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 助推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8-04-09韦艳春袁昕
韦艳春 袁昕
中华民族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密不可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学校又是文化传播的聚集地,故应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用优秀的文化去润泽学生的生命,使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也要让校园成为师生文化共享、智慧共生、生命共长的圣地和乐园。
一、助推传统文化进校园
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岁月洗礼,在多民族的融合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铸成了历代人民的英雄胆、民族魂,谱写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曾遭受严重破坏,如“焚书坑儒”事件。当今社会也存在一定的拜金趋利、道德滑坡等现象,这同样使灿烂的传统文化蒙上一层阴影。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绝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才的基础和关键。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近年来,笔者走访了河南省各地多所中小学校,调研情况并不乐观。这是因为虽然城市小学对传统教育投入较大,但受社会和家庭的功利化影响,大大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边远农村地区的学校基本上只要求学生学习课程大纲上要求的内容,很少向国学经典拓展。即使已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城市学校,也普遍存在目标虚高、课程单一、形式固化、选材杂乱等问题;教师队伍知识积累较浅,难以承担傳统文化教育的重任。所以,中小学校要进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要让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智慧萦绕在学生的心田,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打造立体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
1.多种举措并进,激发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可以运用微博、微信、微课等新媒体,利用省城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资源,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传统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激发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例如,举办豫剧进校园活动,展现豫剧魅力;走进博物馆,了解厚重的地方文化;走进古城墙,重读商都历史;收集家乡民俗,感受家乡风情;寻找校园风景线,弘扬典范事迹。
2.举办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
例如,可举办“生肖之乐”“元宵民俗”“春节礼俗”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民俗的博大精深;举办重阳节亲子互动活动,弘扬传统的孝亲文化;以植树节、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借助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开展年级主题活动,培育学生爱国、感恩的情感
在一年级,可开展以“文明、诚信、阳光”为主题的阅读、硬软笔书法、手工、摄影、舞蹈等主题活动,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在二年级,可开展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征文、书画展示、班级歌唱比赛等活动,培育学生爱国、感恩的情感。在三年级,可开展以“奉献· 担当”为主题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责任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开展家校互动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导致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当前,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不甚理解,过于重视学科分数,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因此,为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可建立家委会,统编校本教材进行统一授课,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通过家校互动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学典礼、小型座谈等,让家长既能了解自己孩子所具备的才艺,又能看到其他孩子的精彩表现,同时也提高了家长对孩子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让家长积极主动地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
三、梳理国学经典,
使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实施立体化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国学。国学涵盖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古典名著以及偈语、禅机等。国学启蒙范本“三百千弟”,培育着中华子孙的民族思想;国学倡导的 “正心”“修身”“齐家”的精神内涵,教育学生要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范的人;儒家思想的“仁”“义”“孝”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由此,教育者要从梳理国学经典入手,探索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的实施路径。
1.调查学情,梳理经典,题材自选
一方面,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家庭教育的成效和困惑,了解师资情况和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问卷涉及的内容要求具体化、层次化,如学习知识、检测知识、兴趣建议等。另一方面,建立学生文化知识卡,让每位学生填写已掌握的和将要掌握的知识和学习内容。
召开以文科组、教科室、班主任以及部分家长的研讨会,根据学情和师资情况,对已出版的各种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国学经典进行梳理,选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学经典及相关篇目,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文科组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篇目,组内每个教师也针对某一单元进行梳理、编写授课大纲,在组内进行再次研讨、修订。例如,历史学科组选择《中华五千年》《名人传记》,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中华礼仪知识;政治学科组选择诸子百家中的典范文章,让学生了解法家、道家、墨家以及偈语、禅机等方面的积极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地理学科组选择古代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语文学科组选择唐诗、宋词和古典名著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自觉学习,教研培训,课题推广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如今的教师队伍层次不一,其国学知识素养也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外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同时,开展菜单式教研培训,即采取集体教研、项目分解的方式,倡导碎片化学习、专题式培训、微信群讨论等,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设立专项课题研究项目,鼓励教师探索研究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法与途径,并对有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
3.成立学会,把握定位,课程管理
依据学情,把握“固本、铸魂”的德育定位,成立传统文化课程学会。通过申报、审核的方式,确定教员和学员,统筹安排课程计劃和课程内容。研讨制订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纲要,教师根据本教研组和学科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结合学科、学段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特长选定1~3个主题,制订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编写导学案和讲案。教材内容要相互关联、简约、生动,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
每月集中研讨一次,各学科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日”,为青年教师统一磨课、评课提供帮助。邀请大学的有关专家和地方名士来校讲课、调研,对学校教育定期进行调研和评价。
4.课型多样,选修自主,感悟提升
国学课程课型多样,有学科融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多彩社团课程和国学讲学课程等。课程内容涉及民俗文化、经典诵读、乡土民俗、名人诗词赏析等。这些课程均由学生自主选修,并在固定教室上课。
在学科融合课程中,利用文科特点,将学科知识和乡土地域文化相结合,引领学生用综合协同的方式展开学习。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师生通过调研与践行,达到知行合一、思想渗透,体验并感悟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目的。在多彩社团课程中,可开发喜剧、面塑、国画、书法、武术等社团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知识、3D技术及创客技术,探究传统文化新的呈现方式和新的创意,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国学讲学课程是笔者所在学校精心打造的精品课程。在国学讲学课上,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
(1)诵读品析课。学校以“诵读”为主线,开展师生范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活动,让大家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品悟,最后将活动推向高潮,从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
(2)影视化名著导读课。教师通过研讨,先找到影视和文本的最佳结合点,再在课堂上播放精选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比较影视和文字的不同魅力,感受文学内涵,提升自身品质。
(3)专题讲堂。聘请专家和教师一起,在讲堂上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如趣谈礼仪孝道、谈古论今话英雄、赏析名篇、趣谈河南名人轶事、赏析中国名画等,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主题讲堂。主题讲堂由学生自主策划、合作授课。如专题班会课、课本剧表演、成语典故演讲比赛等。主题讲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懂得“八德”“五伦”,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做到心正、身正。
振兴民族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的浸润需要日积月累。这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切实的敬畏之心,持之以恒地去践行、去助推,让传统文化之花开满校园,让传统文化伴随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