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五原县乡镇村地名起源探讨
2018-04-09王春丽
王春丽
摘 要: 地名是人類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特定地理实体之称。地名承载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记忆。内蒙古五原县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业名城,民国时期的大上海商业区就设有五原路。五原县乡镇村地名保留着丰富的信息,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五原县乡镇村原始村落形成及地名由来,展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唤醒人们对家乡的思念、热爱,进一步树立地名精品理念,体现厚重的地区文化内涵,为追寻五原昨日的辉煌留下记忆的痕迹。
关键词: 五原县 地名 起源
五原县在2012年进行合乡并镇,现在辖8个镇、1个乡,117个村民委员会,526个自然村。隆兴昌镇,县政府驻地(含24个村委会)、塔尔湖镇(含20个村委会)、巴音套海镇(含13个村委会)、新公中镇(含14个村委会)、天吉泰镇(含10个村委会)、胜丰镇(含14个村委会)、银定图镇(含7个村委会)、复兴镇(含8个村委会)、和胜乡(含7个村委会)。
以上各乡镇村委会地名都是合乡并镇后的新地名,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气息,其中夹杂着个别老地名。值得研究的是具有历史悠久的自然村的地名,由于时代久远,需要我们追溯其得名的缘由,成为研究五原地方志的参考资料,这是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
一、五原县行政区划地名简析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汉代郡县名,据《汉书》记载:“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更名。”《史记》记载:“赵武灵王率兵向西北扩张,攮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由此可知,九原之名在战国时期就有。唐代宪宗八年(813年)李吉甫编成的《元和郡县志》记载:“五原以其地有五原,姑名五原。谓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另相传于夏朝黄河水患洪水泛滥留下五个较高土丘,故称五原。历经各朝各代隶属变迁,但五原地名始终沿袭。
隆兴昌镇,原来地名叫新城,后因该地数十家商号店铺,日益繁荣,其中最负盛名的商号隆兴长是同治九年(1865年),通役运粮官郭向荣在五原开设商号,渐易为五原县城名。其原名“新城”被取代,隆兴昌镇一直保留至今。
巴音套海,行政乡镇名,蒙古语音译,意为富饶的湾子。巴音套海镇地处黄河一大湾子,且水草丰盛,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富足有余,人们盼望富足常存、繁荣昌盛,尊重当地蒙古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吉利地取名为“巴音套海”。
塔尔湖,行政乡镇名,蒙古语译,意为大叔和乔木。由于当地蒙古族方言的缘故,拉着长音叫“陶日古”。汉族人随音叫成“塔尔湖”三字固定下来,成为塔尔湖镇的镇名。在塔尔湖镇曾经设过晏江县,1949年以后改建达拉特后旗,一九五八年撤并与五原县。塔尔湖这个名与“塔”和“湖”无缘,尽管在塔尔湖地区有很多湖泊和海子。有的资料说塔尔湖是“多塔多湖”而得名,这是误传,是借题发挥的一种错误说法。“塔尔湖”是蒙古语的音译,是大树的意思。可见,塔尔湖这个地方很早就有大树和高大的林木。
银定图,行政乡镇名,蒙古语音译,意为坛台。全称和标准的叫法为“银德尔图”,逐步简化成“银定图”而固定了下来。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有过祭坛、阅台之类的建筑设施,也许是因为高台地形等缘故形成的,总之坛台之意无误。
天吉泰,行政乡镇名。在2004年将原民族乡和景阳林乡合并后更名所建镇。天吉泰,来自蒙语音译,意思是高出地面的沙地。汉语意思是天降吉祥、国泰民安。
新公中,行政乡镇名,“公中”名称来源于清代中后期在河套地区出现地商,他们包租蒙地而散租于民人,他们居住城镇,将低价承租的土地委托代理人经营再高价转租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地商从中赚高额利润。为了方便工作他们在地商田地盖房屋建院墙,成为办公场所,这就是“公中”,主事的叫掌柜,记账的叫先生。新公中镇在2001年4月将原沙河、永利乡等合并所建。因此地原来就有公中圪旦、新公中、合少公中三个叫公中的村名。
复兴镇,是一座古老而文明的集镇,镇区所在地邬家地,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之地,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和胜乡、胜丰镇命名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五原县村落地名的起源
(一)与明清两朝放垦政策有关的村落名称由来
明朝开始兴起屯田制到清代已成稳定的制度。清康熙年间就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如塔尔湖镇的刀老召村原名叫屯垦十三队就是军屯的历史记录。在民屯方面推行“放垦”的政策,放垦就是经蒙旗领地的官方勘查地界,拟定地亩的租金,出租给汉民承耕,每岁交纳地租。放垦土地多由大地主或地商承包,每次最多承包三五百顷,他们再转租给无地或少地的汉民耕种,所以走西口的汉人逐渐定居下来,于是就有了以放垦份数的地名。如巴音套海镇的十二顷、五顷地、南十大股村名。隆兴昌镇的二分子、四分子;均以垦务局放地序号或垦殖股份命名的村落。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13个。
(二)与放垦农具有关的村落名称由来
农具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那个时代垦殖农业最重要的农具就是牛犋。牛犋是指套上农具的耕牛,是蓄力单位,指能拉动一张梨或一张耙的一头或几头牲口,一般情况下,多指两头牲畜。当时农民几乎不识字,不会计算租金,于是出现“牛犋”特殊单位。农民自己无牲畜,向有牲畜的大户租用,规定每一牛犋交租粮约二大石(每石合五百斤),随之出现了“牛俱”命名的村落,例如:隆兴昌镇的北牛犋、十二牛犋,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10个。
(三)与移民有关村落名称由来
汉人在迁入蒙地后喜欢扎堆居住。走西口的移民常常有目的地,他们总是以投亲靠友驻足,这样就出现以姓氏和姓氏排行及姓名命名的村落。
1.以家族关系聚居而成的村落。由于内地闹灾年,百姓们被迫离乡背井到口外谋生,清政府为了巩固人少地广的蒙古族辖地,就推行放垦政策,距离蒙古较近的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农民纷纷逃荒到蒙地,因为能吃上饭,就举家迁移,时间久了,这个以家族关系聚居而成的村落就形成了。如:隆兴昌镇的史家圪旦、马家圪旦、巴音套海镇的韩家梁、辛家圪旦等。这类地名多是最早的家族聚居地,虽然随时代变迁同姓陆续迁出异姓迁入,不再是同宗同姓,但地名仍然沿用。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41个。
2.在姓氏后面加上家族的排行命名。过去农业生产大部分依靠人工劳动,重男轻女是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因此一个大家族常常弟兄众多,当他们成家立业后就形成各自生活区域,为区分姓氏地名,就在姓氏后面加上家族排序。例如和胜乡侯二讫旦、赵大圪旦;胜丰镇的吴四圪堵、刘五圪旦。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32个。
3.以最早生活在这里人姓名命名。由于河套地区地广人稀,荒地开垦耗时长,出行靠步行,因此人们喜欢在自己租地的中心区内用夯土造屋,这样可以就近生活和生产,节约力气和时间。那时是广种薄收,住所也就零星散落,人们只能呼全名才能区分,这些大都是当地有名的地主或有名望的祖先,随着收入增加人们不断改善住所环境,沿袭其名至今。如:巴音套海鎮高红圪旦、复兴镇秦永根。胜丰镇的田大人地。隆兴昌镇的屈二红。天吉泰的熊万库村、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198个。
(四)与职业、人物特点有关村落名称由来
河套地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谷子、黍子、土豆、胡麻、高粱、玉米等,随着农田种植面积扩展,农具加工也有市场,手工业被带动起来,农作物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成为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某种手艺的群体,如:和胜乡的王毛匠(用牲畜毛加工成床上用品的手艺人)、虎先生圪旦(账房先生)、胜丰镇的柳匠圪堵(用柳条编箩筐的手艺人)、隆兴昌镇的郭碾坊、粉房圪旦、鼓匠圪旦。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20个。还有与人物特点有关的,如胜丰镇的大刘红眼、隆兴昌镇二寡妇、银定图镇韩板嘴圪旦,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15个。
(五)与商业票号有关村落名称由来
清代中期,河套地区的商业繁荣昌盛,内地大商号不仅在旗县设立经销大宗货物的商号,而且在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居住地和自然村开设粮食、日用百货的店铺,往往这些商号店铺也承担当地土特产品的收购任务,所以极大地满足百姓以物换购的需要。因此当地百姓就以此商号或商铺名称作为此地地名或以此取代原地名,例如四柜圪旦、老柜圪卜,东三合成、福盛隆等。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45个。
(六)与宗教有关的村落名称由来
五原地区有三大宗教有关地名。如:梅令庙、锡尼庙、耶稣堂、清真寺、福音村、马乃召等。梅令庙。梅林为蒙古旗官员,据传,清道光年间乌审旗哈日梅林为收回放垦的牧场,官司获胜,为表彰其功绩特建此庙。锡尼庙,意为新庙。耶稣教,1923年传教士在村内建耶稣堂,村以此得名。清真寺,反映当时有信仰新伊斯兰教回族在此地的生活。马乃召,召,原为藏语音译词,“觉卧”,指释迦牟尼的像,后代指有此佛像的庙宇,意为“喇嘛庙”。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13个。
(七)与自然地理有关村落名称由来
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河套。”河套地处黄河几字湾上,由于地形地貌使河套地区形成沿阴山大规模的洪积平原,河套地势开阔平坦,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如果是汛期水势浩大就难免有漏水、跑水现象发生,因此当地居民在修建房屋时,通常选择地形相对高的平台,避免被汛期洪水困扰。因此五原地区村落名称具有“某某+圪旦”的格式。“圪旦”河套方言即凸出平地的土堆,又叫“圪梁”、“圪堵”、“圪台”,如:云家圪旦、张秋蝉圪旦、南李四圪旦、账房圪旦、韩柜圪梁、画匠圪堵、红泥圪台等,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267个;与此相对叫“圪卜”,“壕”,如喜娃圪卜、赵八壕,因此地有赵八人工开凿的水利灌溉工程(当地把这样的小水利灌溉工程叫壕)。这类地名五原县大约有32个。
综上所述,五原县地名既记录五原县历史变迁,又印记五原县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变化的轨迹。五原县绝大多数地名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透过对五原县地名起源的粗浅探讨,我们获得了有关五原县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信息,牵动我们的乡土情怀,产生保护地名文化资源的愿望,强化地名精品文化理念形成,为提升五原县城市形象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梁鼎豫.盟旗地名论析[J].地名纵刊,1989(2).
[2]鲁青.内蒙古地名简述(汉语地名部分之一续完)[J].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1).
[3]郭秀峰,总编.内蒙古地名志·巴彦淖尔盟分册[M].南昌:方志出版社,1987.
[4]杨强.清代蒙古族蒙旗制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