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泥湾:军民屯垦的奇迹

2018-04-09余玮

中华儿女 2018年4期
关键词:南泥湾边区朱德

余玮

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导致彼此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如今,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并成为中国军垦事业的发祥地。南泥湾精神那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烂泥湾”成为“丰衣足食”的希望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为解决根据地面临的十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早在1939年2月2日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尽管大家也在行动,不少人在住地周围的山坡、路旁、河滩等空地开荒种菜,还有的养鸡、养鸭、养兔,但由于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益并不很大。

当年,农林学者乐天宇到达延安后,组织上安排他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作。他一面在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兼课,一面组织农校教师和学员对边区林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当时,陕甘宁边区在国民党和日本侵略军双重封锁和包围下,经济十分艰难。中共中央号召边区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坚持持久抗战。1940年4月,乐天宇提出《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工作计划》,不久后率队调研,了解了南泥湾、槐树庄、金盆湾一带的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并收集重要植物标本2000余件,提出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

乐天宇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边区森林资源和可垦荒地的情况,提出了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的建议。报告还对陕甘宁边区“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农业环境,作了精辟的分析。中央财经部副部长李富春阅后,在报告上批注:“凡关心边区的人们不可不看……凡注意边区建设事业的人们不可不依据的材料。”不久,朱德派人会见乐天宇,专门了解南泥湾详细情况,并要他分别向毛泽东和朱德当面汇报。汇报中,乐天宇提出开垦南泥湾的建议,并三次陪同朱德视察南泥湾。一次次调研更坚定了朱德开垦南泥湾的决心。渐渐地,一个开发南泥湾的总体计划在他胸中形成。

朱德来到毛泽东的窑洞,毛泽东捧出红枣招待他。朱德把南泥湾考察的情况和准备调部队进行屯垦的打算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听完,连声称赞:“这件事你朱老总抓得好,抓得好哇!”

当朱德提议调第一二○师三五九旅时,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并补充说:“光有三五九旅不够,我看延安的中央机关、军委机关、学校和留守部队,都要抽人进去,还可以动员逃难到边区的外地农民也进去,在那里开荒种地,安家落户。”

一天,朱德找到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向他传达了中央的決定。王震是个爽快人,表示坚决服从中央的指示,也明确指出了自己的困难,说:“论种地,总司令和主席是行家,可我王胡子是个外行。我十几岁就到长沙干铁路工人,种地就怕搞不好!”朱德鼓励王震:“这不要紧,我们的许多干部战士都是种田好手,你不懂可以向他们学。只要大家动员起来了,团结起来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也一定会干出名堂来!”

开发南泥湾自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需要统一认识。不少战士从日夜战斗的前线回到边区,一心想的是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可是,到了边区却要他们拿起锄头去开荒,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当兵吃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有当了兵还要种地的道理?”于是,朱德深入到战士中去,了解大家的思想,解答大家的疑问,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军垦屯田的道理。他经常引用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我们是饿死、解散还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呢?他谆谆告诉大家,饿死、解散不是出路,只有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才是我们的应对之道。

一些干部对指挥作战有一套,但组织开荒却没有经验,开始时也感到很不适应,朱德嘱咐部队领导干部:要想把生产自给运动开展起来,必须充分作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要鼓起大家的信心,要用我们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务”。

在那群战天斗地的拓荒人到来之前,南泥湾是一片荒山野岭,被老百姓称之为“烂泥湾”。当年最初的歌谣是:“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

南泥湾,究竟是块“香饽饽”,还是烫手的“山芋”?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心里没底,但他深信“人定胜天”的道理。1941年3月,三五九旅遵照毛主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在王震的指挥下,开始分批从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并创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湾精神”。

紧握钢枪的手锄出陕北“小江南”

1941年6月20日,朱德写了一封长信给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七一七团的领导,对南泥湾生产作了具体指示:“你们两团的生产有成绩,有了基础,望你们每天都向前推进,建立起模范的生产运动。你们要知道此一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但解决了目前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也为边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将来即是国家一部分优良的产业。目前你们的农业生产将告结束(指开荒),你们应当乘此机会,建立起下边这些事业来……”

在信中,朱德强调要抓紧畜牧业、运输业、手工业、商业这几项“抗战建国的伟大事业”,要求每月有生产总结,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在南泥湾垦荒期间,王震特意聘请71岁的农民朱玉环为生产教官,并批准他参军,让各部队在生产上接受他的指导。王震还亲笔签发了一份执照,上面写道:“南泥湾劳动英雄朱玉环,现年71岁,参加我军。兹委任为本旅农业生产教官,指导本旅各部农业生产,他到各处巡视之时,望各部官兵向他请教,虚心地接受他的指导和批评,并应很好地照顾。”朱老汉很高兴地接受了聘请,又从延安三十里铺找来一位65岁的马老汉,一起指导战士种庄稼。

部队刚刚进驻南泥湾时,由于工具短缺,两三个战士合用一把锄头。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某班班长赵占奎总是会在战友午睡时,多开垦一些荒地。别人一天挖3分地,他却能够挖到8分以上。高度的生产热情和巨大的力量,不仅使赵占奎所在的班成了全连的模范班,而且影响了全连,全连最终开荒1700亩,大大超出了800亩的预期。当年,赵占奎所在的连队共收获谷子206石,糜子119石,完全达到了自给自足的标准。

那段时期,战士们自造农具,几乎全部是靠人力拉犁开荒。他们不但没有叫苦,而是整日喊着嘹亮的号子坚持着劳动。因为他们明白,保全、壮大自己的力量是對日军侵略行为最有效的遏止方式。有一次,三五九旅94个开荒能手齐集在一起,进行生产大比武,一连3天,战士郝树才天天保持4亩以上的纪录,一位农民不服,提议他和牛比赛开荒。结果,牛被累得口吐白沫,郝树才还生龙活虎,于是得了一个绰号叫“气死牛”。

开展大生产运动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官兵们没有房子住,只好用树枝搭起草棚临时居住(因为漏风、漏雨、漏光,战士们风趣地称之为“三漏”茅屋,把自己则比作了身居茅屋中的诸葛亮)。为改变当时的状况,战士们边开荒、边抽出部分人突击打窑洞。打窑洞的战士天不亮就钻到泥土飞扬的环境里工作,收工时汗水和泥土沾满全身,根本辨不清相貌。

在大生产运动初期,尤为困难的是粮食不够吃。各部队干部亲自带头冒风雪,破冰涉水到远离驻地的县城背运粮食;没有油盐酱醋,就设法打柴烧炭,再运到延安等地换回所需;没有菜和肉,战士们就拾山货、挖野菜、找树皮、收野鸡蛋,或扛枪打猎、下河摸鱼。

一双双紧握钢枪的手,又拿起了锄头镰刀,这是另一个战场。战士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以丝毫不亚于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精神,开荒种粮,烧炭熬盐,养猪养羊,织布纺纱。

朱德在大生产运动中身体力行,他和身边的秘书、警卫人员组成一个生产小组,在窑洞里架起纺车纺线,并在王家坪开垦出约3亩菜园。清晨与傍晚,经常能看见他与康克清在菜园地劳动的身影。为了给菜地施足肥料,朱德几乎每天早起出去捡粪。他只身一人,手持铁锹,肩挎粪筐,穿行在延安城外的微微晨曦之中,浑然是一位地道的农民。

朱德有着丰富的农业知识,他种的菜质量好,产量高,品种又多。他的菜园经常有人前来参观。朱德同他们交流种菜经验,向大家推荐蔬菜的新品种,还常请人品尝,部下去看他时,他常留他们吃饭,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大家。

1942年5月底的一天,朱德正在菜园里浇水,突然警卫战士送来急件,拆开一看,朱德顿时泪水涟涟。原来,身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遇日寇合击率总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

在朱德眼里,左权是党内难得的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和优秀指挥员。突然接到前线传来的噩耗,朱德太心痛了,眼睛湿润了,嘴角噏动着。

一回想起左权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日子,朱德更为悲痛。他放下手中的水壶,默默地说:我们一定要发展生产,一定要坚持抗战到底,誓把日寇赶出中国!走进窑洞,朱德蘸墨悼左权:“名将以身殉国家,愿誓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7月10日,朱德和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等人视察南泥湾。他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南泥湾农田。片片稻田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轻风徐徐吹来,田野泛起层层麦浪,山上散布着肥壮的牛羊,鸭子在水中游嬉。

返回后,朱德感慨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赋诗称赞:“……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这首诗是1942年南泥湾的真实写照。

红歌里唱不尽的农垦精神

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的第一年,因耽误了农时,加之缺乏经验,虽开荒1.12万亩,只收粮1200石。1942年,情况好转,开荒2.68万亩,产粮3050石。1943年时,已经初步做到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粮食和经费完全自给。到了1944年,开荒达到26.1万亩,产粮37000石,不仅粮食、经费自给自足,还积存了一年的储备粮,自给率达200%,真正做到了“耕二余一”,而且第一次向边区政府上交公粮1万多石。这一年,牲畜家禽除吃用外,存栏的猪5624头,牛1200多头,羊1.2万只,鸡鸭数以万计。昔日的“烂泥湾”成了“米粮川”。

1942年9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号召各根据地学习三五九旅的经验。

在屯垦南泥湾的3年中,三五九旅除开荒种地外,还挖了1048孔窑洞,建起了602间平房及大礼堂一座,置办农具、家具1万多件。

由于经济情况好转,1942年底,朱德、彭德怀下令改善前方广大指战员的生活,自1943年1月1日起,每人每天增发食油2钱,每月增发津贴费5角,每年发洗脸毛巾2条。

1943年,19岁的贺敬之被三五九旅广大官兵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热情所感动,一口气便写出这首《南泥湾》的歌词:“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呀)一般。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呀)江南。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25岁的作曲家马可立即为其谱曲。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

1943年2月5日,農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这天,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这个秧歌舞中的一段唱——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唱南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农历正月初一一早,延安的群众就敲锣打鼓、扭起秧歌到枣园给毛泽东等中央首长拜年。朱德特地从王家坪赶来,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一起,同群众坐在广场上欣赏演出。成千上万的人围成一个大圈,秧歌队在圈里演唱:“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呀)江南……”

毛泽东、朱德和群众热烈鼓掌。毛泽东称赞说:“这首歌颂南泥湾的歌曲真不错!”并扭过头来问朱德:“你觉得怎样?”朱德称赞说:“不错,今年的东西和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密切结合现在的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整个演出持续了3个多小时。

1944年11月1日,延安东关飞机场。5000余名战士列队伫立风中,等待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他们是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的全体指战员。

“你们这次到南方去,开辟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要你们能像松树和柳树一样,保持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机动性,就一定能取得胜利!”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掀起了阅兵仪式的高潮。戎马疆场是军人的荣耀,但此刻三五九旅的战士人人心中却掠过一丝不舍。90里开外的南泥湾,三五九旅一手耕耘的“世外桃源”,田野上还保留着他们的汗水与微笑。3年了,眼看荒山野岭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陕北江南”,即将分离不免伤感……

有了南泥湾的成就,有了南泥湾的收获,中国革命才度过了非常时期,红色延安才走过了寒冬。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南泥湾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岁月如歌!现在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其旖旎的田园风光,迷离多彩的森林景观,纯朴深厚的文化习俗,激励人心的革命遗址,互相映衬,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南泥湾成了中国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南泥湾精神也是红色革命精神的浓缩: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新世界,全靠我们自己。如今,听着《南泥湾》这首旋律欢快的老歌,仿佛穿越70多年的沧桑,让人们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拿起锄头、喊着号子、垦荒种地的血火岁月……

猜你喜欢

南泥湾边区朱德
不必要花的钱
南泥湾大生产大会暨中国品牌南泥湾计划高峰论坛举办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