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若琪 另一个赛场上的芳华

2018-04-09余玮

中华儿女 2018年4期
关键词:女排排球体育

余玮

2018年2月3日,全国青联委员、前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正式退役。

在退役儀式上,惠若琪哽咽着说,“退役是一个新起点的诞生,我惠若琪再出发”。

16岁,惠若琪便加入了国家队;18岁,参加国际比赛;19岁,成为绝对主力。她被称为是“用生命打球的女孩”。惠若琪退役了,但是充满激情和永不服输的品质还在路上,并将延续下去!

最小“插班生”与排球的亲密接触

1999年8月,因父亲工作调动,惠若琪举家由东北迁入南京。惠若琪成了赤壁路小学二年级的插班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惠若琪接触到了排球。赤壁路小学在接受体育两个“条例”检查时,惠若琪像往常一样和全班同学一起到操场上做广播操,她高出同班同学一个头的个子立即吸引了到校检查的老师。从此,她进入了南京二十九中组织的小队员排球培训班集中训练。在训练中她特别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进步很快,也很快被中山东路业余体校的排球教练朱蕾看中了。

小时候,惠若琪不喜欢运动,连女孩子常做的跳绳、跳皮筋等游戏都从不问津。由于个子高,小若琪更显得瘦弱。父母一合计,孩子像“羊”一样温顺怯弱可不行,要设法让她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于是,就根据她的体形特点选择了排球。小学三年级,她参加了中山东路体校业余训练后,又一次成了“插班生”。初入队时,“老”队友已经能双手掂球二三百个,而她却仅仅能掂两三个。好长一段时间,惠若琪在训练队中遭受冷遇,甚至没有人愿意陪她对练。但惠若琪知难而进,勤学苦练,渐入佳境。“我不是那种天才型选手,需要后天的勤奋去弥补,我不想分散任何精力,否则就追不上其他人的步伐了,我一直这样逼自己。”惠若琪如此说。

“孩子太苦太累了!”母亲许雪媛回忆起孩子学习、练球的生活,眼中闪着泪光:每天早上7点到二十九中上学,下午4点赶到体校练球。晚上回到家8点左右,洗澡、吃饭后看书、做作业,直到夜里11点左右才能就寝。

上了初中,惠若琪显得更懂事了。她在排球训练和文化学习上都变得更主动,目标也更明确了。随着球技的提高,她经常被选拔参加国内外赛事,有时一去半个多月。包括平时训练占用的时间,她用在文化课上的时间只有同学的二分之一。然而,惠若琪“不服输”,她不仅要用排球证明自己是强者,还要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并非弱者。要外出学习,她预先找到几门文化课老师,带上有关参考资料和作业,训练之余抓紧自学。正因为如此,她文化课成绩后来跃至第一名。

初中这几年,惠若琪经受了更大的考验。一次练球还没结束,她突然觉得呼吸困难,嘴唇发青。送到医院一检查,被怀疑为心律不齐。父母听了忧心忡忡。那天晚上,母亲劝女儿:“孩子,不要练球了。你心脏不好,练球有危险。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不,我要练球!”话音未落,母女俩抱头痛哭。后来,父母又为惠若琪作了进一步检查。检查结论是并非病态,是发育过快引起的,只要注意调养,是可以消除的。后来,惠若琪球照打,“心律不齐”现象也消失了。

200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入选江苏队。一般队员入选,先进三队,然后根据年龄成绩,逐渐再选到一队打球。而惠若琪却直接“插班”到一队。起初,她只是一队借用。然而,赵金才教练大胆起用她一试,果真还行!很快,她便成为主力队员。她虽然有1.91米的个头,然而年龄还小,力量似乎不够强。不过,她的球感好,投球动作到位,讲究技巧,常能克敌制胜。

2007年的春天,惠若琪迎来了自己排球事业的春天,入选国家女排。

在鱼与熊掌之间作出选择

一个成功的子女背后,往往站着一对无私奉献爱心的父母。惠若琪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惠若琪拼搏顽强的精神,还得力于父母成功的家教。惠若琪父亲和母亲在她的身后撑起了两把伞:一把是“爱心”,另一把是“品德”。

多少年来,惠若琪的母亲许雪媛风雨无阻地开车接送女儿上学、练球,陪伴女儿学习到深夜。许女士是一位数学教师,自称并不爱好体育。然而,访谈中发现她关于中外排球的知识与信息多得惊人,俨然一个排球评论家。缘何如此?因为她心系女儿,慢慢也就熟悉了。

惠若琪的父亲惠飞是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生,且爱好体育,在大学学习期间曾担任过排球队队长。惠飞平时很忙,但一有空便与女儿在一起谈人生理想,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切磋球艺。

夫妻俩是女儿最早的“粉丝”。他们对惠若琪的每一点进步都欣喜,送去掌声和鲜花。只要条件允许,惠若琪在球场打球,父母或一方就会成为台下的忠实观众。父亲还会用录像机把惠若琪的赛场上活动录下来。下场后,父女俩边看录像边分析得失。

父母始终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从不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而娇惯她,没让她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自从练排球以来,惠若琪的作息时间十分严格。她毕竟是个孩子,练球回家,有时想多看一会电视。然而,作业需要完成,母亲总是说“做作业去”。随着母亲的催促声,惠若琪乖乖地关掉电视。父亲经常教导惠若琪,打排球,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要想在排球场上决胜,必须全队和谐拼搏。因此,他要求女儿不要搞个人英雄主义,摒弃所谓主力、队长的架子。别人打得好要喝彩,别人打得不好,也不要斥责,应该拍拍肩膀送去安慰。

当省队选中惠若琪时,她有几分迷茫。进了省队,就意味将会成为职业队员,就意味着要放弃清华梦。何去何从?在这关键时刻,父母与她一道作了分析:省队是一个重要台阶,如能通过台阶,跨入国家队,将来驰骋世界排坛,也许比走文化学习之路更能为国家争光。于是,在父母的帮助下,惠若琪最终在鱼与熊掌之间作出了选择。“我从10岁开始接触排球,那时候我对体育的理解,都是顽强拼搏、永不放弃,轻伤不下火线,等等。在我的体育生涯中,也一直在努力践行这种精神。通过奋斗,我进入到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

每天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让惠若琪无暇去思考体育之外的问题,“我依然坚持着我对体育的信仰。很幸运,我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了金牌,我的团队也向世界证明,我们重新回到了世界之巅。当我们站上巅峰的时候,也是我内心转折的一个时刻。我们从里约归来,到达北京机场,看着人山人海的接机队伍,当时特别特别感动。因为我们觉得背回来的不仅仅是一块金牌,更是一种荣誉”。

“身为一名中国体育人,我们深知体育在中国背负着宏大的使命。百年前,中国人被认为是无法胜任体育运动的东亚病夫。为了向世界证明我们不弱,我们很强,多少运动员、教练员,广大体育人,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如今,竞技成绩和国际影响力有目共睹,我认为这是中国体育人迈出的非常坚实的一步。这一步体现了体育的荣誉、体育的进步。那么,下一步在哪儿呢?其实就在于每一个中国人,在于从中国体育人迈向中国人的体育。”惠若琪說,这应该是全民积极的、广泛的、科学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在收获健康的同时,更能分享和感受体育带来的点点滴滴的幸福和感动。“我觉得这一步是朝着体育是美丽,是乐趣,是生活的习惯,是生命的动力而去的。只有所有的中国人真正走进体育,才会理解、包容和关注中国体育人。当我们需要体育的时候,体育人才更会被社会所需要。”

心系排球的“搏命”女神

北京时间2016年8月21日中午时分,随着惠若琪在网前高高跃起,排球重重地砸在塞尔维亚女排的半场,中华儿女沸腾了。

惠若琪的这一记探头球,将中国女排送上了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的宝座,时隔12年,在雅典奇迹之后,中国女排再次站到了世界之巅。就如同宿命的安排,最合适的那个人完成了对对手的致命一击。只是,大家可曾知晓,这名时年仅25岁的女排队长,曾经经历过何种炼狱和磨难,才毕其功于一役,在里约决赛的舞台上爆发出惊人的能量,震慑全场。

翻看惠若琪职业生涯的骄人战绩,世界杯铜牌、世锦赛银牌和奥运会金牌,以及联赛和全运双冠,然而这一系列佳绩的背后却是梦魇般的伤痛经历。正如父亲惠飞所言,“咱老惠家的苦,都让她一个人吃了!”惠若琪却反过来戏谑老爸,“你要看着镜头发自肺腑地说……”左肩关节脱臼手术埋下七颗钢钉,以及心脏两度微创射频消融术,惠若琪的苦远没有自己所说地轻描淡写。

2010年,顺风顺水的惠若琪遭遇严重伤病,在女排大奖赛澳门站的比赛中不幸受伤,自此在左肩上留下3个深深的手术疤痕,里面埋着7根钢钉。“第一次在比赛中脱臼时,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轻伤不下火线,加上好不容易能有表现的机会,我更想在比赛中坚持一下。二次脱臼以后,我就只能举着胳膊下去了。医生告诉我,你以后没法打球了,当时我并不是疼哭的,而是吓哭的。手术前,医生根据片子看觉得要打两根钢钉,实际操作后发现,需要7根。手术进行的时间还很长,全麻的手术依旧很疼,在迷糊中听见医生说手术很成功,感到很欣慰。为了让它(钢钉)长牢需要固定的时间很久,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将长上的黏连重新撕开。将左臂恢复到能正常打球的时间,还是很长,也是很痛苦的。有几次,和我一起恢复的教练,都看不下去了,在旁边哭。本来准备敷左肩的冰袋,后来天天拿来敷眼睛,每天都和上刑一样。”最难熬时光是左肩关节术后地牵拉康复,惠若琪每一次都要疼到撕心裂肺地大叫和痛哭。

经过异常痛苦的恢复期,惠若琪在2011年世界杯复出,与队友一起拼下一枚铜牌,并第一时间锁定了伦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尽管之后的伦敦之行让人失落,四分之一决赛中意外不敌日本最终获得并列第五名,但在11场比赛中,惠若琪6场比赛全队得分最高,并在得分、一传和发球方面均位列队内第一。

2015年,惠若琪在女排世界杯出征前夕被查出心脏问题。在第一次手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在里约奥运会开始前6个月的时候,惠若琪毅然决然的接受了第二次心脏手术。

为了女排,惠若琪曾两次在鬼门关徘徊,但是她很快就重新回到赛场。“我的情况就是心脏跳动不规律,治疗了两个月。回来后,开始做一些运动,然后强度可以越来越大。我选择回到赛场,继续打排球,对我来说,奥运会的金牌是非常特殊的,我主要还是想支持我的球队。”

在赛场上,她义无反顾,嘶吼着,忘乎所以地拼杀。每一次大力扣杀,每一次奋力跳起拦网,每一次鱼跃救球,每一次双手叉腰调整呼气……大家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惠若琪却淡淡地告诉队友,“即使倒,也要倒在球场上”。她是用生命在打球,当最后决胜一球落到地上,大家悬着的心也安稳下来,看着惠若琪大叫着又蹦又跳,那时她脸上流淌的泪水,是咸的,也肯定是甜的。队员们拥抱在一起,“当时的拥抱能代表所有的语言,说的最多的应该是,真不容易我们熬过来了。中间有太多太多的低谷、无奈、迷茫,最终我们赢下了比赛,我们熬过来了、站起来了”。

惠若琪的成功,不只在场内。两次心脏手术后毅然重返赛场的坚持与超高颜值,让惠若琪拥有399万的微博粉丝。用当下的流行语形容,“惠若琪”这三个字代表着巨大流量。

一路走来,惠若琪感恩体育生涯中的每一位贵人。“每个教练员都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从最早试训过陈指导的队伍,那时看到了更多的是2004年那一拨奥运成员的训练,由衷地敬佩她们,明明自己伤病很严重,还一样能回头鼓励队友。蔡指导是看着我长大的,从国青开始,到国家队,再到江苏队。他是很了解我的教练,对我也很放心。在我有伤病的时候,我主动去请战帮他分担一些事情时,他总会出于保护我的目的而拒绝。这份信任,也让我在场上更加淡定。王宝泉指导,对我下三路的训练成效显著,那段时间练得非常苦非常累,但是进步非常快。之后是俞指导,他给运动员自主性,也会从我们的角度看问题。然后到郎导,帮我圆梦的教练。她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理念,也是更国际化的理念。因为她自己就是女排队员出身,我们的很多困难、问题,她可以给出最贴近我们内心的回答。在这么多困难和压力面前,她依然信任我,敢于用我,给予我这份责任,自己最后做的这些事情,也是不希望辜负她的信任,感谢她给我一个圆梦的机会。”

从陈忠和时期的尖尖小荷、初露锋芒,到俞觉敏时期的绝对主力、中坚力量,再到郎平时代的精神领袖、攻防枢纽,历经三任主教练,不断变换自身风格和角色的惠若琪,一直都是中国女排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作为球队精神支柱和润滑剂的惠若琪,也最终涅槃重生,在里约圆梦。

从联赛冠军、全运会冠军到亚洲冠军、奥运冠军,惠若琪的职业生涯堪称完美。尤其是中国女排队长的身份,更在她稚嫩的肩膀上添加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在感谢郎平时,惠若琪动情地表示:“她不仅教会我技能的突破,还给我留下独立的形象,从当队长没少挨批评,教会我要为队友失误买单。经过所有困难承担起队长责任。感谢她的信任,感谢她让我看到彩虹的方向。”

开启“惠”天下的新征程

在初中时期,即使外出比赛,也能看到惠若琪在比赛的间歇期拿出随身携带的课本认真自学。如今,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惠若琪,已经成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的2017级博士新生。

27岁的她虽正值芳华,但身体条件和体能状况已经不允许她打高强度的比赛了。淡出球场之后,惠若琪的事业重心将转移到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的运营上。作为“90后”的新一代体育人,惠若琪的这种事业选择是她的前辈们所不曾做过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球场上,她敢拼敢打有担当,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没有放弃,展现出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在公众场合的她,落落大方风趣,永远传递着正能量。走下赛场的她,仍希望通过体育为社會服务。对于惠若琪来说,退役不是结束,或许将是一段更加精彩人生的开始。2017年,惠若琪出资50万元建立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会。

在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勿忘我计划资助仪式上,她亲手把资助金给到第一批资助对象手里之后,心里感觉五味杂陈。“我15岁那年从体校进一队,赵导是一队主教练。练了一个月快到联赛了,赵导跟我谈话说队里缺人,很可能让我打大部分的比赛,我被惊到了,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赵导给了我很多的鼓励。”说起几年前身患重病的前江苏女排主教练赵金才,惠若琪很难过,“赵导生病后一直控制得很好,可是后来再次发病,对药物也不耐受,一段时期情况很不好,我很想为他做点什么”。

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勿忘我计划的另一位资助对象,是惠若琪在江苏队曾经的队友陈亚云。“很多年前她查出了心脏病,做了开胸手术,很危险的,我们队所有人一起去看她,看到本来活蹦乱跳的一个人,一下子就虚弱到躺在那里说不出一句话,大家都哭了。后来陈亚云回老家了,偶尔来南京的时候和我们约着聚聚,但是因为我在国家队,回来就要打联赛,所以我们见面的次数比较少。”惠若琪说,“我自己也经历了两次心脏的手术,手术以后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打球,特别迷茫,就想到她,更能体会她的痛苦,联想到很多运动员因为伤病不能继续追求梦想了,还需要很多钱治病,肯定会更迷茫吧。”

惠若琪说自己是幸运的,两次手术之后还有机会康复,还能赶上奥运会,还能取得成功,获得那么多的荣誉和奖励:“领到第一批奥运奖金之后,我开始有了这个想法。毕竟我们是最后被记住了的人,还有好多默默无闻的人也是付出了很多的,我有能力了,应该做点什么。”

从奥运会回来后,惠若琪想到,站在领奖台上的是12个人,但为之付出努力的是千千万万的排球人,“我们只是大家努力的一个迸发点,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他们也为体育奉献了青春,很多人因为伤病被迫放弃梦想,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惠若琪说,推广排球运动、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和传递女排精神,包括运动员的保障等等,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这些想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因为后来我又在打联赛,所以很多细节自己没办法顾及,爸爸帮我跑前跑后,江苏省发展体育基金会的领导也协助我们落实。”虽然不能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但是惠若琪关注着成立基金的每一步,因为这是她想做的事,下决心要做的事。

“其实在筹划这件事的初期,有人劝我不要做,因为觉得公益常常费力不讨好,也要找到合适的监管部门,要么就会付出很多的精力,但是我家人还是蛮支持我的,希望找到的组织纯粹一些,公开透明。我爸说我们得到过那么多人的帮助,也应该去帮助别人,我们老惠家家训最后一句也是助人为乐……”说到家人的支持,惠若琪感觉特别欣慰。“其实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我也知道自己不会在一线再为女排征战很久了,但是这份情感会一直都在,我希望这是另一种方式的支持。过去十多年女排培养了我,后面该是我报答的时候了。”

前段时间,她结束一个短暂的青海支教活动,走访了当地六所中小学,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些体育器材、生活用品,更多的是带去了很生动、正规的体育课。“在支教过程中,有位老师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不希望我们给孩子过多地捐钱,因为他们怕孩子产生依赖性、惰性。他们希望的是给孩子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人生梦想,实现人生目标。我希望能够联动更多的师范高校,聚集起更多的体育志愿者们,让体育教育资源能够在偏远地区落地生根。”惠若琪说。

惠若琪也参加了其他的公益项目和活动,比如担任国家海洋局的公益形象大使,参与录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推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题曲……惠若琪说,这些活动可能会让自己变得很忙碌,但也让她多维度地了解公益、了解了公益项目是怎么运行的,因为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探索。

“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的正能量,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惠若琪的情怀,也是她继续体育公益事业的动力。与其说她在跨界,不如说她在探索。她说,利用社会资源的累积精准解决社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也将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2017年12月11日晚,由联合国妇女署主办的“2017女性传媒大奖”在京揭晓。惠若琪等10位女性获得“年度女性榜样大奖”。

2018年2月3日傍晚,常州大学体育馆。当江苏中天钢铁女排主场3比2险胜上海光明优倍女排挺进联赛四强,给主场观众的欣喜还未褪去,一袭白色运动装束的惠若琪在全场近3000名观众的呐喊声中走上了这个她曾为之奋斗了多年的排球场,但这一次,她将宣布告别这个地方。

之所以选择在这个赛季退役,惠若琪坦言主要还是身体方面的原因,“之前我一直在休整,并做了进一步的检查。当敲定退役事宜之后,我和队里做了沟通,选择在主场的环境中,也是希望能和大家有这样一个互动的机会”。

再“惠”,若琪!宣布退役时,她感谢了很多人,也提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和大家作战了。但是作为一个排球人,依然会在后方支持这项事业,希望可以真正地做些事,让大家关注排球”。每一段感谢说罢,惠若琪便深深地鞠上一躬,几度哽咽。

告别的日子总是那么伤感,但选择在自己的主场,在自己的球迷面前告别,惠若琪说这并不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句号,而更像是一个省略号,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家记住了场上的惠若琪,场下的我希望依旧可以给你们带来惊喜。我要在今后的事业中与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和江苏的排球事业作出贡献,为社会展现出体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身为“90后”的惠若琪,因为身体原因只能提前退役,挥手告别排球,转身进入人生“下半场”。体育成就了惠若琪,她也选择了坚守。即便是淡出球场之后,她也表示将把“下半场”转移到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的运营上,在帮助更多运动员的同时,还将考虑如何利用体育来解决支教、关爱女性、关注校园等社会问题。有理由相信,她在帮助更多人的同时使我们能在更多地方看到她在人生另一个赛场上的风采。“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再次寻求突破的过程。当然,我终归还是体育人。”赛场上的告别不是诀别,期待惠若琪的华丽转身。

新起点,再出发!新时代在呼唤更多的“惠若琪”惠天下!

猜你喜欢

女排排球体育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夺冠
让人振奋不已的“女排精神”
我们的“体育梦”
王者归来
美国女排中为什么没有7号?
最复杂的迷宫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