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的探索

2018-04-09刘爱国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题组课题教室

刘爱国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开展了“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活动。新课堂实验通过“三性”确立主题、“三步”助推团队、“三人”保障开展、“三稿”完善课题、“三层”评价成果等实践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并由此引发了笔者的若干思考。

一、“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的概念与意义

“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是连接课内与课外学习、校内与校外实践、中学与大学学习的载体,是整合基础、拓展与研究三类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学校“树德修能”的校训、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为學生开辟了一条个性化发展之路。它是一个“思维场”,在这里有思维的碰撞,有美好的发现,还有智慧的提升;它是一个探索实践的“试验地”,如果实验不成功,就继续探究;它是一种新的学习形态,由3~5名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课题团队,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课题与社会资源共生。

之所以将“行走的教室”称为新课堂,是因为其教育的视角、教育的形态以及教育的评价等都是全新的;之所以称为实验,是因为相对于学校的常态教学而言,其教育资源、学习形式、教育管理等都带有探索与实验的性质。

二、“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的实践与成效

1.“三性”确立实验主题

所谓“三性”即计划性、时代性和适切性。计划性:落实、推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工作计划要求。时代性:结合国家发展的总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国家政治、经济、生态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适切性:主题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目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依据这样的要求,2016年第一季,学校设计了“阅读宏村”的主题,即以宏村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自选二十多个感兴趣的课题;2017年5月启动第二季,设计的主题是“溯流寻源”,从“上海水从何处来”这一问题切入,溯流而上,在上海崇明、江苏苏州和张家港、四川宜宾、重庆、西藏甘孜和昌都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和自主研学,最终由水的这条主线引申到对当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的研究。

2.“三步”助推团队成长

所谓“三步”体现在课题组队、专家助力和拓宽思路三个方面。课题组队,即围绕课题组建学习团队,只要有意愿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每个团队3~5人,同时还聘请1位导师。专家助力,即学校组织校内外的教师成立专家组,对所有的课题组逐一进行考核,帮助学生进一步提炼课题,确立初步的研究方向,指导课题的实施。拓宽思路,即每一个课题团队通过查阅资料、集体研讨、实验探究、向专家求教等形式进一步深化课题,形成初步的实践思路。学校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助推学生成长。

3.“三人”保障实验开展

“三人”即学校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导师。学校负责人对实践地点的筛选、实践时间的安排、团队规模的组建等工作进行切实把关。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组内部的分工,统一安排学习、生活、作息时间,主持每天的课题“头脑风暴”活动。课题组导师指导课题开展,制订师生安全手册。学校通过“三人”活动保障实验的开展。

4.“三稿”完善实验课题

“三稿”即初稿、二稿和成稿。初稿是在课题进一步深化和课题团队集中攻关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验验证、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等途径完成的。二稿是聘请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审读课题初稿,对有价值的课题提出良好的建议,并与学生团队一起探讨,给出具体的指导方法后形成。成稿是课题组学生在导师的协助下完成的课题终稿。学校通过以上“三稿”完善实验课题。

5.“三层”评价实验成果

“三层”即在三个层面上评价实验成果。在第一层面,将每季新课堂实验的数十个课题成果编辑成册,推荐给在校的每一位学生;将每两季课堂实验的课题论文结集成书。在第二层面,举办“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成果汇报会,向全校师生、导师及家长汇报实验成果,同时请相关专家点评。在第三层面,每年评选并颁发优秀课题证书、优秀指导导师奖,推荐优秀的课题成果参加上海市中学生科技论文竞赛等活动。

6.新课堂实验的初步成效

“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活动开展两年来,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纪录片《行走的教室》荣获上海市学生微视频一等奖,学生研究项目荣获上海市“未来杯”优秀项目三等奖、中国好作业金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正如郑鸣谦同学在参加东方卫视24小时新闻节目访谈时所说:“行走的魅力在于,你永远无法预估下一步是平坦,还是泥泞。在这场行走中,在一次次的挫折与失望中逆流而上。或是因一小变故而采访落空,或是被保安拦在门外拒绝拍摄,或是问卷遭到拒绝……”

三、“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的思考与展望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近年来的“新基础教育”更是倡导“生命·实践”的教育思想。另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学校以“奠基终身发展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大教育观、大课程观与大德育观的“三观”思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学校教育必须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实践即教育、社会即课堂、世界即教科书”的教育理想。

目前的高中生到2035年恰好30岁左右,正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见证人与接班人,到2049年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之时,他们也正是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如何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品质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为此,学校拟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新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新课堂实验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宏观上的“大教育观”和微观上的“聚焦课堂”的完美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提升。

二是新课堂实验要紧密结合“奠基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切实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三是新课堂实验要切实处理好学校继续“练好内功”和发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引领示范”作用之间的关系,力求在发展中示范,通过示范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课题组课题教室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不要在教室打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课题组成员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