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2018-04-09陈善莉
陈善莉
摘 要: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奠基石,一旦出现倾斜,孩子的人生幸福就会大打折扣。两个孩子辅导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的不同缺失,带给不同孩子的不同伤害。进而分析了产生家庭教育缺失的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了不良的后果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的缺失
童年时期的遭遇、印象、态度与成年后的心灵活动是相互关联的,他们从意识到心灵不是各自独立、自给自足的个体,而是彼此关联,是完整的人格构成,个人童年时的隐藏目标与成年后的态度存在着继承关系。而儿童时期的遭遇、印象、态度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意识、观念、甚至性格直接传承给了孩子,正如宋庆龄所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却是家庭。”
可见,家庭是孩子的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思想、人格、人生观的启蒙者,他们的性格、三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在孩子身上打下深深烙印,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奠基石,一旦奠基石倾斜了,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他们的人生幸福就会大打折扣,许多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王某,七年级男生,还是校学生会的成员。初看此生很精神,也很阳光,做事积极,学习成绩不错,综合素质很好,你看不出他有什么问题,还以为他是一个幸福家庭的孩子,其实不然。
一次例会中,我们探讨与父母的关系,他很反感,情绪激动,这是一个信号,说明他与父母之间肯定有故事,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访谈。
一问到他父母,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嚎啕大哭,足足有五分钟,等他稍稍平静下来,才知道实情。他读小学时父母就离婚了,母亲离家,父亲重组家庭,他和姐姐跟随奶奶生活,父亲出生活费,父母从不与姐弟俩联系,他们与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在他初中时,父亲不再给他们生活费,生活费用由姑姑承担,从此,孩子与父母失去一切联系,和奶奶相依为命,孤独感、寂寞感更强。此生申诉道:在家里,他感到很压抑,让他透不过气,感到特别的孤独无助,很痛苦。
辅导中,觉察到孩子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他能理解父母离婚,只要他们还爱自己,关心自己就满足了,可父母却没有做到。他哭诉道:“我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他们有时间来看看他,陪陪他,打打电话也行!可他们这点都做不到,我也是他们的孩子,我想不通,当时为什么要生下我……”孩子的怨氣十足。
虽然我们对此生进行辅导,可效果不好,据班主任反映,此生开始不做作业了,成绩急剧下降,情绪很是低落。从学生中调查,此生很是消极,觉得学习对他来说没有意义,父母如果再不及时弥补,他自卑感更强,同时还会产生仇视心理、报复心理。
此案例充分说明一个事实:父母离异后,与孩子的关系严重疏离,可以说是隔断。孩子虽然有人监护,可监护人没有能力管教孩子(奶奶没有文化,也没有经济来源,又年迈),姑姑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有自己的家庭,也无精力管教),即使学校的教育、关怀再怎么到位,辅导老师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弥补家庭温暖、父母关爱的缺失是对孩子心灵的严重伤害,这一伤害在孩子的心里必然形成阴影,甚至会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将会导致孩子人格不健全,人生观、价值观被颠覆,以后一旦遇到不顺、挫折,这种阴影再次呈现,犹如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可见,家庭缺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孩子成长的硬伤,外界再努力也是很难达到深度修复。
还有一个案例:此生也是七年级学生,是心理委员记录在案的。
据调查,此生在上课时睡觉,老师提醒他,他不但不听,还顶撞老师。同学们反映,此生上课很是自由,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睡觉,或者拿本书看看,还不允许人打搅,否则就发脾气,脾气很暴躁。据老师反映,此生对人不友好,也不喜欢与人交往,于是借助心理测试,对此生进行了一次访谈。
从访谈中获知,此生小学时很听话,学习也努力,只是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父母经常把他与别人的孩子相比,无视他的努力,经常批评他,从没肯定过他,于是他愤怒了,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努力。此生还说,父母管教自己方式简单粗暴,给他的都是负面情绪,父母又经常闹矛盾,每次遭殃就是他,他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他说他暴躁脾气就是受他们的影响。进入初中后,他说自己还能控制自己,觉得好多了。辅导时,他能认识自己的问题,也想改变自己,并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但变化不大。经过第二次辅导,此生有了一定的改变,至少睡觉少了,脾气也能控制住了,还能与同学交流,但不能坚持,反反复复,很是头痛。
此案例说明完整家庭的孩子也存在问题。原因很简单,父母没有觉察孩子的眼睛,不理解孩子的心灵,他们忽略孩子的情绪与想法,他们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与长处,常常以自己的眼光想当然地评价孩子,一厢情愿对孩子进行表扬或者责怪。在家里,他们肆意发泄情绪,从不自律。孩子在他们的“摧残”下失去了自我,逐渐失去自信,自卑更强,自知能力严重受损,家长们还浑然不知,还觉得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从不反思自我言行。当亲子矛盾不能调和时,又不负责任转交给学校老师,自己置之不理。这样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理性可言,更谈不上科学性、智慧性,这是家庭教育另一类的缺失。这些案例不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根源在哪呢?
据调查,我校七年级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极低,父母都是大专文化的只有1.5%,只有一方是大学文化水平的只有5%~5.4%,家庭中有高中文化只有15.5%,其他的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小学文化。文化层次普遍低的父母,很难沉下心来关注孩子,反思自己教育存在的问题。他们放任孩子,孩子读不读书、成不成人无关紧要,只要他们长大,前提是不做违法事,采取放纵方式。他们只管孩子的吃喝,不管其他。至于孩子的学习、心理需求不问不顾,顺其自然发展。很多家长从不与孩子沟通,完全处于疏离状态。孩子沿袭父母的生活习惯,自由散漫,自我约束能力极差,很难管教。
文化层次高点的家庭就圈养孩子,管教上事无巨细,很是严厉,期望值很高。可他们关心的中心是孩子的分数及学习成绩。他们严格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學习、生活,忽视乃至漠视孩子的想法与心理需求,甚至竭尽全力压制,功利心很强。许多孩子因而失去学习及生活的热情。他们兴趣单调,甚至没有任何兴趣,也无情趣;知识面也狭窄,功利心极强。孩子们性格变得刻板,也很自私、冷漠,不能与人顺畅交流,与人交往出现障碍;他们依赖性强,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人生目标;对自我人生没有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内心脆弱,禁不起各种挫折及打击,承受能力极差,意志很容易消沉;许多孩子心胸狭窄、思维僵化、没有创新,做任何事情只关心结果,不重过程,喜欢走捷径,心理情绪极其浮躁。因而孩子的眼界不高,情商低等;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自己利益,没有全局观念,没有团队合作意识。未来的他们即使知识再丰富,他们的发展空间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很难走向成功,前程令人担忧。
一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已经走进死胡同里,情绪焦躁,不能自我调适,加上父母带给他们的直接或隐性伤害,更是焦虑不安,父母从不反思自我存在的问题,还理直气壮,为自己辩解,还不停地责怪孩子,甚至严厉惩罚。孩子们已经迷失了自我,感到压抑,心理缺失安全感,内心承受着焦躁的煎熬,承受着恐怖情绪的笼罩,对外界有极强的抗拒,自我认知出现异常。这样的心理状态,孩子的学习热情怎么会高涨!生活热情怎么会激发!创新精神怎么产生!
可见,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了孩子成长的障碍、未来发展的一个瓶颈,再不冲破,孩子的人格完整的建立与发展、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孩子们会继续沿着父母的生活、人生的轨迹前行,传承着父母的性格、思想理念、人生观等,然后继续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
亲爱的家长们一定要明白: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产品,他们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他们又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者。由此,我们的孩子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孩子们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
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家长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请父母们静下心来,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
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阿德勒.洞察人性[M].上海三联书店,201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