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8-04-09李海燕
摘 要:近几年弑师事件屡见不鲜,教师成了一种高危职业,特别是中职教师。贫困地区的中职教育不被大部分人肯定,学校又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发展瓶颈,中职教育管理难度大,教育成效小,中职教师还因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身心健康问题,教师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效。若对此不加以重视任由发展,中职教师必将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贫困地区的中职教育也难有新的发展。
关键词:贫困地区;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流动的概念,不是非此即彼的。神经症和心理健康是这个连续体的两端,两者之间实质上是由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心理是否健康也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在一段时期,一个人的心理可能处于健康的状态,而在另一段时期,健康水平可能下降。所以人无法被截然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心理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是大多人的常态,但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越积越多,终究会量变引起质变,各种神经症出现,心理就不健康了。
本次问卷主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参加问卷的有本市三所职业学校的180多名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80份:男90人,50岁以上20人,40~50岁的36人,25~40岁的有34人。女96人,50岁以上15人,40~50岁的43人,25~40岁的有38人。调查结果显示:50岁以上的教师,焦虑和抑郁的程度普遍较轻,主要是身体自身的毛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25~40岁的青年教师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主要表现为自卑、缺乏成就感。40~50岁的中年教师,特别是女教师,普遍焦虑、抑郁,长期睡眠不好,情绪易激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中职教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 职称评审。现行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是广大一线教师心中的痛。职称评审的初衷是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现状却是:职称和工资直接挂钩,职称高,工资就高。职称和教育、教学效果,工作量没有关系。高职称不一定干的工作多,教学质量好;相反,一线教师大部分都是中级或初级职称,这让大家感觉很不公平: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干了也是白干,不能体现按劳分配,打击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为了晋升职称,教师们也开始弄虚作假、走后门、托关系,互相明争暗斗,争得头破血流。职称评审严重影响着广大中职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潜在的中职教育危机。
(二) 社会压力。以前崇尚师道尊严,现在教师成了高危职业,教师被要求履行很多的义务,却没有任何教育权利。学生被很多“法”保护着,特别是中职生,行为习惯差,道德水平低、自私、任性,自卑、抗挫折能力差,所以现在的中职生很难管教。“骂不得,打不得”,只能苦口婆心的说教,所以中职教师除了每天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和日常管理,教师的工作量远超出8小时。虽然中职教师付出了很多,但中职教育却鲜见成效,社会、家长对中职生没有什么期望,家长很少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不关心孩子在校表现,却对教师有很多要求,一旦学生出了问题,所有责任全推给学校和老师,学校又把皮球踢给老师,老师成了众矢之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一个家庭十几年都没把一个孩子教育好,在职业学校几年几个老师就能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教育成功、成才?中职教师是普通的人,不是神。
(三)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具有倦怠现象的老师在身体上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深度疲劳、失眠、头晕眼花、月经不调、头疼等。对工作厌倦,师生互动减少、没有教学热情;教师对学生冷漠、疏远学生,也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职业倦怠还体现在教师的低成就感,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自己的付出未得到社会的承认,降低了效能感、价值感。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对中职教师自身发展有不利影响,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
影响贫困地区中职教师身心健康的这些因素单凭教师们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在短期内也是不大可能改变的,教师们的身心健康又影响着贫困地区中职教育的发展水平。那中职教师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做一名健康的教师呢?
一、 适时休闲娱乐,保证身体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体魄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中职教师每天工作忙、压力大,要挤出时间坚持身体锻炼,身体健康是幸福的本钱。所以利用节假日、双休日适当休闲休闲,宣泄一下不良情绪,放松心情,提升生命质量,享受生命幸福。
二、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移情学生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每个人的优势能力又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要求中职生学习成绩好,不要用一般意义上的优秀和成功来绑架中职生。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理解学生有选择不优秀的权利,想想看,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自己都未必想要做最优秀的老师、最优秀的家长,就算想要,我们也未必能够做成,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苛求孩子呢?所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表现出的学习习惯差,成绩不尽如人意,一定要理性认识,不能成天抱怨,什么实际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们应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先让其成为一名合格的、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再进行技能、知识教育,让知识拥有生命,才能真正实现中职教育的目的。
三、 平衡心态,杜绝攀比
“态度决定一切”,“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命运”。平和的心态是身心健康的法宝。如何拥有平和的心态,首先杜绝攀比。
中职教师和公务员比收入、比待遇,只会越比越生气,心理越不平衡,比到最后的结果是:自己的收入卑微,社会地位低下。和普通中学的教师比,虽然我们升学率的压力不大,但我们的学生问题多,学生、家长、社会都不大重视职业教育,但凡能想尽办法让自己孩子上普通中学的,那绝对不会选择中职学校,即便是上了中职学校,家长也对孩子和学校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中职教育也不像普通教育那样能出成果:普通中学的教师努力几年,一届学生毕业,学生上了重点中学或是重点大学,老师很有成就感、价值感,老师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肯定,一些教师因此也成了名师。但同样中职教师也付出了很多,但结果可能只是改变了某个学生的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或是学生的某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但这却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和学生们“斗智斗勇”,搞得老师们也是筋疲力尽,这样的教育结果家长并不买账。所以我们中职教师同样付出了辛勤劳动,但劳动成果是隱形的,不被社会肯定,教师的自尊受到了伤害。所以这样比的结果只能是伤害了自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每种职业也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中职教师没必要自轻自贱。
要做一名健康的中职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师们自己要适时调整心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除了这些主观因素以外,全社会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重视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有相应配套的专业机构和专业的人员,使保证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对广大教师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广大中职教师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治的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
保证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任重而道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只有教师这个群体茁壮成长,我们的教育这个根本才能进步、发达,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作者简介:李海燕,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