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暖电”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2018-04-09王杨洋陶进陈淑芳牟荟瑾刘辉
王杨洋 陶进 陈淑芳 牟荟瑾 刘辉
摘 要: 随着国家对建筑领域人才的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三个专业“有机合并”,更好地体现“水暖电”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阐述整个人才培养的改革,并提出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 建筑设备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项目案例式教学
1.专业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建筑安装类企业对劳动者效率和用人成本极为“计较”,要求建筑现场的设备工程师具备“一专多能”,不但要求“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还需要水、暖、电知识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否则就难以适应建筑业水暖电发展的需要[1]。按照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划分标准,市场需求的建筑设备专业的水暖电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体系涵盖081002建设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08100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08100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三个专业。
(1)这三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在建筑安装公司从事建筑设备工程施工,也就是建筑水暖电工程。在实际建筑安装企业中,特别是我院大多数学生就业的中小型安装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北方施工水暖不分家,南方施工水电不分家,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缩减用人成本需要大量既懂水暖又懂电的现场专业人员。现行专业教育将三个专业分别培养,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只能掌握一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毕业进入施工单位后需要重新学习大学期间未学习的另一个专业知识。现行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不匹配,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的培养原则。
(2)这三个专业的划分依据是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培养时更加注重专业本身学习的深度。考察人才市场需求,近年来对具有建筑水暖电安装施工综合知识的本科层次人才有大量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此类专业,我国各普通本科高校没有针对建筑安装施工行业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建筑设备水暖电人才的培养或探索,本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尚属空白。
(3)目前这三个专业培养计划中包括大量的基础和理论课程,多数高校都简单套用同样的培养模式,安排单一过深理论教学,而非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初衷。根据我国多数企业和多数建筑工程中“水暖电工程不分家”的实际,提出创办的建筑设备方向是将以往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三个专业“有机合并”,更好地体现“水暖电”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个核心。
2.培养方案的制定
(1)培养目标的制定。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打破原有培养模式的禁锢,适当淡化原有理论体系,构建实用的模块式体系,重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多次研讨确定建筑设备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建筑设备(水暖电)施工安装行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建筑设备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获得建筑设备师基本訓练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安装领域(建筑施工安装企业、水暖电设备制造安装企业等)工程一线,从事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安装技术和管理工作;可去相关设计、中高等职业教育等单位从事一般工程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等。
(2)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学生在校学习模拟实际工程现场,把学科体系系统重构成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重新排序专业知识的传授,将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融合进庞大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以实现培养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经过反复论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列于下表,并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设备方向)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主要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比较。
(3)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的增加。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避免了完全由学校主导整个培养质量的评价,更多地参考行业企业的建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更加多元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根据应用型人才特点,教学内容应是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应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设定,要求学校根据社会、行业发展,针对企业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职业适应性,即在针对性基础上适当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教学内容,使毕业生可以胜任更广泛的工作岗位(独立学院)积极主动地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与行业相对应,增强社会竞争力[2]。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的,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在以往实践环节基础上增设了12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实习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实习地点进行严格的甄选,对实习场地规模、实习内容严格进行把控,并全程进行过程管理,对实习结果做了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内容、产学研的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2015级学生在专业认知实习结束后,普遍反映最大的收获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长周期实习中得到实践的锻炼,真正融入工程现场,让能力得到完善和发展。
3.培养模式创新
从上表可以看出,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案例式教学新模式,遵循该专业学生职业成长的认知过程,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改试点班实施。根据建筑分类将典型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三个类别,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市场需求、行业规范标准分类相匹配。以一个个典型建筑水暖电设备工程为对象,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知识认知规律,围绕建筑水暖电工程从设计原理、施工安装、预结算、竣工运行等过程组织教学,并辅以足够的设计计算、施工组织和预算、现场实习、实验实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一全新的培养模式。
以《居住建筑设备工程》为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参观及课程设计,学生掌握居住建筑设备工程(水、暖、电系统)施工图识读、设计原理、施工安装技术与组织、专项工程预结算的基本知识,培养从事居住建筑设计、施工的基本能力。
学生接触的实际案例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知识获得明显,学习成就感大,自信心不断增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练习,可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建筑水暖电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实际要求紧密对接,以满足建筑行业对此类人才的现实需求。
4.结语
经过两年的“水暖电”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试点,2015级学生在新培养模式下取得的效果已非常显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总之,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实践中提高认知及综合能力,才能更快地融入社会职业环境。“水暖电”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还能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加强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真正融入工作现场,为未来就业增加高质砝码。
参考文献:
[1]王颖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20-121.
[2]林艳辉,栾立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1):87-8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