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模式研究

2018-04-09万茗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实践模式路径选择

摘 要: 如何有效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束缚,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思政课教师,担负着设计与组织实践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职责,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会影响实践教学实效,并对青年学生产生持续影响。作者在分析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训研修式、参观考察式、社会服务式、角色体验式、根植基地式五种社会实践模式,并对其社会实践模式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有效选择。

关键词: 思政课教师 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模式 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高校思政课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2]的神圣使命,如何有效摆脱其实践教学环节的束缚,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思政课教师,担负着设计与组织实践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职责,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会影响实践教学实效,并对青年学生产生持续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3],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针对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而进一步展开的,以验证、体验、创造、升华为教学目的的,严格执行既定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统称”[4]。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这一薄弱环节,《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事实上,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面对近百人的授课班额、每周8-10节的授课任务,要熟练掌控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育人实效谈何容易。

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现状,项目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0项,对陕西省内30所不同层次高校(公立22所、民办8所)的150名思政课教师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5份,其中有效问卷142份,回收率96.6%,有效率94.6%。调查结果详见下表:

结果表明: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执行能力”、“专业能力”、“育人效果”五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是“执行能力”方面,涉及方案、经费等关键要素,考察教师的执行能力,关乎实践教学环节的成败,已经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一)有关社会实践的理论功底不够,底气不足

输入“思政课教学理论”、“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理论”在万方数据服务平台查询,结果显示:有关“思政课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有2348个,有关“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有1125个,而有关“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理论”的研究结果只有102个。此结果反映了当前思政课教学研究范畴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重视教学理论研究,忽视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尤其忽视对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导致理论功底不够,底气不足,许多基本问题都搞不清楚,不利于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社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育人的实效性要求

普通高校开设的《基础》《纲要》《原理》《概论》等四门思政课,分属于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数个学科门类,要做好对应内容的实践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社会实践能力。受教学任务、工作经费、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都不太愿意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嫌花钱,教师嫌麻烦。由于缺乏一定社会实践的积淀,某些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其社会实践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育人的实效性要求。

(三)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执行能力不完备

具体而言,一是缺乏实践教学模式选定和实践教学方案制定的能力,难以在“整体综合式、课程主导式、学生主导式”[5]三种模式中选定一种模式,難以根据模式要求制定出大纲和具体环节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结出丰硕的成果;二是缺乏筹措经费的能力,不具备“跑部钱进”的本事,实践教学方案最终难以执行;三是由于对安全保障、班额过大等关键因素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预案,实践教学难以覆盖全体学生;四是基地建设滞后,数量及质量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五是考核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考核一直难于有效实行。

(四)实践环节的专业性准备不能确保

依据教育部社政司的观点,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切为配合思政课理论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统称,“如参观访问、考察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学雷锋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援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6]。持不同观点者明确提出:“与课堂理论教学无关的所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都不能算作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不能把团委组织的‘三下乡、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教务处安排的专业课实习等与思政课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也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7]观点之所以针锋相对,争论的关键在于教师实践环节的专业性准备能不能确保的问题。如果因为专业性准备不足,就放弃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将其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其实质是对实践教学专业性的弱化与泛化,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良性循环。

(五)实践育人的实际效果不佳

面对近百人的上课人数、每年200—300的课时要求,每个教师一年要面对800—1000个学生,组织好实践教学环节的难度可想而知。加之受经费、场所、安全、水平、精力等方面的制约,受学生个人爱好兴趣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是走马观花,以点带面,走秀多于走心,形式大于内容,很难做到因人施教,精准施策,实践育人的实际效果不佳,确是不争的事实。

二、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

“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是帮助教师增强感性认识,深入了解社情、国情,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8],更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改变社会实践现状的有效形式。

(一)培训研修式

培训研修式是指为提高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而开展的各类备课会、培训会、研讨会、座谈会、学术交流会及课程培训、骨干研修、进修、访学、学历提升等活动的一种实践模式。大学毕业站上讲台以后,参加培训研修式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实践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汲取新知识,领会新精神,交流新思想,交换新观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参观考察式

参观考察式是指教师根据思政课的要求,整合社会有关资源,对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主题会展、革命遗迹、开发新区、红色展演等进行参观考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基本原理的把握、对基本精神的领悟的一种实践模式。参观考察式的实践活动往往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社会服务式

社会服务式主要是指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的一种实践模式,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援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公益活动等。这种方式大多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开展,也可以设计成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组织。

(四)角色体验式

角色体验式主要是指设定一个特定的角色,在较长时间内履行角色职责,实现角色转换,完成真实体验的一种实践模式,如挂职锻炼、交叉兼职等。适合思政课教师挂锻炼和交叉兼职的岗位比较多,常见挂职的如团县委副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党校副校长、援藏干部、扶贫村第一书记等,常见兼职的如辅导员或班主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理论讲师团讲师等。

(五)根植基地式

根植基地式是指依托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地合作、校企融合等方式,选派教师进行试点,建立根植地方富有思政特色的实践基地,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的一种实践模式。对根植基地的遴选比较苛刻,不仅要符合思政课教师专业性实践的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支持能力,不以营利为目的。

事实上,不同的实践模式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培训研修式侧重于实践研究,参观考察式侧重于感性认识,社会服务式侧重于公益与奉献,角色体验式侧重于理性思考,根植基地式侧重于综合拓展。为了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可以几种模式结合使用,这样效果更佳。

三、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健全机制是首要保障

1.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制度是规范和约束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一系列规则,“配套的制度建设,作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调节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了保障”[9]。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实施办法,落实报备、预案、组织、监控、反馈制度,落实时间、经费、基地的履行责任,明确各环节的责权利,使之有章可循;要建立健全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制度,落实培训进修实践等环节的责任,为思政课教师群体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保障;要用制度为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拓展广阔空间。

2.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思政课教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诸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一系列问题,其工作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10]。要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领导机制至关重要。要成立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协调相关部门处理教师实践环节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翔实的年度工作计划,层层任务分解,季度考评,年度考核,群策群力,目标一致,真正把教师实践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3.建立健全联动机制。

开展好思政课教师实践活动,光靠思政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涉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相关部门。因此,必须在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之下,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全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为思政课教师实践活动保驾护航。

(二)搭建平台是必要条件

1.积极搭建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平台。

校地、校企、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平台,是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阵地,主要包括高校与地方各级政府、高校与有关社会团体、高校与基层街道社区、高校与合作企业、高校与高校等各种形式。除此之外,也可专门为思政课教师开发一些专业平台,如挂职锻炼、兼职交流、互排访学、根植基地等。

2.不断健全校内各种支持平台。

校内各种支持平台包括教师业绩认定、职位优聘、培训进修、经费保障、成果奖励等方面。以业绩认定为指针,必然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在职位评聘方面,充分发挥评聘杠杆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将实践经历作为职位评聘的优先条件,必然会促进教师自发提升实践能力;在培训进修方面,要把教师培训进修列入年度计划,预算经费,专款专用;在经费保障方面实施优先预算重点扶持政策,在成果奖励方面单设奖项加大权重等,都十分有效。

(三)完善考核是重要抓手

1.不断完善对思政课教学机构的考核。

为进一步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机构的考核,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构建了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要求”为内涵的三级指标体系,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教学机构的考核标准。涵盖组織领导与管理等五大关键领域,涉及领导责任等17个重要问题,指标明确,要求到位。要以这一指标体系为准绳,在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考核方案,促进思政课教学机构科学全面发展。

2.不断完善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

“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上的优势,吸纳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校外,增强教学的专业性和实效性”[11]。为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必须建立思政课教师考核机制,将社会实践经历及能力提升纳入业绩考核范畴,并与职务升迁、职称晋升、评优树模、聘期考核相结合,用考核机制引导教师自主参与社会实践;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把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优先选聘到思政课教师岗位,并实行末位淘汰。

3.不断完善对开课学生的考核。

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把思政课考核过程看成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式母系统,从而做到终极考核和过程考核的统一”[12]。具体而言,将考核内容分成三大部分:形成性考核+基础性考核+实践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平时学习,基础性考察理论养成,实践性考察实践能力。三大部分的成绩比例可大体上按照“30%+30%+40%”设计,每部分下的二级考核内容可以根据课程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随机调整,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55.

[2][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4][5]万茗.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6(5):60-62.

[6]教育部社政司.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0.

[7]王思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思考[J].商洛学院学报,2015,29(1):61-69.

[8]李卫红.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制度化、长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8):4-6.

[9]范方红.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38.

[10]张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5):156-157.

[11]于晓萍、刘素红、朱以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88.

[12]史艳芳.当前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现状与改革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78.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实践模式路径选择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