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与中国文化作品中经典人物英译的认知过程及其文化传播

2018-04-09刘洪静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认知一带一路

刘洪静

摘 要: 中国文化作品的英译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其中经典人物的翻译在中国文化传播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方式各有千秋,好的翻译给大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有强大的文化价值。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政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强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通过认知中概念整合的理论分析中国经典人物翻译给人们带来的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深层次剖析文化交际和传播的内在认知关系,进一步发挥文学作品中经典人物英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 经典人物英译 文化交流 认知

一、引言

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迈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文化在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同时也大量输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国家文化的传播势必带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外译,在文学作品中一些经典人物形象及具有一定文化负载词的人物外译工作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文学作品的第一形象和识别标志,人物名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和认知需要人们对不同信息的整合。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将来自不同领域框架内的各种信息结合,为人们掌握新的信息和文化提供一种认知方式。就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经典人物外译方面,很多学者都是从翻译的角度分析如何进行文学人物的翻译。对经典人物英译带来的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认知没有详细研究和说明。

本文剖析的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典人物翻译带来的文化传播,以及这种认知方式反过来会如何影响人们的翻译角度和层次。

二、概念整合理论和文学作品经典人物名字翻译

(一)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语言不是一个独立自治的系统,而是建立在人的体验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语言既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又是认知活动的工具。1997年,美国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Faucoonier基于概念隐喻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生成意义并被理解,其中最重要的转化器就是概念整合机制。目前,概念整合理论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Fauconnier&Turner;认为“概念整合”指心理空间的合成。心理空间是指为了实现局部话语理解与行动,人们想问题和交流时构建出来的概念的集合(Fauconnier &Turner; 1996:113)。Fauconnier (1997:11) 在后来的研究中提出:“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概念整合理论就是系统性地解释说明在进行交谈时人们各种心理空间的互动作用,从而解释内在的语义解读过程。

该理论具体描述了实现概念合成的建构性原则和管制性原则的具体途径,比如压缩、解缩、优化、关联、结构、递归等。Fauconnier提出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Fauconnier & Turner(2002)提出整合过程依赖很多的关键关系,比如空间、表征、时间、价值/角色、变化、类比关系和因果关系等。两个输入空间中含有的要素,通过筛选和跨空间的匹配,抽取共同的成分进行组合(composition)投射到类属空间中,形成共享的结构。再经过和自己已有背景知识和文化的匹配,经过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进行认知层面上的加工处理,形成对该名称的全新认知。

正是这四个空间的运作才能让我们对任何概念和物体的认知变的可能。不同文化的人们才有能力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对对方文化进行相应的评价。

(二)体现一定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人物名称翻译

有些文学作品中人物名称仅仅是其所属作品中的人物,并在其作品中充当一定的内涵价值。但是历史上,不乏一些文化作品人物名已经超出了文学作品本身的范畴,升华为中国文化中某一具体文化现象或生活现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虚指,代表某一文化内涵。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翻译策略大致有三种:一种是音译,也就是用汉语音标直接写出人物的名字,一种方法是转译,采用译文中文化与中文人物所表现的文化意义相近的人物名;另外一种是意译,把人物名所表现的文化意义用译文文化中的一个词表达出来。

三、概念整合概念视角下文化负载人物名称翻译的认知过程分析

本文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不同翻译策略下人物翻译带来的文化传播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及这种认知过程带动的文化传播过程。

1.音译

杨宪益、戴乃迭版的《红楼梦》译本中把贾宝玉翻译为Baoyu,是直接用汉语拼音音译成英语。《红楼梦》在中国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所有有学识的人都知道,贾宝玉是衔玉而生,也是贾府最宝贝的孩子,所以宝玉的意思一是说明他出生时衔玉而生的事实,二是表明他的寶贵性。作者译成Baoyu对于中国人而言毫无认知障碍。但是外国人并非理解这些英语字母背后的内涵意义,只是把它当作是一个名字代号,输入空间1(宝玉)和输入空间2(Baoyu)毫无相同的认知要素。对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的形成帮助意义较小,仅仅是字母的简单输入。毫无内涵的认知对于理解整篇小说并没有多大帮助。

沙博理版《水浒传》译本中把西门庆翻译为Ximen Qing。同样的道理,中国人很快拼读出Ximen Qing代表的就是西门庆,指的是喜欢挑逗女性并经常与不同女性发生性关系这种奸夫的形象。但是对于不了解汉语音标的外国人而言,Ximen Qing这些字母仅仅是一个人名,他们无法解读其真正的内涵意义。

2.直译

杰克逊版《水浒传》把母夜叉译成Night Orge,把西门庆译成Westgate。

母夜叉这个输入空间1中涵盖的认知要素是:“女性,勇健、凶暴、丑恶”。在中国,人们往往用母夜叉来形容凶恶不讲理的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Night Orge这个输入空间2中涵盖的认知要素是:“黑夜,食人魔”。两个输入空间中的要素没有共通的地方,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都无法实现相同要素的合成。译者把夜叉中的夜当成了黑夜翻译。因此,对于文化输出而言,该名称的内涵并没有被外国人所了解,甚至通过这样的翻译反而给外国人带来误解,以为母夜叉是“专门在黑夜吃人的巨魔”。

西门庆这个输入空间1激发的认知要素是:“男性,通奸,挑逗女性,花花公子”。Westgate这个输入空间2中激发的认知要素是:“西边的,大门”。两个输入空间里的要素毫不相关,读者也不会把两者的内涵联系到一起。译者只是把西门这一姓氏的字面意思翻译了出来,虽然Westgate可以当作姓名理解,但已经完全失去了人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3.转译

本部分的解读以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分析对象。在中国,老弱妇孺都知道潘金莲并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为了和情夫偷情,残害自己的丈夫,她的名字早已变成了水性杨花、不识羞耻这种女人的代号。潘金莲被译为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小说中的人物,不满足于生活现状,为了追求上等社会的生活,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身败名裂而服毒自杀。

在认知的双域网络中,潘金莲和包法利夫人属于两个概念的输入空间。两者有着一样的认知框架和很多相同的元素,它们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果。在两个输入空间(潘金莲、包法利夫人)中,潘金莲激发出来的认知要素是:“中国女人,偷情,弑夫,被杀”;包法利夫人激发出来的元素是:法国女人;“不切实际,通奸,欲望,自杀”。在这种类似输入空间中,包法利夫人这一输入空间提供的是基本框架和角色成分,潘金莲这一输入空间提供的是价值成分。两者相同的要素和框架都投射到类属空间中,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匹配和扩展,形成我们的认知空间——与别人通奸并最终死亡的道德败坏女性。

各个空间包含的元素如下表所示:

看到这两个人名后,不管是输出文化还是输入文化的人们都会知道,在双方文化中都有这样一个人物名字代表着这样的女性,都是破坏社会道德、不安分守己女性的代表。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认知会有一些细小的差异。潘金莲是为奸情谋害自己的丈夫,本身比包法利夫人多了一层狠毒的概念。包法利夫人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偷奸,多了一层贪婪的概念。这两者独有的特质并没有通过概念整合而被对方文化的人们了解。这就说明即使再贴切源文化的转译都没有达到认知的完全对等。

四、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化传播和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文学作品中經典人物名字翻译带动的文化交流就是很好的认知分析的方式。音译只是简单地把人名的发音写出来,对于中国文化交流和传播而言意义甚小;直译由于字面意义的翻译,翻译的内涵意义并不准确,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的误解;转译结合中西方双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进行翻译,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理解人物名称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但是,尽管有类似的认知要素,但毕竟是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小说人物,不同国家的人对对方文化的了解总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认知。正如文章中所说,人物名字并没有传达更深层次和细小的文化内涵,这就会导致人们对对方文化理解的肤浅性,也是以后我们在文化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M].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1985.

[2]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3]Fauconnier, G. Compression and emergent structure [J].Language & Linguistics. 2005, 6 (4): 523-538.

[4]Fauconnier, G. and M.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A]. In Adele Goldberg(ed.)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C]. Standford: CSLI Publications,1996.

[5]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15-20.

[7]朱音尔.基于概念整合,追求译文[J].上海翻译,2013(3):39-41.

[8]苗菊.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试译翻译准则[J].中国外语,2014(1):94-97.

[9]柳琴,杨佑文.概念整合机制下的翻译伦理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7(3).

[10]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2001(3).

[11]马秀兰.概念整合视野下的文化意义解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7(7).

[12]周海容.中文电影片名英译原则和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8),

[13]钱璐.文化对等在电影标题翻译中的反映(英文)[J].青年文学家,2012(5x).

[14]文婧.文化差异下的中西方电影片名互译[J].文学界:理论版,2012(11).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认知一带一路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