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作家叶梅小说中的巴东方言与民俗研究

2018-04-09刘春华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俗

刘春华

摘 要: 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巴东方言,反映了巴东土家族聚居区的民俗风貌。文章以小说《撒忧的龙船河》为例,分析小说中的巴东方言承载了土家物质生活民俗、民间组织制度层面的习俗、民众的精神民俗等,并总结了巴东方言承载土家民俗的方式。

关键词: 土家族作家叶梅 巴东方言 民俗 《撒忧的龙船河》

一、引言

巴东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居湖北省西南部,所居人口主要是土家族、苗族、汉族。境内土家语、苗语濒临消亡,大部分人均使用西南官话,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的划分,巴东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

叶梅,1953年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土家族作家,她的小说植根于土家人现实生活的土壤,与土家族文化、土家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历史斗争、民族风俗等骨肉相连,映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乡土气息的体现离不开方言的运用,巴东方言已经深深渗透到她的小说中,使她的小说的文学、文化审美更丰富。

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他的语言中有所反映。”①钟敬文曾提出建立“语言民俗学”学科,认为“语言民俗是民俗事象的一大门类”②,把语言与民俗相结合,以此“探索民间语言与其他民俗之间自古而然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②,民间语言普遍存在于方言或民族语之中,曲彦斌指出“方言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和民俗的混合体”③,方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把方言学和民俗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促进方言与民俗交叉研究的发展。

叶梅的代表作《撒忧的龙船河》运用了大量的巴东方言,这些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情味,展现了巴东县龙船河流域的民俗风貌。

二、巴东方言是土家民俗的载体

语言是民俗的载体,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是承载民俗事象的载体,民俗的各个门类在方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一)方言承载着大量的物质生活民俗

《撒憂的龙船河》中运用的巴东方言,反映了那一时期巴东土家人们的物质生活民俗。具体运用如:

(1)覃老大……撑着木船豌豆角出龙船河。

(2)张老板……守着祖上传下的豆腐作坊黑骡子……每日里做十板豆腐十板香豆干子。

(3)覃家弟兄……“嚓”的一声亮起了一点火……洞穴深处藏有火石柴禾和红薯蕨粑等等。

例(1)显示出龙船河的人们平时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豌豆角”船,通过“豌豆角”船运出龙船河的物资卖,再在县城买回自己所需的东西。

例(2)显示出巴东县城的生意现象,多是做小本经营,豆干是巴东土家人经常吃的一道菜,在现今社会,香豆干已经成了巴东的一大特产。

例(3)显示出遇雨就躲进洞中的生活景象。龙船河两岸的绝壁上有许多洞穴,土家人民可以在洞中生活。

这些方言现象体现了巴东土家人的生活风貌。

(二)方言反映了民间组织制度层面的习俗

具体运用如:

(4)在土家人来说,旁人的媳妇只准看不准弄,但未出门的妹子家是可以相好相交的。

(5)巴茶不要媒人不要聘礼,就在女儿会上将自己亲手扎成的千层鞋底送给了老大。这本是土家女儿的定情之物。

例(4)体现出土家儿女喜欢随性而来、自然产生的欢爱,他们认为这种婚恋观是对人类最本真感情的尊重,已经成了一种习俗。

例(5)中巴茶的行为代表了还没有出嫁的土家姑娘对待婚恋的态度。单身的土家姑娘可以在女儿会那天用对歌的方式寻找自己喜欢的男子并订下终身。

(6)覃老大……催促着巴茶给儿子说媳妇。

(7)临到结亲的头一个月……叫儿子到女家报期。

(8)女子就在一片惊天动地的哭嫁声中来到了龙船河。

例(6)中的“说媳妇”即找老婆,例(7)中“报期”即男方告诉女方结婚的日期,例(8)中的“哭嫁”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婚俗,即结婚的时候,新娘子由九名青年女子陪同哭嫁,即“陪十姊妹”。

巴东土家人在婚姻庆典仪式上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例如上文的“报期”、“哭嫁”就是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谁要是没有按规矩办,就是失了礼数。

(9)覃老二……免得老大落入网丝城里。墙旮旯烧起三斤六两重的落气纸。

(10)覃老大的尸体抬入了柳床,正屋里设起灵堂,四对红烛两盏长明灯。

(11)老大这时清楚地看见在自己的灵前,老二掌鼓,巴茶掌灯,十几条包着头帕的土家汉子开始了跳丧。

在丧葬场合,巴东土家人有一套相对固定的仪式,例(9)(10)(11)中述说了土家人的丧葬习俗,例(9)中“网丝城”是说人不能在蚊帐里面断气,即不能“落入网丝城里”。在蚊帐里面断气寓意人死后会被网丝网住,发展不顺畅。“落气纸”指的是人死之后还没有入棺材之前烧的火纸,烧完之后的灰,用钱口袋(黑布和白布缝成的布袋)装起来,和棺材一起入葬,灰一般重三斤六两,认为是给亡人去阴间的路费,寓意人死后在阴间有钱用。例(10)中的“尸体抬入了柳床”指的是给亡人穿好寿衣后,将遗体放到堂屋备好的铺板或门板上,脸部覆盖一张纸钱,等道士进门后再入棺。“红烛”、“长明灯”都是摆放在“灵堂”中,蜡烛和灯彻夜不熄。例(11)中的“跳丧”是巴东土家族聚居区一项十分重要的民间民俗事象,是土家族人豁达开明生死观的完美表现,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丧葬形式。“跳丧”也称“跳撒忧儿嗬”,现今恩施很多民歌资料也写作“跳撒叶儿嗬”或者“撒尔嗬”等。

(三)方言记载着民众的经验、信仰等精神民俗

具体运用如:

(12)覃老大压着震颤不已的舵把,单手膀子上的疙瘩肉拧出麻花,对着巨石如箭地飞奔而去,就在要触上巨石的一刹那,覃老大猛一别舵,那船儿擦石而过,瞬间进入平坦的水面。

(13)老大……伸手掏了把火灰猛地捂在了伤口上。

例(12)中表现了划船过险滩的经验,例(13)中表现了土家人用土法治疗伤口的经验。

土家巫文化成了土家人们的精神信仰,土家人能体会到神性的真实存在。具体运用如:

(14)巴茶蓬头垢面地坐在白果树下“剁砧板”……巴茶嘶哑着喉咙开始土家人最刻薄的诅骂。

(15)背回来鼓囊囊包袱里是梯玛惯常使用的法器,有一把套着十三个铁环的司刀,有梳子卦、筷子卦、小钱卦、竹莞卦,有做法事的红蓝法衣和法冠。

例(14)中巴茶的丈夫移情别恋了,爱上了莲玉,巴茶为了挽回丈夫的心,企图通过“剁砧板”,祈求神灵对莲玉造成危害,以此实现自己的愿望。

例(15)描绘了巫师梯玛的形象,他们人神一体,本领高强,遇到土家人的婚丧嫁娶等,他们会用法术邀神灵附身来占卜,预知祸福。

三、巴东方言承载土家民俗的方式

方言是承载民俗事象的载体,钟敬文(2009)认为一共有四种承载方式。

(一)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语言单位是民俗事象的名称,一个语言单位概括了一种民俗事象,专语专用,语言单位和民俗事象完全相印。如上文例(5)中的“女儿会”、例(8)中的“哭嫁”、例(11)中的“跳丧”、例(14)中的“剁砧板”,作为语言单位,“女儿会”、“哭嫁”、“跳丧”、“剁砧板”就是巴东土家地区的民俗活动专名。

(二)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

方言中的某个语言单位能够直接描写出民俗事象的具体内容。具体运用如:

(16)龙船寨的桡夫子覃老大亮半身铁打肌肉傲然立在豌豆角船头。

(17)烧一个烘锅过到了正月十五。

例(16)中的“桡夫子”即船夫、水手,拉纤时赤裸着身子,为的是避免拉纤时穿的土布衣服受到汗浸后留下的盐渍磨破皮肤。“豌豆角”即土家族的原始扁舟,用椿树制成,两端尖,底部平滑,前端有长梢,用于拨水引路,后端有长橹,用于端正航向,配以船篙,用于使船前行。

例(17)中的“烘锅”即火锅,是把腊肉和各种小菜(多是晒的干菜,如干“洋芋片”、“干筋豆”等)混煮,并放入辣椒、大蒜、生姜、花椒等调料,是逢年过节的重要菜肴。由于巴东地区气候潮湿,多高山峡谷,冬季十分寒冷,吃“烘锅”有助于抵御风寒。

文中的“桡夫子”、“豌豆角”、“烘锅”都直接描写了巴东土家风俗的具体内容,是直接陈述。

(三)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

语言单位(短语或句子)的中心意思并不是交代民俗事象,但在描述的过程中夹带了表示民俗事象的词语。具体运用如:

(18)不客气地打量着覃老大的包头和宽脚裤。

(19)带着她同凶悍的猎狗一道上山赶仗。

例(18)中的“包头”指包在头上的手巾,巴东土家人不分男女,都在头上包有头巾,“包头”由长条形棉布做成,男性多用黑色,女性多用白色或其他颜色。“宽脚裤”就是从裤腰到裤脚都很宽的裤子,裤筒由青布和蓝布做成,裤腰由白布做成(白布比青布和蓝布便宜),一般都要系上裤腰带,裤脚周长是一尺四寸。

例(19)中的“赶仗”即打猎活动,龙船河流域曾经有老虎、豹子、豺狼等野兽,当地的土家男女通过打猎获取野味。

例(18)(19)两个句子是在进行记叙,推动行文的发展,并不是重点交代“包头”、“宽脚裤”、“赶仗”等民俗事象,只是在句子中夹带了这些表示民俗事象的词语。

(四)语言单位折光反射民俗风貌

语言单位没有直接陈述民俗事象,但它蕴含的内容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貌。具体运用如:

(20)该死的卵朝天,不该死的万万年。

(21)要死卵朝天,不死好过年。

(22)家里时常吊起锅儿当钟打。

(23)见面能搭话,相见要一年。

例(20)(21)反映出巴东土家人耿直豪爽的生死观,作恶的人终会死去,善良有福气的人会继续好好生活。

例(22)描绘了当时龙船河流域土家人的生存状况,家里穷,缺衣少食。

例(23)反映了当时龙船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多高山峡谷,土家人居住在不同的山上,可以隔着峡谷喊话,但是要见面就很困难,需要下山过峡谷再上山。

这几句话没有直接陈述民俗事象,但是透过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巴东龙船河土家族聚居区的文化风尚、世俗人情。

四、结语

湖北巴东土家族聚居区有着独特的民俗风貌,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撒忧的龙船河》运用了大量的巴东方言,反映了巴东土家族聚居区的民俗风貌。小说《撒忧的龙船河》中使用的巴东方言承载了土家物质生活民俗、民间组织制度层面的习俗、民众的精神民俗等,可以说它是方言与民俗的统一体,方言与民俗相互交融,增添了小说的审美意蕴。

注释:

①费尔迪南﹒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③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白媚.何顿小说中的方言现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陈桃霞.当代土家族小说的审美特色[J].湖湘论坛,2013(4).

[3]江佳慧.方言语汇与民俗——以景阳镇为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覃娟.叶梅小说与土家文化[D].兰州:兰州大学,2011.

[5]葉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6]罗长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传统民俗有奇趣
吴其萃作品选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一把面粉揉出的“民俗图腾”
第十一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盛大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