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领导干部“双肩挑”模式的演进与探索
2018-04-09张奇峰
张奇峰
摘 要: “双肩挑”领导干部既是社会稀缺的教学科研人员,又是掌握领导权力的高校管理人员,他们在教学科研和全方位育人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双肩挑”领导干部模式得到有效的优化和提升是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合理利用的重要方面。用历史和辩证的视角审视“双肩挑”领导干部模式,理清其类型,探索其发展路径、产生动力,发现其存在的现状和瓶颈,探究优化的方法。
关键词: 高校领导干部 双肩挑 演进 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管理干部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对教学科研工作不熟悉的情况,一大批原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开始充实到高校行政队伍中。这一批既从事管理工作又不放弃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被称之为“双肩挑”干部。在领导岗位上的同志,被称之为“双肩挑”领导干部。“双肩挑”领导干部作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渐产生的,对高校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双肩挑”领导干部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社会稀缺的教学科研人员,又是掌握领导权力的高校管理人员。如何用历史和辩证的视角审视“双肩挑”模式,理清“双肩挑”干部类型,分析“双肩挑”产生的动力,发现“双肩挑”存在的瓶颈,探寻“双肩挑”的发展趋势,是一次积极的探索。
一、不同成长路径的两种“双肩挑”类型
1.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力的扩张。高校是不同学科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社会组织,更是一个人力资源高度竞争的社会主体。高校的管理权力结构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混合体。高校领导干部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同时,不得不对该领域的各种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生态中,拥有学科和学术水平的领导干部更容易掌握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话语权,实现管理的有效性,这就形成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力扩张的外在因素。另一方面,高校领导干部作为人力资源的主体,具有强烈的自主创造意识和创造欲望,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是整个社会乃至高等学校的稀缺资源,高校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经过长期锻炼和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学术精英云集的高校专业同行所认同,这就是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力扩张的内生动力。因此,高校中有些领导干部,通过各种途径完成硕士、博士学位教育,完成副教授、教授的职称评审,从领导干部,向某一领域专家过渡,最终成为“双肩挑”领导干部。
2.学术权力向行政权力的渗透。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交叉、协调并存是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基本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二级院系基本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术权力虽然越来越多地得到尊重,但是对目前的权力运作而言,高校的各层级、条块负责人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在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掌握着更大的资源配置的权力。作为具有一定学术能力的教学科研人员,在没有掌握绝对学术地位之前,客观环境推动着他获得行政权力。另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情怀仍然是根植于大量知识分子内心的朴素情怀和价值观念。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和学术创新,展现自身才华,把自身所学应用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管理中去,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某些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组织推荐和竞争性选拔等多种方式,从一线的教学科研人员晋升为高校领导干部,有些成为院长、副院长,有些成为处长、副处长,更有些从事党务工作,成为书记、副书记。
二、相向汇集而成的两股“双肩挑”力量
1.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随着建设发展的需要,急需培养大量的人才充实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高等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刚刚成立的国家,高层次人才极为缺乏,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某些领导干部并不适应高校的管理工作,存在“外行领导内行,有知识没职权”的现象。1982年“全国665所高等学校的校一级领导班子成员中,高中、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3%,近一半;华东五省市高校4776名处、系级干部中,高中、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850名,占38.7%,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有921名,占19.3%”[1]。这么多文化程度低的管理者在领导岗位上,客观上阻碍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大量熟悉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同志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改善领导干部队伍的知识层次,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业务水平。因此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领导岗位,部分领导者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学历学位和学术能力,客观上推动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高校健康快速地成长。
2.干部教师自我成长的主观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重视教育,重视文化,尊重科学,高校迅速得到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高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不断扩大。高校管理者如何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适应环境,提升业务水平,为学校更好地做贡献,也给自己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是避不开的问题。对于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者来说,一般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有些甚至要求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这无形中就对原来只有大学及以下学历学位的同志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提拔干部的过程中,某些高校都对不少岗位提出较高的要求。以浙江高校为例,几乎所有省屬本科院校都对与教学、科研和人事等有关的部门正职,有些甚至是副职,都提出职称要求,某些高校要求正职正高级职称、副职副高级职称。如果这些部门的职员,没有相应的职称,将不能晋升本部门的处级领导职务。在这种导向下,某些管理者不得不被动地提高自我的学历学位和职称水平。同时,学历学位和职称往往也和工资挂钩,一旦管理者不从事管理工作,就是另外一种成长路径。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从事领导岗位工作,是自我职业生涯的另一种选择。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大家普遍认为作为领导比作为普通学者更具影响力,更被他人尊重。另一方面是基于现实利益考虑,作为领导的学者,拥有更多的校内和校外资源,在课题申请,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同时,作为拥有专业技术职务的领导,相比从事管理工作出身的领导,在离开领导职务后,还可以从事属于自己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工资待遇并不会明显降低,无形中形成职业发展的“双保险”。
三、动态失衡造成的三个“双肩挑”瓶颈
1.角色失衡,工作效率降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虽然某些高校减少了“双肩挑”领导干部的教学科研工作量,但是往往难以做到教学科研工作与管理工作两不误的情况。有些“双肩挑”领导干部嘴上说“管理第一,教学科研第二”,而实际上却认为科研是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是暂时的,有些“教授不教,讲师不讲”,有些“人在岗,心不在岗”,甚至部门同事一周看不到几次在办公室,“找不到人,通不上话”。两种角色频繁更换,精力严重分散,不是耽误了教学科研工作,就是耽误了管理工作。骆家宽对湖北等省17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双肩挑”人员往往是两方面工作都很忙,却又很难两者都能兼顾[2]。
2.权力失衡,出现寻租现象。“双肩挑”领导干部在高校中,既有“学衔”,又有“官衔”。有了所谓的“官衔”,就在学校中拥有更多的行政资源,掌握大量普通教职工不具有的资料和信息,拥有校内外更为广泛的人脉,特别是学校领导,二级院系的院长、系主任,科技处长、社科处长、地方合作处长等掌握行政权力的“双肩挑”领导,还掌握着教学科研资源分配的权力。有“官衔”,又有“学衔”,就拥有了更好地获得学术资源的能力,就有了权力寻租的手段。某些负面问题迎面而来,有部分“双肩挑”领导干部,利用领导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之便,不仅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获取大量的学术资源,甚至出现学术垄断,课题、论文、奖励都集于一身,为本人和团队成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提供方便,产生学术腐败。另一方面,某些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领导班子后,不仅获得管理岗位的工资、津贴和补助,还获取科研奖励和绩效,较进入领导班子之前收入大幅提升,甚至翻了几倍。
3.岗位失衡,管理干部受挫。“双肩挑”岗位的基础是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把大量的管理干部排除在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干部能力水平的考察。部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以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的工作,由于过去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未有相关的管理工作经验,更没有把学术思维调整到管理思维,工作的开展总体并不顺利。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到领导岗位后,相当于挤占该岗位相关的管理干部的岗位,阻断他们的主要晋升通道,打击管理干部的士气。这部分管理干部只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并通过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获得岗位,或者离开岗位的方式实现自我发展。自职员制改革以后,某些高校已经明确取消职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这对专业技术职务有要求的处室职员无疑是重大打击,“双肩挑”模式逐渐显现出不利于干部队伍整体稳定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一面。
四、需要辩证处理的五种“双肩挑”关系
“双肩挑”领导干部向专业化和专家型管理干部过渡是一种趋势,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有其发展规律,必须用科学和辩证思维把握“双肩挑”领导干部模式,突破“双肩挑”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
1.辩证处理好岗位设置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关系。“双肩挑”领导干部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干部使用模式,既是对干部使用方式的一种探索,又是一种创新,曾对推进高校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到来,新的历史条件又呼唤我们尝试和采用新的干部管理方式,即推动和试点专职领导干部管理模式,减少“双肩挑”岗位设置。高校必须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调整“双肩挑”岗位与专职岗位的比例,尝试试点专职校长、专职骨干、专职团队等新的干部使用模式。
2.辩证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关系。合理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关系,是“双肩挑”领导干部本身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必须制订和明确“双肩挑”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设置合理的教学科研工作量。为保证高校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要明确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按要求主要在工作的8小时之外进行科研工作,教学工作能安排的,尽量安排在晚上和相对空闲时间。
3.辩证处理好尽职履责和廉洁奉公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3]。从个人的角度看,“双肩挑”领导干部的落脚点在于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在兢兢业业工作的基础上,牢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宗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与群众争利,不踩廉政高压线;从组织的角度看,必须科学论证,健全和探索符合实际的“双肩挑”领导干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让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4.辩证处理好“双肩挑”领导干部上与下的关系。“双肩挑”领导干部的选拔,多了一道职称门槛,剔除了管理干部,更应注重对德才的考察。有些关键领域,重点岗位必须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科学选拔人岗匹配的“双肩挑”领导干部,必要时安排业务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副职干部搭班子。对于在岗的“双肩挑”干部,发现人岗不适的,工作长期不在状态的,必须进行调整,这既是对高校发展的责任,又是对干部本身的一种保护。
5.辩证处理好“双肩挑”领导干部与专职管理干部的关系。目前,要完全取消“双肩挑”模式,還不具备客观的条件。“双肩挑”领导干部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干部选拔的渠道,但是挤占了相关处室管理干部的岗位,阻碍了管理干部上升的渠道。因此,必须关心这一部分管理干部的成长发展,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进行多岗位锻炼、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高时阔.高校干部“双肩挑”的利弊[J].江苏高教,1987(4):39.
[2]罗萍,鲍昭.高校干部队伍“双肩挑”模式:困境与出路[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4):38.
[3] 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