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五自”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范式,借鉴了信息加工学习原理、语文广义知识观、知识及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也有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导学等学习策略的优化,同时坚持语文教学以言语实践为根本的方法底线。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立场是理性的,其教学的内在逻辑是严密的,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有品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一线语文教师的责任担当和教育良知。
他对“醒悟”语文的拓展生成,体现出了他对初中语文教学焕发生命华彩和创新精神的不懈努力。“醒悟”语文,唤醒的不仅仅是语文课堂集体学习的动机兴趣,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用语文的视角,去理解生活、学会审美和创造自我,治疗语文“脆弱知识综合症”,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愿景。
【人物档案】
马伟平,宜兴市实验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硕士,无锡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无锡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曾获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公开发表多篇论文。
摘要:“醒悟”的语文教学,基于“让学生自主活泼地习得母语”的教学初衷,目的是让初中语文学习焕发出“觉醒体悟、明中探索”的明朗热切。追求“醒悟”的语文教学,最终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语文成功的体验。基于“醒悟”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以唤醒主体地位为核心,构建“教得明白,学得敞亮”的语文课堂框架,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样貌润泽语文品性,让初中语文学习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和人生幸福提供可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醒悟;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04-09
在初中语文教学热闹而又无奈的现状面前,我们应该努力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打破笼罩在语文身上的枷锁,破除横亘在师生之间的壁垒,以醒豁通达的姿态,师生同行,情理相谐,追求“醒悟”的语文学习新境界。
一、为什么要提倡“醒悟”的语文教学
(一)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需要“醒悟”
在当下初中学段日趋激烈的应试氛围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缺失,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抱怨“世风日下”,唯有躬身自省:我们的语文学习,究竟每天给了学生多少值得期待的新知识?我们用什么来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我们的语文学习究竟有无规律可寻?有多少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成功?我们需要直面这些问题,需要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成功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唤回失落的主体,唤醒沉寂的意绪。
(二)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需要“醒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叶圣陶先生说:“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1]反观现实,情境疏离的语文课堂、自说自话的繁琐分析、师生对立的教学氛围,让人警醒。越是密不透风的勤抓紧逼,越是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天赋,我们需要还给学生语文学习的自由天空,让语文教学给学生打好“精神觉醒的底子”。
(三)语文教学纷繁的虚假热闹,需要“醒悟”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吸纳当今课堂研究的新思想新成果,同时坚守语文课堂教学的言语实践品性,做到与时俱新、道体合一。我们需要唤醒我们自身的理性精神,寻找支撑语文变革的学理依据和客观规律,“我们要学会‘去弊,走出‘心造的幻影,不再一味沉迷于‘诗意的栖居,让理性之光去照亮新一轮‘课改的黎明。”[2]
(四)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地生根,需要“醒悟”
醒悟,是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培养语文核心能力的积极回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这样的语文课程实施背景下,需要我们有兼容并蓄的学术胸怀,有视界融合的认知再造,有接纳整合的方法变革,要打通语文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的壁垒,还原语文学习的融通性、情境性、综合性。
二、“醒悟”教学的内涵
(一)“醒悟”的教育學含义
“醒悟”,从词汇意义上说,是指“唤醒”和“体悟”,植根于“唤醒”,运行于“体悟”。“唤醒”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激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这里主要是指的精神心理上的“唤醒”。也有学者指出:所谓“唤醒”,“就是选择现存世界的优秀文化,通过主体间的意义对话及其活动,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沉睡的自我意识,促使其生命感、价值观和创造力的全面觉醒,使人从生命内部产生一种自觉的力量,在生命建构过程中实现其最大可能的发展与自由。”[3]“体悟”是指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醒悟”的教育,是学习者主体觉醒、主动参与、建构意义、全面成长的教育。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诱导、唤醒、激励、点化,“醒悟”的教育追求,是当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醒悟”的语文教学内涵
语文因为学科特点使然,更需要坚守“醒悟”品质。语文教学中的“醒悟”,我认为核心是追求“让学生自主活泼地习得母语”的教学境界。
1.醒悟,教师的责任在于诱导
“醒悟”的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语文教师的“诱导”作用。语文教师的“诱导”作用,体现在以其广博的语文知识授生以渔,体现在以其开放的人生视角携生同行,体现在以其整合的思维方式启生以智,体现在以其切己体察的情感化生以爱。当我们每天迈进语文课堂时,首先自问:我今天将用什么样的语文材料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用什么样的言语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又将留给学生怎样的语文创造空间和情感召唤?
2.醒悟,语文的生命在于情感
“醒悟”的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唤起师生真实的情感交流,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对话”中注入真实的情感,还原语文来自于生活、扎根于情感的真实面目。“醒悟”的语文教学,当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生活阅历和个性禀赋为基础,以呵护学生的成长为语文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真实自由地表达创设和谐的语文氛围。让学生真正和语文产生关联,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主动唤起自己的内在情绪和认知欲望,用活泼泼的语文情境和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跟语言的厮磨中捕捉语言的神韵。“语文实践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经验积淀所形成的‘语文学习之道,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具有时代意义和特点。”[4]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启蒙学生的语文心智,保护他们的原初创造,让语文学习多一点温情,少一点严苛,多一点自由,少一点约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当常常自省:我的语文课堂有没有给学生留下明亮的情感场域?
3.醒悟,学习的发生在于真实
“醒悟”的语文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道轨,生成是风景,两者相生相长。真实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有包容性,要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冲突、语言的砥砺。正像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这档节目,点评嘉宾钱文忠教授偶尔会直言:我对你(选手)的观点“完全不能同意”,进而激起双方激烈的思想碰撞,最终实现“演说的美丽就在于思想和语言的交锋”,这正是这档节目的魅力所在。没有思想、思维、语言的交锋的语文课是不真实的。那种反复演练师生配合看似完美的语文课,总让人感到缺少一点真实的力量。“唤醒”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时时警醒:我今天把怎样的生活真相呈现给了学生?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没有真正发生?
4.醒悟,探求的价值在于契合
语文“醒悟”教学,在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于经世致用、化育美好、修炼人格。“醒悟”的最终意义,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之途上,掌握一种言语交际的工具,秉持一种文化自觉的精神,养成一种关联整体的思维,最终指向人的健康成长和价值塑造。这是语文兼具人文和工具特性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于科学理性和人文传统的有效融合。“醒悟”的语文教学,在于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效率,更在于葆有语文涵养人性的美学追求,两者互不排除,兼容并蓄。因此,“醒悟”的语文教学,是包容宽厚但眼光明亮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妨轻叩自己的心扉:我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宽而有道、严而有慈?是不是兼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5.醒悟,运行的通道在于理解
当前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脆弱知识综合症”,它表现为三种知识结果:惰性知识、幼稚知识和模式化知识。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认为,“脆弱知识综合症”源于知识教学中“理解”的缺乏。韩雪屏教授分析我们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讲了四条理由:“一是缺乏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二是缺少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三是缺少为学生合作开展言语交际创造条件,四是缺少提供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5]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缺少以“理解”为宗旨的语文实践活动。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主张的理解教育实践论,指出“理解”的核心是:师生同益,感情先行,强德富智,笃行不懈。“醒悟”的语文教学,以“理解”为根本通道,主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师生同益的学习愿景,创设感情先行的学习氛围,达成德智共长的学习目标,秉持篤行不懈的学习姿态,改变目前语文学习中的被动僵化局面。
三、“醒悟”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醒悟”教学,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围绕以“理解”为根本通道的实施原则,结合当下语文教学中言语实践活动缺失、学生的自主学习未能有效开发等现状,从课堂和课外两个层面,建构初中语文“醒悟”教学的策略体系,努力使“觉醒体悟,明中探索”的语文教学追求,有切实的载体和路径。
(一)“醒悟”教学的准备策略
1.正确认识学情,合理定位语文
初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和依赖并存,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却常受集体行为的支配,正处于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时刻。作家王开岭认为,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要循循善诱、放低身段,用成人化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方式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无法走进学生心灵的。初中语文学习的缺陷在于模式化和扁平化,没有了小学语文的温情脉脉,没有高中语文的思辨内涵,处于一个急功近利的中间地带。我们要设法打开学生语文学习的心向和视角,努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和时空。
“醒悟”语文,基于“醒悟”理念,遵循“理性”精神。从激发和保护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角度,语文教师在选择和学生的对话起点时,要从学生立场出发,找到正确定位。不妨置换角色,回归学生立场,就像严华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文本解读时说过的一句话:“向前迈一步,向后退半步”,前进是为透彻,退后是为共鸣,是为和学生找到共同的话语方式,否则将变成自说自话;不妨放低你的身份,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和多元社会里,学生的言语交际和学习渠道空前多样,网络语言、娱乐精神、碎片阅读带给学生的语文影响不可小觑,语文老师也要融入时代,贴近学生,那种古板专制、居高临下的语文教学,显然是不会“唤醒”学生的。同样,无视学生个性的语文教学也不会让学生有所“醒悟”。
2.整合教材内容,明确教学任务
“醒悟”的语文教学,主张对初中学段语文教学内容有个大致的规划,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学序列,做到明明白白地教,扎扎实实地学。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学段(7~9年级)各项语文能力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教材的示范和凭借功能,形成阶段性的教学重点。以广义知识观为指导,合理确定每一单元教学中主要涉及哪些语文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并努力使语文知识呈现出结构化特点,使语文知识形成纵向分化、横向贯通的结构图式。例如,就“描写”这一阅读中最常见的知识点来说,我们可以概括形成关于“描写”的知识结构,从概念、作用、方法三个方面建构“描写”这一语文学科概念。其中方法是最多样化的,但无非是“抓住特征、运用修辞、精炼字词、动静结合、多种感官、不同角度、虚实相生、繁简得当”几个常用的手法。在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中这些方法都是通用的,只不过在具体的描写情景中各有侧重而已,无非是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在明确了“描写”的陈述性概念知识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建构“如何描写”的方法程序结构,形成“抓住特点—按照顺序—多个角度—展开细节—美化语言”的基本方法步骤,并将之嫁接到“语言表达”这一知识体系中去。语文的学科知识结构(陈述性知识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并不是简单地灌输传授,要开展基于学情、紧扣课标、分段实施的长程教学设计,整合发挥不同的语文篇目“定篇”“用件”“读本”的功能,体现语文教学任务设置“有理有据”的要求。在语文知识把握上达到“通体透明”的境界,语文教师要用自身教学知识的清醒,唤醒学生的语文认知自觉。
3.优化学案设计,培养语文思维
“醒悟”的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并具体化为相应的语文学习策略,打开学生的语文学习视界和言意转换通道,帮助学生建构语文思维图式。从学习习惯上看,引导学生树立多读、多写、多积累的良好习惯;从学习策略上看,注重培养学生重视朗读、读思结合、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建构“文体导读”“思路分析”“关键词句”“前后勾连”“文题辨析”等文本解读方法,把语文老师的读书经验和解读方法,把语文老师心中的默会知识用清晰的语言表征出来,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语文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语文思维上看,努力培养学生整体联系的语文思维。
4.开展异质编组,预设展示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当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开展基于异质的小组协同学习,是学生建构学习的有效手段。“在班级集体学习中,学生由于彼此异质性的碰撞而拓展了自我的世界。”[6]在语文学习中,应该让学生成为语文实践的主体,成为醒悟的学习者。
建构语文学习小组。建立常态化的语文学习小组,有同桌对组形式,有六人大组结构,便于开展课堂讨论和常规检查;建立专题化的语文活动小组,例如“古诗词荐读”“名著人物谱”“班刊编辑”“乡土文化”“时文速递”等,定期开展语文活动,使语文学习呈现持续旺盛的生命活力。在编组过程中,坚持异质互补、碰撞激励的原则,发挥每一个学生“重要合作者”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内在活力的自觉绽现。
构筑语文展示平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优化语文“学案”为载体,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构筑“自觉—自述—自能—自测—自省”的“五自”课堂结构,以建构内蕴语文思维的知识(能力)结构为主线,确保每一环节中学生的尝试学习,给学生的发现、质疑和探究预设空间,给学生的体验、交流、展示创设平台。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分配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文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醒悟”教学的实施策略
1.“醒悟”的阅读教学
实现“醒悟”的初中语文教学,构建有利于学生自我唤醒的课堂结构至关重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线,基本形成了“明了自觉—概括自述—探究自能—遷移自测—评价自省”的“五自”教学框架,努力保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目标导向,明了自觉
从广义语文知识的角度,结合学情特点,合理确立语文认知教学目标,即思考本节课有哪些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各自达到的学习层级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如何,形成语文认知目标结构,努力使目标清晰化、可测化,明确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将向何处去?如何抵达?体现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的适恰性。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苏教版九上)这课时,我认为主要的语文知识,是以“对偶”为主的句式修辞的运用,不妨将主要的认知目标设计为:反复诵读,能辨析文中“对偶”句,并说说“骈文”的句式特点及作用。聚焦《与朱元思书》“骈四俪六”的句式特点,着力讲清“对偶”的概念内涵,运用比较辨析、再造举例的方式,达到“理解”的学习层级;而“骈俪文体”是学生初次接触,能在分析其要件(内容选材、立意主旨、语言表达)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形成其“骈四俪六、浮词夸饰”的特质,让学生感知形成关于“骈文”的基本概念。感情先行,旨在创设氛围情境,让文本和学生产生关联,激趣融情,唤起期待,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不可忽略。明确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醒悟”教学的前提,目标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可以灵活多样,要处理好显与隐、收与放的关系,但明了目标、明中探索的指导思想不能丢。
(2)整体感知,概括自述
实施语文“醒悟”教学,“整体感知”很重要,要有明确的内涵、方式、操作要求和结果表征,要求运用“对象﹢陈述”的方式,圈划关键词句,概括说出(画出)文章“思路结构图”,引导学生熟知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将之复述出来。后面的教学环节,是“整体感知”的自然衔接,两者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就不符合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而当下语文课堂中的零碎问答、自说自话往往源于“整体感知”的缺失。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我请学生围绕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复述情节,发现于勒和菲利普夫妇之间的关系前后迥异,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中一览无余:唯一的希望—好心的—贼、流氓,而态度变化的背后则是于勒的贫富变化,从中可见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酷以及金钱至上的丑陋世风。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以下主要问题,展开后一步的探究阅读:最能体现菲利普夫妇势利冷酷的语段有哪些?菲利普夫妇除了势利冷酷的性格特点之外,还有哪些性格特点?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酷是不是这个社会里的个别现象?我是如何看待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酷的?
这四个问题,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符合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体现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为实现师生的“醒悟”阅读提供切实可行的思维路径。当然,有的时候抓住一个特殊的字词,单刀直入、奇峰突起式的阅读路径,也许会起到让人惊艳的教学效果,但可为辅助,不是正道。
(3)建构结构,探究自能
这一环节,围绕“醒悟”理念,引导学生“觉醒体悟”,在体悟文本语言、关注文本表达的过程中,生成三个“结构”:文本的内在结构、语文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情绪结构。建构语文知识结构、运用语文知识结构解决问题,是我们实施“醒悟”教学,引导学生“明中探索”的主要任务。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针对上一环节提出来的四个主问题,开展基于文本的对话实践,体悟文本语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最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三个结构。
一是文本的内在结构。围绕“势利冷酷的市侩风气、金钱至上的世态人情”这一主旨,运用“对比”手法,刻画菲利普夫妇在金钱面前的喜怒雅俗,就像一只被金钱的魔杖所耍弄的猴子,窜上跳下,丑态百出。其他情节,无非都是对此的衬托比照,行文结构上的暗合照应都是为了凸显人物性格。
二是语文的知识结构。首先引导学生概括形成把握“小说主旨”的结构,从“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现实、表达作者期待”三个基本要素入手,准确概括小说主旨;其次,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语言的品味,概括形成“對比”的概念结构,明确“对比”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综合体现在内容、结构、情感、语言等各文章要素的正反比照上,从而进一步理解“对比”的概念内涵,并为运用“对比”的知识结构解决阅读问题提供了理据;再次建立“分析人物关系—找准矛盾焦点—分析人物性格—探寻社会根源—比照感悟现实”的小说阅读策略。
三是学生的情绪结构。语文的“醒悟”教学,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域,使学生与文本建立关联;通过基于异质的小组协同学习,展开与同伴的深度对话;通过整合反思、自我总结,与教师对话、与自我对话,丰富情绪体验,陶冶情感品质,获得语文价值性价值。
(4)当堂反馈,迁移自测
学习的本质就是反馈调节,“醒悟”的语文教学主张创设有利于学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加强多向反馈,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语文学习呈现适度的紧张,“唤醒”学生的成功欲。
在课末的拓展提升环节,我的做法是将语文知识和理解升华融合在一起,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拓展理解。例如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结合科普小品文语言生动,运用“对偶”等常见修辞手法,增强说明生动性的特点,请学生完成两个填词题:①陆游《初春幽居》诗云:“ 处处见松鼠,幽圃时时闻竹鸡”,想一个合适的词语填空;②林逋《湖山小隐》:“昼岩松鼠 (动、静),春堑竹鸡深”,选一个合适的字填空。所填字词要能结合课文中介绍的“松鼠”的习性特点。通过这样的当堂反馈,避免语文知识和文本内容的脱节,避免语文拓展的虚空。
另外,在试卷分析或作业讲评课上,特别强调学生的错题再做和知识积累,明确告知学生在上课结束前15分钟,要对试卷或作业中的核心知识进行再次检测,以增强学生的听讲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处于“醒悟”状态。适当开展语文教学中的当堂达标检测,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曾经的优良传统,不要在各种眩人耳目的新花样中迷失。
(5)归纳小结,评价自省
“醒悟”的语文课堂学习归纳小结,以及课堂的教学评价,是学生对学习的反思整理,对自我的认同期待,应予以关注。语文课堂归纳小结,应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关注语文学科策略性知识的形成和运用。“醒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创设坦诚主动的评价氛围,采用辩证的思维引导学生,用体验的真实唤醒学生,达到“觉醒体悟”的境界。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让学生评价一下“桃源中人”的生活,以及是否愿意把你今天的生活和桃源中人置换?学生各抒己见,大部分学生喜欢现代生活的精彩多元,少数学生钟情那种纯真质朴的生活。我没有马上做出孰优孰劣的简单评判,而是给学生呈现“中国最后一个穴居部落——贵州中洞苗寨”的生活画面,请学生谈谈观感,联系自己的乡村记忆说说感悟。在事实面前,学生的感悟渐趋理性,我们从“桃花源”中拾取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守望,而不是让学生认同归隐避世的消极思想。
2.“醒悟”的作文教学
追求“醒悟”的作文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真实而负责任地写作”这一写作价值观,从以下三个方面唤醒学生的写作才情。
(1)捕捉情感醒悟点
未成曲调先有情,好文章皆肺腑言。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唤醒学生的写作冲动,是引导学生审题立意的重要使命。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很重要的环节,不仅要通过揣摩关键词的深层含义,确立文章的主旨立意、写作重点,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捕捉到心灵深处那个最打动自己的生活画面,捕捉到自己内心为之一紧的情感节点,并以此为重点细节,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设氛围,琢磨品味。创设情景氛围,展现生活风貌,是让学生找到自我、唤醒自我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是要写“有我之境”的。在写作“寻常日子也飘香”这篇作文时,通过播放校园风光短片、街头纪实画面等,用平实而温暖的画面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审美,唤醒学生与生活的对话,素材有了明显拓展。琢磨品味,用心换心。同样是《寻常日子也飘香》这篇作文,我给学生讲了一件小事:前两天,学校的一位保安轻叩我的车窗,微笑着告诉我,他明天将调到另一个学校去了,我一时有点惊愕,感觉他有必要告诉我吗?我跟他之间素无交集,只是偶尔点头致意。细细思量:他是不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他对这个环境的眷恋?事实上无数的人和无尽的远方,都和我息息相关,这份关联让我们彼此温暖,让每一个寻常日子有了诗意。或许,在每一个生活事件面前,我们多去品味一下“为什么?”我们会有内心的苏醒和感动。
寻找细节,定格画面。在对生活的审视中,在对素材的叩问中,我们不断追问“怎么样?”会发现唤醒我们心灵的,往往是一个个被定格的生活画面,而这画面将是我们情感的制高点。在引导学生写作《转了一个弯》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说想写奶奶对她的关爱,我问她奶奶怎么关爱你的,有哪些具体细节吗?这位女同学罗列了一些诸如给她熬夜热牛奶等细节。我接着追问,奶奶怎么把牛奶递给你的啊?她说:奶奶每到我房门前的时候,一定放慢脚步,怕影响我学习。那我接着追问:我们是不是可以写奶奶的脚步声“转了一个弯”呢?说到这里,我们会心一笑。果然这篇作文写得很不错,当我在班级朗读时,学生显然被这样独特真实的生活细节感染了。其实,心灵和才情的唤醒,最终必然聚焦到具体的生活画面中,拂去遮蔽在心头的枝叶纵横,还原情景,回到实事,我们会被细节打动。
打破界限,相融相生。唤醒学生的作文慧心,还在于营造共振相融的心理场。破除师生之间的身份界限和知识壁垒,把自己的成长故事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中去,自然会唤醒学生的同理心和共鸣感。我每一学期会选一篇自己曾经发表的小文章和学生分享,其中有一篇《醉酒少年》最让学生觉得亲切好玩。他们听完我小时候的“醉酒故事”,兴高采烈,纷纷发表自己的“英雄事迹”。师生同行,真实可亲,改变现在虚假作文的现状,唤醒学生的作文初心。同学之间分享自己的生活见闻和兴趣爱好,也是丰富学生阅历的好方法。我班有一位在部队长大的孩子,随父母迁移辗转多地,每次作文都会有新的素材和生活风貌,他的见闻每次都会唤起同伴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大家一起挖掘身边的风土人情,醇厚热烈,情韵悠长。联系现实,引入社会热点和天下时事,也是打开视界的好办法,引发孩子们对世界和社会的关心,建立“我与世界相互关联”的思维视角。
(2)激活语言醒悟点
初中生作文语言处于由模仿借鉴向个性写作过渡阶段,课标要求“生动而有创意的表达”,不求满篇珠玑,但求一语传神。能扣准重点细节,着力点题升华,写好“文眼”即为初中学生作文语言的醒悟点,当然也是思维和情感激荡最强烈的地方。回到素材本身,定格聚焦画面,突出人物特点的言行举止,把最具特色和价值意义的标志性的形象特点刻画出来,把最能承载情感的细节描摹出来,即是“文眼”所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新词好句,把自己课内学到的或课外积累的好词好句,恰当运用到写作中去,即为“文眼”。在语言的唤醒中,语文老师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唤醒学生的语言,甚至可以给学生刻下标志性的语言烙印,把自己阅读到的名言佳句、新鲜词汇,巧妙地嵌入课中,并在适当的语境下经常运用。我在一个时间段里,会有意识地重复一些经典话语,使之成为我和学生的招牌语言。这些话语会被经常引用到学生作文中去,例如“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等话语。每次看到若干同学在同一篇作文里引用,我会心一笑,用警句点醒的不仅是文本语言的亮色,也是经典润泽人心的魅力所在。
(3)激活方法醒悟點
加强频度,营造热度。初中作文教学往往处于边缘冷寂的地位,只有加强写作频度,经常操练语言,才能增强语感,提升作文地位。“唤醒”作文教学,实施每周一篇作文,精要点拨,限时写作,隔天讲评,每周五布置一篇随笔,下周一点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突破;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尤其是语言亮点,收集制作成PPT,全班展评,鼓励表扬,并要求同学抄写在自己的作文本上。一学期最起码写到10篇以上作文,始终营造热腾腾的作文氛围。
借鉴模仿,培养兴趣。2017下半年,结合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语文报杯”作文大赛、苏教国际杯作文竞赛,我组织两个班初三的学生开展同题写作,把竞赛题目“陪跑”“那么近,那么远”等拿来,组织学生写作,并对照范文进行讲评,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培养发展学生的作文特长。我班有几位学生偏爱写作传奇小说,合作出版了《小城谣》一书,甚至在我布置的命题作文写作时,敢于“偏题”,续写“传奇”。我对此宽容理解,引导她们注意考场作文与文学创造的区别,确保她们既有自己的文学世界,也能规规矩矩地写好考场作文,尊重个性,才有创造。组织好文学社团活动。我校“精一文学社团”是全国百佳社团,社刊《绿洲》获江苏省2017年校园文学评比一等奖,我是《绿洲》的总策划,我的学生是编辑组稿的骨干力量,他们也常有文章见诸《绿洲》,写好作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点评修改,螺旋上升。对作文之道的“醒悟”是日积月累的,也是相互点醒的。我历来主张晒文字、亮心思、讲故事,引导学生作文前相互启迪,拓展素材;每次作文后,我们都会展开多角度的点评修改,首先是我对学生作文的集体点评,要求学生写在作文本上,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对调阅读,并写下评语,最后要求学生自我点评,限时修改。我所做的就是让每一篇作文都得到应有的评价和提升,留下作文反思的文字记载,把作文本变成学生的写作成长档案,让学生学会敬畏文字,不要随意轻慢地对待每一行文字,让学生在点评修改中习得作文之道。
3.“醒悟”的语文实践
创设“醒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根本宗旨在于拓展其语文学习时空,丰富其语文学习体验,激发其语文创造活力,让语文和生活世界建立意义关联,并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和悦”的语文学习心智模式,从而主动快乐地习得母语。
(1)语文实践课程资源——“醒悟”生活
以“走近生活、感受人文”为主题,努力从语文实践课程建设的角度来审视和构建,可以从开展群文阅读、增加生活体验、积淀人文素养三个方面,以专题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体验为实践形式,拓展语文实践渠道。
开展群文阅读。以语文教材中的专题学习和名著阅读为依托,设计若干阅读专题。比如:“叶”“荷”“水浒人物评价”等学习专题,布置学生阅读以某一专题为题材的不同类型文章,从自然科学、历史典故、文学艺术等角度,进行新的审视,促进学科之间的渗透。在布置阅读探究任务过程中,有效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以专题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
增加生活体验。以“生活随笔”为载体,设计“生活化的随笔写作专题”,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体验生活的酸甜滋味。例如,与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学习相匹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农民”“市民”等不同类型人们的生活现状,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用随笔的形式记录生活,与课堂学习相链接比照,理解文本,理解生活。
(2)语文实践课堂教学——“醒悟”言说
课前主题演讲。语文课前5分钟小演讲,形成常规,以分享读书心得或生活故事为主题,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相互衔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与领悟能力。
引入语文事件。语文課堂是开放动态的学习现场,引入富有时代感和现场感的语文事件,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例如:相机介绍作家的趣闻轶事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从读“文”走向读“人”,进而感悟文学是人学、文品即人品的道理;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进行词句的替换辨析、开展文言文成语故事串讲、嵌入名人名言并当堂记诵、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等,让学生在变化多端而又各显魅力的语言样式中,体会汉语的博厚精深;把新近发生的语文事件引入课堂,比如“感动中国”颁奖词、2017年度热词、《见字如面》和《朗读者》的精彩片段,还有值得师生共同关注和讨论的语文现象,值得记忆的语文事件,这些都应该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只有在气韵流荡情感充沛的语言实践中,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醒悟”的言说。
课题研究拓展。我申报了省级规划课题:“知识可视化视角下的‘结构学习实践研究”。研究知识可视化视角下的初中语文“结构学习”的基本样态和实施途径,引导学生基于网络环境制作初中语文“知识图谱”,开发初中语文混合学习的课程资源,形成“乐观和悦”的语文学习心智模式,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课外语文活动——“醒悟”创新
校本文化、乡土历史和地方文物是宝贵的人文财富和文化源头,值得敬畏和传承。引导学生开展“精进文化”校本研究,是我的传统做法。“精进”是我们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学校发端于1928年徐悲鸿等人首创的“精一学堂”,2005年学校迁址新建时,启动了以“精进”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工程。笔者曾参与校歌创作等文化整理,开展“精进”文化寻根考察和主题征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爱校励志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开展“宜兴紫砂文化”综合性学习,笔者曾写过《凝望曼生》一文,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上,“曼生”即是宜兴紫砂大师陈曼生,其创作的“曼生壶”誉留青史,引导学生用文化文学的视角,审视宜兴制壶文明,感受社会变迁,积淀人文底蕴。
语文的“醒悟”教学,本质在于追寻“明中探索”的语文境界,以主体之觉醒,悟语文之大道。唯有在精神和思维的碰撞中,在言语和活动的交汇中,语文才能更好地焕发生命活力,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叶至善.父亲的希望[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69.
[2]张蕾.呼唤语文教育的理性精神[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8(1).
[3]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J].外国教育,1988(3).
[4]成尚荣.定义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1.
[5]倪文锦主编.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6]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01.
Pursuit of “Sensible” Chinese Instruction
MA Wei-ping
(Yixi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Wuxi 214200, China)
Abstract: “Sensible” Chinese instruction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aching intention of “letting students acquire their mother tongues autonomously and actively”, aiming to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m about Chinese learning in a sensible and exploring way. “Sensible” Chinese instruction has its ultimate goal of letting every student have their own successful experienc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i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ensible idea is centered on arousing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class frame of teaching clearly and learning brightly, so that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can make their lives rich and colorful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earning can provide them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lifelong reading and happiness.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sensibility;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