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君子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8-04-09范国增盘浩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价值观

范国增 盘浩

摘 要: 在《论语》中,君子是孔子理想的人格,是其毕生的追求。君子精神包括仁爱、循礼、尚义的内涵。君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的一致性,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君子 君子精神 价值观

对于“精神”一词,有学者认为是最难定义的词语,对其解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种解释比较切题,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君子精神是君子这类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论语》对君子精神总结全面,君子精神的养成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论语》的君子精神

1.仁愛的胸怀是君子精神的核心。

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精神,也是其理想人格——君子的核心精神。“仁”是指什么?最通俗的理解是“爱人”。在《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是一种胸怀,“爱人”中的“人”是一种泛指。一方面,是指具体的人,这些具体的人是有顺序的,从爱父母开始,到爱兄弟、爱朋友、爱众人,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博爱的胸怀。另一方面,是指一种社会关系。从“仁”字的文字结构上看,得到“二人成仁”的说法,二人之间要相依相偎,缺一不可。“仁”不是一个人的状态,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从更高的角度而言,是一种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仁”要求君子以社会关系为基础,要爱护这种社会关系。君子精神建立在这种“仁”的情感要求上,对君子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如君子勇于承担责任、君子要重义轻利等。

2.循礼是君子精神的外在形式。

礼的含义一为礼节、二为治理国家的一套方法。孔子认为,君子是有德有位的人。君子应当用循礼表现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循礼就成了君子精神的外在形式。《论语》的循礼的做法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是作为礼节,可以用礼进行自我约束。即如“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知道自己在何时何地应该如何做。其次,作为治理国家的一套方法,可以用礼选拔人才。“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可见一方面,君子通过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礼使自己从事的工作能符合民众的要求,从而使礼成为君子精神的外在形式,一切不符合礼的规定的都是君子不能做的。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尚义是君子精神的价值追求。

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孔子将义看作是君子重要的品质,是君子精神的价值追求。“义”可作宜解,《礼记·中庸》有云:“义者,宜也。”《论语》中的“义”包含有如下重要的内涵:一是正确的义利观——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君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小人以“利”作为行为的准则。但孔子并不是将义与利相对立,君子不是不能得“利”,而是应该以义制利。因为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二是正确的政治观——责任的担当。主张君子做国家有利的事情,正所谓“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坚持正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作为统治者的君子要推行仁政和德治。三是豁达的生死观。孔子高度肯定了义的价值,甚至将义看作比生命还可贵的东西。《论语·卫灵公》孔子曾明确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义,有杀身以成仁。”也就是说人不能为了苟活性命而去损害仁义,做不仁不义的事;相反,要为了仁义的事而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君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本文分析君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主是指君子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真—善—美层层递进的关系。

1.一致的价值追求——真。

求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君子精神的基础和价值追求。仁爱胸怀的形成最初就要求发自内心的真。仁爱首先是爱父母,然后是爱兄弟、爱朋友、爱众人。我们对父母的爱发自内心的真,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真爱,是不可能爱其他人的。君子精神的基础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真。作为君子精神的外在形式的礼,也就是在“真”的基础上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才能深入人心,自觉地循礼,按照礼的要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君子精神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共同指向“真”。爱国是公民发自内心对祖国的真挚感情,敬业是出于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真爱,诚信来源于对道德的真实感受,友善来自于对他人的真信任。可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以“真”作为基础的,以“真”作为其价值追求。正是在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中。使君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君子精神才有可能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

2.共同的文化基因——善。

君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善。这种善蕴含在人性中。关于人性的问题,东西方文化都是争论不休的。有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恶等理论。但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是人性本善,对人性恶是较难接受的。在这种基础上,君子的仁爱胸怀是可以塑造的,礼是可以建立和维系和谐社会的,尚义是具有道德价值的。如果如霍布斯所言,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对一切的战争,仁爱胸怀是不可理解的,礼是僵化的约束,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整个社会是恐怖的。君子精神的文化基因很明显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判断,继承了人性善的文化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基于人性善,两者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国家并不是在生硬的契约之下产生的,而是人民为实现共同的利益自然形成了,正如宋代张载所言,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唯有如此,才能产生仁爱胸怀。有这种善的仁爱胸怀才能自觉做到敬业诚信,对有可能对人友善。由此可见,君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善的文化基因。

3.相同的内在超越目标——美。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众多流派中均以内在的超越为目标。儒家的理论要使信仰者内在不断超越,最终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君子。道家最终形成得道逍遥的真人。佛家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佛。君子、真人、佛是儒、道、佛的超越目标。这三种理想的超越目标都是一种“美”,这种“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其提出的目标而言,是要将公民,包括年轻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公民。这种公民虽然不能称之为君子、真人、佛。但与君子、真人、佛所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就是要使公民不断地进行内在超越,成其有抱负、求真务实,能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其标准也共同指向真与善相统一的“美”。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使君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旨趣,君子精神才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源泉。

三、借鉴君子精神的养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君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如此之关系,因此,可以借鉴君子精神的养成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君子精神的养成,首先强调有“知”,即形成正确的观念。《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贯穿了整部《论语》,是君子精神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应该让大学生通过“学”形成正确的“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要成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但思政课的教学容易走向空洞说教,因此,应改进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加大学生参与的比重,以强化教学的效果。目前,我们采取的“五步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五步教学法”即将90分钟的课堂分为五个环节,按顺序依次为读一读;听一听;讲一讲;议一议;总结提高。读一读环节要求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听一听,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授。讲一讲要求学生对与理论相关的某一实际问题进行演讲。议一议要求学生与教师以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最后总结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从形式上来说是丰富的,包含了听、说、读、议等方式,从授课过程来看,加强师生互动,加大学生参与的比重。在整个教学中完善管理及奖励制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说教转变为主动、积极地接受有效的信息,对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良好的作用。

2.塑造舆论环境,培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感情。

君子精神的养成,在有正确的“知”的基础上,要培养其对“知”的正确而丰富感情。《论语里仁》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有学者认为意思是要选择仁人为邻居。这是强调环境在培养感情的重要性。君子精神的养成需要良好的环境,然后形成丰富的感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亦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需要社会、网络的大环境,更需要校园、宿舍的小环境。但在营造环境的时候容易变为喊口号、教条式的宣传。我们可以按“标题大、内容小”的原则进行营造。如在营造大环境时,通过微信群、QQ群设口号式的专区,但内容是安排每天我们群里的先进同学的事迹。再如在校园或宿舍区域内设置宣传栏,宣传栏的标题可以是口号式的,但内容应该是一些学生身边先进的人、先进的事迹。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此有意思,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而丰富的感情。

3.学以致用,锤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

君子精神的养成解决了“知”、“情”的问题后,着重意志的培养,形成君子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以达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境界。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在实践,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思想斗争,不断完善自我。引导学生进入实践并不是一两次简单地体验社会生活,而应该是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必须对自己的社会实践过程留有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评定实践成绩。按照可操作性的原则,灵活机动地利用学校、社会的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指导教师们要圍绕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意志品质。

4.制度护航,使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习惯行为。

君子精神的养成最后的落实是“行”,《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等语句都表明行的重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这里强调君子精神的制度保障就是周礼。可以认为周礼是外部制度。同时孔子强调内省,这可以认为是内部制度。可见君子精神的养成有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制度进行护航,使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习惯行为。首先是师资保障制度。一方面要求教师做好表率,自觉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为学生做榜样。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关爱。教师感受到来自各方之爱,自然将这种爱感染于学生。其次是学生自省制度。建立学生周记制度,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只要是反省自己一周来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教师进行认识、详细的审阅。最后是建立激励制度。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先进个人评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陈开先.《论语》心读精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沈文钦.从“君子”“绅士”到现代理想人格[J].复旦教育论坛,2005(1).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价值观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