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究
2018-04-09宋颖
[摘 要]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着重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将其视作解决我国深层次矛盾、实现社会经济长效发展的关键。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创新同样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将通过结合现阶段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现存问题,立足供给侧改革的高度尝试针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提出几点有效的战略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1.00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多次提及“创新”一词,要求我国在新时期下继续实现理论、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创新工作,从而有效深化供给侧改革,尽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需求,提高其满意程度。鉴于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之间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供给侧改革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初步探究,力求能够为构建我国经济新常态指明方向。
1 现阶段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问题所在
1.1 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
在现如今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当中,由于其缺乏完善的相关保障制度,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创新驱动的深入发展。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下,产学研合作机制却依然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科研机构、企业等之间的自主协同和合作积极性普遍较低。纵使政府部门一直以来为科研等相关部门成立了专项资金,但鉴于目前我国并不具备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因此相关部门在课题的申请、研究、评审等方面不仅较为缺乏创新性,同时在监管不力下,其科研成果的真實性以及转化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1]另外,科技创新本身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因此大部分金融机构为有效规避投资风险,保障自身收益,鲜少愿意为企业科研提供融资贷款服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有超三成的中小企业认为向银行贷款成本最高,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中小微企业当中,近半数企业的借款成本在10%以上,对于发展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而言,有限的资金渠道势必影响其创新发展。
1.2 战略政策彼此不协调
为积极落实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我国相继出台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政策,用于有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科研技术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地政府制定和出台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驱动战略也不尽相同,而这也使得创新驱动战略缺乏较高的普遍适用性,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情况下,现有的创新驱动战略以及创新制度大多彼此完全独立,难以实现相互协调。而政策制度的不相适应和相互分离,也在无形之中使创新驱动发展陷入一个固定范围内,创新资源流动受阻,不利于创新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发展,因此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持续深化。在供给侧改革之下,我国想要继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规范统一的创新驱动战略及相关要求作为纲领性指导,而此类带有极强区域以及部门、行业色彩的创新制度及创新策略,彼此在内容、目标、要求等方面或相互交叉重复或彼此矛盾,难以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我国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1.3 企业缺乏较高创新力
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中,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强度范围基本在0.6%至0.85%,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同一期间内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强度基本维持在2.5%左右,特别是日本等高度重视科技研发的国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强度几乎达到了4%。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相对较低。而虽然在供给侧改革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在该方面加大资金、人力等投入力度,但考虑到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周期普遍较长,并且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等作为基础支撑,因此出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许多企业特别是自身实力偏弱、缺乏充足资金和较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规模企业选择走模仿创新之路,即直接模仿或是引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商业模式等,几乎没有任何自主创新,不仅导致企业产品服务相互雷同、缺乏新意,同时也使得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变得愈发薄弱,难以适应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真实需要。
2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析
2.1 完善战略驱动保障机制
在供给侧改革之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战略驱动保障机制,构建科学合理、严谨完善的创新驱动战略保障机制,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现存问题的一大必然举措。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通过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该方面的制度建设经验,在与我国实际国情进行有机结合下,制定出本土化的保障机制。[2]譬如说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主动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搭建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将企业、高校院所等统一纳入其中,积极组织其开展相互协同、共同完成科研计划,组队攻克尖端技术难题。在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由原来的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主导,通过组织相关企业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大众的监督引导职能,进而有效实现科研成果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
考虑到科学技术创新本身的特殊性,我国还需要及时完善相关财政制度,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对科研企业等融资对象的条件限制,结合企业实际资信情况、赢利能力等为其提供与之相适宜的融资贷款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对科研型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等优惠,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此外,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下,政府可以通过适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网络众筹等方式吸纳大量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不断帮助其扩大资金渠道,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实现创新驱动统筹协调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覆盖面极广,包括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等,需要市场、社会等多方面予以相应支持,因此保障各因素之间能够相互联系与作用,也是在供给侧改革下有效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政府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等之间,应当保持密切联系,从多个维度入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国务院便针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了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应当通过构建起创新驱动统筹协调机制,搭配当前各地区、各行业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互分离、彼此独立、难以兼容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应当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进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要求政府积极转变自身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和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等方式加快创新资源的科学流动。
各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充分遵循我国顶层战略布局及相关要求的基础之上,结合各部门以及行业的具体创新需求,在坚持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下,分别从财政、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出具体量化的创新政策,在保障其能够与国家政策相互衔接之余,同时可以与其他部门以及系统之间的创新政策、创新制度相协调、相兼容。以此有效消除创新资源流通壁垒,真正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科学配置,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效。在制定中国创新驱动战略时,不仅需要考虑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发展需求,同样应当密切关注国际创新驱动战略及其发展的最新趋势,尝试通过和国际先进技术手段和相关资源进行合作共享,并注重凸显我国核心技术研发的自主性,将中央和地方、长短期创新等进行相互结合与互相协调,以自主创新为主,辅以引进与模仿,从而有效增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可行性、协调性及有效性。
2.3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尽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使其可以充分享受发展成果。[3]因此企业需要在新时期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力度,除了主动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商业模式,并对其进行本土化处理之外,同样还需要结合当地各项优势资源,在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增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特色性。为此,我国需要积极推动落实创新活动产业化,通过将行业内的优秀企业组织在一起构建起产业联盟,实现企业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在适当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薪資和福利待遇下,吸纳社会中的大量技术人才,并通过对企业内现有技术人员进行优化整合,再组织其积极参与技术培训、专业委培等进一步帮助企业培育出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另外,企业在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之前,也需要主动采用市场调研、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供给侧需求,尤其是对科技创新方面的意见及要求,通过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要求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帮助企业准确锁定产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方向。与此同时,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中,还需要将重点放置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上,鼓励企业不断改进产业技术,结合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培育出全新的增长点,并主动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在社会中营造崇尚科学与自主创新的氛围环境,以此有效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
3 结 论
虽然目前在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还存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制度与策略之间难以相互兼容和协调、创新驱动发展缺乏完善保障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现阶段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力相对较弱。但笔者认为,我国通过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借鉴相关先进经验与技术方法之下,通过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制度,处理好地方中央以及各企业、行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创新策略的统一协调,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鼓励和优惠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大批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能够切实实现我国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暴力,王胜利.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和制度基础与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29(2):49-59,146.
[2]肖文圣,周荣荣.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联动机制研究——基于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角度[J].价值工程,2017,36(27):35-39.
[3]徐君,任腾飞.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综合驱动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7,31(9):101-105.
[作者简介]宋颖(1977—),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博士,讲师,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分析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