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课加强素质教育的研究
2018-04-09刘毅
摘 要:中学语文在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当前应试教育形势下,如何将素质教育更多地融入到平时语文课教学中,是值得语文教师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应试教育形势下中学语文教育效率低下的影响,在从学生语言交流、表达以及辨识能力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中学语文;应试教育;语言交流;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教育是强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传输带和交换器的特殊功能。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学语文教育重复着以追求升学率为主的应试分数教育,很难得到培养学生健康正常成长的效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重视和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出发进行研究和实践。
一、 应试型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效率低下的影响分析
(一) 教学对象的局限性让教育目的功利化
应试教育面对少数的升学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的,同时也牺牲了少数升学者的全面素质。在考试成绩的压力下,学生的群体目标和个性发展被人为地生硬断裂开,教育教学目标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追求短期效果,而对学生如何在语言的规范运用、交流、表达和辨别等方面的根本素质,则被忽视甚至是彻底放弃了,造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短期效应,忽略了长远目标。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的内容完全服从于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过的内容一般不再重复,破坏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 教学结果的重要性让教育过程淡漠化
应试型中学语文教育存在重视考试结果,忽略了语文教学和答题过程。教育过程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然而应试教育的过程却是不完备的,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尤其是题海战术中,学生大量做题,却无法反映答题思维的过程。
(三) 教学效果的虚假性让教育影响低能化
应试型中学语文教育存在教学效果的虚假性,忽略了语文在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实用性。一个人语言文化素质的高低,不单纯看占有知识的多少,主要看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以致用。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目的在于使考試最大限度地提高分数。于是满足于只让学生学到教师教给的“结论”。因为用这种能力不能处理实际问题,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的虚假情形,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育应尽量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从基础出发,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出来呢?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呢?结合教学实际,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和实践。
二、 强化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 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首要环节
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母语情感,通过对学生的母语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和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此世界各个国家都把对本国语言的教育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当前,应试教育形式下语文教育呈现出忙于考试,忙于做题等无声教育之中,学生作文呈现“固定结构”的填空式练习,结果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喜人但情感语言交流能力匮乏,“说不全话、读不准音、写不正字、断不准句”等怪现象频出。
因此我们从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课堂教学,特别结合对课本经典课文的朗读、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的语速、音节、语调、语素等方面的实际运用,得到学生对经典课文的语感培养,从而逐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文字、标点、段落等方面的实际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教育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用浅显明了、简洁通俗的口语或文字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 强调语言表达能力是深化语文素质的必然步骤
青少年正处于个性、情感,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正常的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好母语最佳的奉献,“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天职。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强烈,个性张扬。但在应试教育的结构体系中,这种健全人格的培养,与人的情感交流都被考试压力所击碎,学生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因此,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切实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思想状态。为此,结合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不同观点的意见阐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即兴演讲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逐步克服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害羞和腼腆心理,强化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讲解古代汉语和古诗词时,抓住精炼的字词,进行现代汉语的引导,让学生在体会古代精炼语言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语言开放性思维。在讲解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时,例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句时,就抓住花“只有繁茂怎么会有重之说呢”的话题组织同学们开展课堂辩论,大家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三) 提高语言辨别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者的重要目标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网络语言、影视中的港台语言,以及大量利用谐音误导的广告语言等,充斥着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导致部分学生语言辨别能力下降,错别字、错误引用成语等现象突出。为此,语文教育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规范用字、规范用语、规范发音的引导督促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杨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7(55):66.
[2] 岳晓红.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黑河教育,2017(6):13-14.
[3] 董俊.浅谈中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课外语文,2014(8):177.
作者简介:刘毅,中学一级教师,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