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巫溪不同烤烟品种适应性研究

2018-04-10红,谭波,袁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云烟烤烟烟叶

帅 红,谭 波,袁 洪

(重庆市烟草公司巫溪分公司,重庆 405899)

烤烟品种是烤烟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是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的内因[1]。每个作物品种都有其适应的地区范围和耕作条件,优良品种一般都有地区性和稳定性[2]。近几年,随着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得到较好的推广和落实,我国烟叶生产水平整体有了明显的提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3]。但是,烟叶质量离卷烟工艺配方的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如香气量不足、香气质差、内在化学成分不协调、工业可用性低、田间产量不高、病虫害严重等[4-5]。烤烟良种区域试验是烤烟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的中间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区域试验准确地鉴定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产量、质量和抗病性等方面的表现,从而筛选出产量、质量兼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为品种审定、推广、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6-7]。巫溪县作为重庆烤烟主产区之一,烤烟主栽品种以云烟87、云烟97为主,品种单一、老化,抗病性较弱,产量、均价和产值下降。鉴于此,笔者以当前国内优质烤烟品种为基础,在巫溪县烤烟种植区设立试验点,进行大区试验,鉴定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外观品质和化学品质,通过统计学比较分析,筛选出适于巫溪县生态和生产要求的烤烟新品种,为烤烟品种布局及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试验点位于巫溪县古路镇彭庄村,31°18′34.26″N;109°28′05.61″E,海拔952 m。土壤情况为pH 5.71,有机质含量22.0 g/kg,全氮含量1.24 g/kg,碱解氮含量105.0 mg/kg,速效磷含量4.35 mg/kg,速效钾含量132.8 mg/kg。

1.2材料参试品种共3个,分别是秦烟201、云烟99、云烟87。其中,云烟87为对照品种。

1.3试验设计田间试验采用大区试验设计,每个大区种植烟苗100盘,按植15 750 株/hm2折算,种植面积为1.27 hm2。行距1.2 m,株距0.5 m。

1.4试验方法除移栽在2 d内完成外,所有参试品种都在同一天内完成漂浮育苗、施肥及其他管理措施。全生育期氮肥用量105 kg/hm2,底肥有机肥300 kg/hm2,基肥为氮磷钾比例8-12-25的烤烟专用复合肥450 kg/hm2,提苗肥为硝铵磷75 kg/hm2,追肥为硝酸钾75 kg/hm2、烤烟专用复合肥150 kg/hm2。适时打顶、抑芽。

每品种选典型株10株,观察记载生育期(播种期、移栽期、团棵期、中心花开放期、打顶期、脚叶成熟期、顶叶成熟期)、植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株高、茎围、叶数、腰叶长宽、顶叶长宽、节距)。

以不同品种为基本单元,选择有代表性的10棵烟株记载各种病害的发生率和病情指数。按不同品种采收、烘烤、分级、计产,统计单位面积产量、上中等烟比例、均价、级指、产指、产值等。

对10株典型株的第9~13位叶进行挂牌标识,单采、单烤,所烤原烟供烟叶外观质量鉴定和化学品质测定。外观质量包括烟叶部位、成熟度、颜色、油分、身份、叶片结构、色度以及叶片长度。化学品质测试指标包括烟碱、还原糖、总氮、钾、氯、还原糖/烟碱比、总氮/烟碱比、钾/氯比。

2 结果与分析

2.1主要生育期比较由表1可知,秦烟201、云烟99与对照品种云烟87的现蕾期基本一致,都集中在6月下旬,所有参试品种的中心花开放期都集中在6月底—7月上旬,脚叶成熟期都集中在7月上旬。

2.2植物学性状比较由表2可知,所有品种田间长势基本正常、一致。秦烟201的田间长势最旺,云烟99长势较旺,云烟87的田间长势稍弱。秦烟201的主脉较粗,云烟99的主脉粗细与对照云烟87相当。茎叶角度均为中等,成熟特性均为分成落黄。

表1 参试品种的主要生育期比较

表2 参试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比较

2.3农艺性状比较由表3可知,2个新品种在巫溪试验点长得都非常高大,除对照品种稍低外,新品种的株高都接近1.5 m。单株有效叶片数较为接近,云烟99稍多一点,参试品种茎秆都比较粗壮,茎围平均在9.8 cm左右,节距在9.1 cm以上,参试品种的株高、节距与对照有显著差异。除此之外新品种的烟叶叶形都较宽大,但与对照品种在0.05水平差异不显著。

表3 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2.4抗病性比较由表4可知,试验地发病较轻,以气候斑点病、野火病、病毒病为主。各品种都有病害发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表4 参试品种的抗病性(病情指数)比较

2.5经济性状比较由表5可知,2个新品种在产量、产值、产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且秦烟201相关指标最优。但上等烟比例以对照最优,新品种均价和级指均明显优于对照。

参试的2个新品种的产量都超过了对照云烟87,新品种增产效果显著。其中秦烟201的单产最高,达到了2 320.5 kg/hm2,比云烟87增产23.17%;云烟99的产量排名第二,达到2 160.9 kg/hm2,比云烟87增产14.65%。

对比参试品种的经济价值,结果显示秦烟201的产量、产值最高,比对照云烟87品种高出20百分点以上,云烟99产量、产值均排名第二,高于对照云烟87品种13百分点。 3个品种的产值存在显著差异。对照云烟87的均价、上等烟比例均高于试验品种,但其产量与试验品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对照品种在总体经济效益上与试验品种有明显差异。2个试验品种明显优于对照品种。

表5 参试品种的经济性状比较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2.6质量性状比较

2.6.1原烟外观质量比较。由表6可知,就烟叶外观质量来看,秦烟201、云烟99要好于云烟87,特别是云烟99的油分、色度要优于云烟87。

表6 参试品种的原烟外观质量比较

2.6.2化学品质比较。由表7可知,在主要化学品质指标中,新品种上、中、下各部位烟叶的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总植物碱含量、淀粉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品种。其余相关指标差距均相对较小。

表7 各参试品种化学指标比较

2.6.2.1烟叶含氮化合物。由表7可知,3个参试品种的总氮含量为1.30%~2.21%,在适宜范围内偏低。云烟99的含氮量虽最高,但也仅达到2.21%;2个品种与对照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上。

3个参试品种的中下部烟叶烟碱含量较低,秦烟201下部叶仅为0.41%。其原因主要是采收时烟叶成熟度不够,烟叶未达到真正成熟,内在积累的氮化合物偏少,导致烟碱含量低。

秦烟201、云烟99的氮碱比相同部位均高于对照云烟87,其中中上部烟叶在适宜范围内,下部叶由于烟碱含量太低,导致氮碱比不协调,影响烟叶吸食质量,食之淡而无味。

2.6.2.2烟叶还原糖含量。从表7可以看出,参试品种的还原糖含量部分偏高,特别是下部叶。其中,云烟99的中部

叶还原糖含量最高,为32.5%。 还原糖稍高有利于有效耐压避免破损,但过高会破坏吸食中的酸碱平衡,使得烟味平淡无味。3个品种偏高的还原糖值都接近适宜值,对烟叶品质无太大影响。

所有参试品种的糖碱比都偏高。秦烟201下部叶的糖碱比最高,为81.95%,高出适宜值近70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烟碱含量太低。糖碱比是衡量烟叶吸味和刺激性的指标,过高会导致烟叶吃味平淡,燃烧性受影响。

参试品种的两糖比均接近适宜值。

2.6.2.3烟叶K、Cl含量。从表7可以看出,参试品种的烟叶钾含量基本都在适宜值范围,仅云烟99和云烟87的上部叶稍低于适宜值。总体来看,秦烟201、云烟99比对照品种云烟87好。

各参试品种间氯含量差异不大,都在0.1%左右,在适宜值范围内。

3个参试品种的钾氯比均高于适宜值,尤其是秦烟201最高,达到59.83%,主要原因是氯含量太低是衡量烟叶燃烧性的指标,钾氯比高对烟叶燃烧产生有利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烟草品种有其特定的生态适应区域,不同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烤后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差异较大[8]。在巫溪的生态条件下,农艺性状方面各品种生长势、株高、茎围、节距表现为秦烟201>云烟99>云烟87;叶片数、腰叶宽表现为云烟99>云烟87>秦烟201;腰叶长表现为云烟87>秦烟201>云烟99。经济性状方面,各品种产量、产值、产指均表现为秦烟201>云烟99>云烟87,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均价、上等烟比例表现为云烟87>云烟99≥秦烟201,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各项指标来看,秦烟201最佳,云烟99次之,与对照品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个品种的化学成分含量都基本协调,云烟99更接近适宜范围,秦烟201与云烟87基本相当。

参试品种不适宜值主要出现在含氮化合物、糖、淀粉3个指标上,表现为含氮化合物含量整体偏低,而糖和淀粉含量又偏高,三者有密切联系,烟叶中含氮化合物与糖互为消长关系,含氮化合物少则糖含量会相应增多,反之亦然。烟叶中的糖基本来自淀粉,淀粉分解转化成糖的多少与烘烤时间有密切关系,烘烤时间长则淀粉分解转化的多,而淀粉的大量分解和糖的大量消耗主要在变黄期,因此增加含氮化合物,减少淀粉和糖的主要措施是延长烟叶变黄期调制时间,从而既能分解转化更多淀粉,同时也能消耗掉更多的糖,有效增加烟叶中的含氮化合物。

[1] 彭士逞,刘联仁,张文友.实用烤烟栽培与烘烤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 杨铁钊.烟草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张文平,刘红恩,王勇,等.重庆烟区烟叶评吸质量对海拔高度和品种的响应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8):73-75.

[4] 高维常,雷佳,周建云,等.广东中烟贵阳龙岗基地适宜烤烟品的筛选[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0):99-101.

[5] 黄茂军,周海龙,曾浩,等.旱地烤烟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107-108.

[6] 邵兰军,周建云,肖丽娜,等.广东中烟贵阳基地不同烤烟品种烟叶品质差异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6):126-129.

[7] 余兴菊,王语丝,丁灿,等.清香型烟叶特色品种的筛选[J].吉林农业,2013(6):60-61.

[8] 肖琳,肖桐贵,夏裕国,等.湘南浓香型烟区烤烟品种农艺与经济性状差异性研究[J]. 作物研究,2012,26(4):389-391.

猜你喜欢

云烟烤烟烟叶
烤烟新品种选育区域试验对比分析
烤烟上炕机械研制
不同追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司马云烟
水云烟作品
繁华云烟过,始觉素中欢
一种降低造纸法再造烟叶平滑度的方法
湘西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特征及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