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能力导向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组织与工作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2018-04-09刘艳
刘艳
摘 要: “组织与工作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在以往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落后于企业的实践应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较慢等问题。为了满足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组织与工作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要从提升实践教学的认知、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完善考评机制、促进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组织与工作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组织和岗位的设计问题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和这些问题相关的组织和岗位设计的原则、方法的重要性随之凸显。组织和岗位设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与时俱进的“组织与工作设计”的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当前的“组织与工作设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内容落后于企业的实践应用、教师知识更新过慢、不重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为进一步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文章从课堂实践、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实践和教师进修等方面进行“组织与工作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
一、“组织与工作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很多内容是和组织中的岗位相关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把“组织与工作设计”基本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该门课程是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首先,在组织与岗位设计中有非常多的方法,这些方法在理论讲述的同时,是需要一定的训练强化的。但是目前一些应用型院校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造成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能力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岗位设计的感性认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企业岗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小型、微型、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关注组织和岗位中的新变化,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组织与工作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第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组织与工作设计”的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组织与工作设计”的基本理论,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意识,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欲望。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结合理论思考。在“组织与工作设计”教学中,在和学生就课程问题讨论时,学生只是知道企业部分岗位的名称,但是这个岗位做什么工作、什么资格的人能胜任这个岗位、这个岗位的价值是多少,等等,学生因为自身经历的限制,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如果学生有实践的意识,即使是学校的门卫岗位,都可以引起学生对这个岗位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实践改革首先要培养实践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第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岗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岗位设计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复合人才。不仅有实践意识,还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不能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训练提高专业技能的实务操作能力。在该门课程中,学生理解了访谈法的理论,也知道亲自实地访谈很重要,如果没有课上或者课下真正的访谈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资源,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人才竞争首屈一指。“组织与工作设计”的实践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能力导向培养出发,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组织与工作设计”的课堂实践课时8学时和针对这门课程的实验实训2周教学时间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一套完善的、针对性强的“三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1.“组织与工作设计”课程课堂实践内容设计
在课堂实践内容设计中,主要从教学认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考试方式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在教學认知设计中,任课教师要从实践教学的角度认知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地位,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上要从教学周数、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详细阐述实践学时内容的教学设计。其次,在教学方法要综合采用情景模拟、角色转换、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再次,在考试方式的设计上,针对实践部分可以采用技能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演示等方式,以契合实践的模式有效考核学生课程实践内容的掌握程度。最后,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上以应用能力为导向,建立分等级的实践课程评价制度,评价项目多元化,实施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科学合理。
2.“组织与工作设计”课程实验平台建设
针对“组织与工作设计”课程,精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分析专业技能实训系统》采用仿真模拟与案例相结合的形式,从工作分析的准备阶段、工作分析的调查阶段、工作分析的分析阶段、工作分析的结果和工作分析的结果应用五个阶段针对“组织与工作设计”课程的工作分析环节进行了仿真演练,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手脑结合,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水平。通过实验平台的建设,让学生通过模拟的环境有序开展该门课程的计算机模拟操作,即便不能实现企业的实际操作,但是直观、逼真的模拟训练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课堂学习效果。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学生比较喜欢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理论知识,同时模拟操作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以一种问题导向的模式启迪思维。
3.“组织与工作设计”课程综合实习基地建设
除了课堂和实验室中能够进行实践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和实习基地的联系,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实习,针对课程所学习的方法和技术,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对企业保安岗位的观察、经理的访谈和员工的调查,能够更明确“组织与工作设计”课程中所讲述的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在实习基地实习时提出了许多在课堂中没有发现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4.建立教师定期实践的管理体系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主体部分,要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实践培训和锻炼,利用寒暑假时间在企业锻炼,针对自己讲授的课程多学、多看、多做、多练,为实践教学的高效开展打好基础。高校中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实践锻炼,缺少这样的资源,学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为教师的锻炼提供机会和平台,让教师的专业技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结语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岗位理念和责任感。通过课堂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调查、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组织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信息、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在课堂实际教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生有着积极的学习欲望,但是“满堂灌”式的理论学习对于现在的课程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夯实专业课程的实践学习部分,是契合应用能力培养方向的基本要求,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有效抓手,应当在今后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进。
参考文献:
[1]赵春蕾.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8).
[2]祝新.应用型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梧州学院报,2017(4).
[3]李小卉.任务驱动法在工作分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6(10).
[4]郭洁,周秀兰.职场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河西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
[5]黄巧云,刘凡,刘震.高校“教研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華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彭十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以湖南理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