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18-04-10张海惠杨柳青赵润
张海惠,杨柳青,赵润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探索和创新,是由传统本科院校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联合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现阶段正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当前,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它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专业设置特色不足,政府政策支持不够,师资机构不尽合理等[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发展的鲜明主题下,独立学院的学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除强练内功之外,努力提升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创新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新教育概念,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教育目标设定的功利性、教育模式的落后性、教育支撑体系的局限性和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逐步突显[2]。还有一些高等院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主流教育体系,也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框架[3]。因此,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目标,从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方面(如图1),构建适合于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体系,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整体教学水平提出一个新的思路。
图1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枢纽和核心,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根基,要将创业教育全面嵌入专业教育。因此,课程体系包含创业公共基础和专业创新提升两个主模块,兼具企业家讲堂和公共选修课两个辅模块。
创业公共基础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一年级中开设,包括《大学生创业指导》及SYB课程。其主要目标是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塑造创业品质五个方面。创业意识重在阐释创业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是通过分析创业者,学习并提升自身的精神特质,包含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创业知识是立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具备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创业能力重在提高学生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创业品质旨在提升大学生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责任感等心理素质,整合和升华创业综合素质。
专业创新提升则侧重于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针对不同学科的三年级学生进行开设,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教育是组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独立学院要立足形成独具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邀请本专业创业校友和企业管理者,开设专业相关创新创业专题讲座,按照课程模块,以前沿的专业视角,分享企业家创业实践,洞悉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辅加专业市场调研、能力训练和专题探讨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行业领域的就业创业前景,使学生对未来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公共选修课主要针对修过创业基础课程,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开设,以期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基础课程《经济学能力》、《管理能力》、《财务能力》等。此外,也可引入优秀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程资源,作为资源不足的补充,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在课程开放时段内完成所选课程的学习任务,参与讨论和平时测验。
企业家讲堂可通过邀请创业校友、创业典型来校等各种途径,搭建开放式、主题式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分享创业经历、经营管理、前沿技术,进而解读创业政策,社会热点,领略企业家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吸纳新思想、开阔新视野,完善新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当中。
2 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表现在教学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教”要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也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通过搭建模拟实训平台、推进校企联合、建设创业孵化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就业创业技能。
模拟实训平台应以专业设置为基础,促进实验室与学生科研项目的结合,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创业实训室,提供创业场地、硬件设备和创业培训、创业咨询等。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要作为创业实训平台内的主体,在模拟的商业环境中,自行发现商机、组建模拟公司、进行市场运作与成本管控;通过相对真实的商业模拟环境运作,提高创业者创办企业的成功率和职场竞争能力。
推进校企合作是高校完善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独立学院应利用自身优势,统筹安排,挖掘有创业教育合作潜力的企业,企业为创业教育师生提供实践基地,并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独立学院可为企业打通人才输送渠道或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利益增收,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长效机制。最终形成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合作办学模式。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场所,是孕育高校科技成果的试验田。学校负责为大学生统筹规划自主创业的有利条件,提供包括场地设备、项目指导、政策咨询和创业培训等相关方面的支持。对于遴选出的校内优秀孵化项目,要加强建设指导,推荐入驻市级创业孵化园进行高端平台孵化,提高创业项目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作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引导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贴近社会,了解需求,参与调研,在实践中寻找商机。此外,组织有创业想法和创新意识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业比赛和创新项目,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标。
3 保障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运行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否则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是基本保障,教学改革是制度保障,基础建设是运行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创业教育高质量开展的关键。要想形成独具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需着力加强三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支队伍由优秀专业教师组成,负责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选定高层次创业项目,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立题、调研、方案论证、实施、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第二支队伍由就业创业方向教师组成,要求具备管理、经济和心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负责创业基础课程讲授及创新创业政策、流程等指导咨询实务层面的工作。第三支队伍由成功的企业家、资深管理者、技术专家等组成专兼职导师队伍,定期来院举办交流讲座,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三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的知识结构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学校尤其要加强就业创业方向骨干教师的培养,为其提供系统培训和交流考察等机会,提升专职教师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层面实施课外创新学分制,将学生从事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计入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教师层面应制定措施鼓励创新创业教师积极参与创业项目指导,课题申报,并为教师职称晋升开辟绿色通道。
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离不开基础建设。一是加大创新创业基础设备和教学设备等硬件平台建设,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项目研究提供场地条件。二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软件平台建设,包括完善运行机制,设立扶持资金,孕育特色品牌和项目,并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4 反馈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检验学校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质量与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能有效督促、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搭建企业—学生(包含在校生和毕业生)信息跟踪反馈系统,高校应在创业教育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全面规划,形成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涉及创业教育活动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及企业等多种角色;评价内容,应涉及企业—学生满意度、教学质量、项目运营成果、创业氛围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应釆取资料考核、满意度调查、积分考核等多种方式。根据定期反馈评价结果,及时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终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要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由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反馈体系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1]杨正强,何万国,蔡宗模.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困境与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7(1):24-26.
[2]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大学生研究,2012(10):96-100.
[3]李国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