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聚人心 课改兴校促发展
2018-04-09赵广钧
赵广钧
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第十八小学位于银州古城南端,是一所年轻而又富有内涵的学校。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159名;在职教师58名,其中党员教师29名,党小组4个。在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强基铸魂作用,使党员教师获得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新动力,使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迅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
一、走进课改: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学校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等形式,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以信念、人格和实干立身。2001年国家实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界力度非常大的一次“教育革命”,较之以往的课程改革,其范围更大、影响更广。但这些贴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嘴上的理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每个学校每名教师的每节课堂上。为什么?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课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师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教师的观念难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难转变,课堂操作环节琐碎庞杂等,使很多学校望而却步。那么,是怨天尤人、随波逐流还是知难而上、勇于担当?学校选择了后者。因为“教孩子6年,要为孩子60年着想;要为孩子想一生,要为社会想百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向上,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课改要从“改课”开始。于是,学校党支部经研究决定实施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2011年10月28日,学校校本教研暨“三公开”成果展示汇报会召开,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区教师学校领导面前正式提出:即日起,学校将打破传统观念,实施课堂改革,让孩子自主快乐地学习。为什么在这个会议上提出?其实就是想表达学校的一种决心和信念,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决定,就要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所以,“10.28”是学校课改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后来这天被教师们称为“十八课改人的共同生日”。之后,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有9名成员,全部是党员,支部书记任组长,4个党员班主任的班级为首批实验班,先行先试,并提出“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三事”要求。敢干事,就是敢于率先干事,创新干事,主动干事;會干事,就是能够示范着干、带头去干、科学地干;能成事,就是不怕吃苦,甘于奉献,保证完成。
在党支部强有力的组织下,学校课改大幕于2011年末徐徐拉开。学校通过外出学习考察、聘请专家指导,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构建了“我们爱学习134自主课堂”模式。“1”是指以学生爱上学习为根本宗旨;“3”是指课堂三大特点——知识要点实、学生心情乐、课堂气氛活;“4”是指教学四个环节——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快乐展示、达标测评。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二、坚守课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学校党支部组织首批实验党员教师带着责任学,肩负使命做,积极争当“红烛先锋”。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对课改的执着,党员们彼此支持加油,相互鼓励,坚持实践。坚持上研讨课,坚持反思交流,披星戴月,携手并肩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累并快乐着、忙碌并幸福着,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党员教师们认为,攻坚克难时要有党员身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勇于亮出身份,积极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敢于担当,有“舍我其谁”的豪气,勇于喊出“让中国教育因我而更精彩”。一个党员教师有两个光荣身份,作为党员就要牢记入党时的誓言,作为教师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学校为能拥有这样一支“崇尚一流、追求卓越、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党员队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党员积累了大量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9月,学校课改在所有学科所有班级全面铺开,至此,学校全员全面切换到课改状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但很多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层面都受到“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观影响,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改变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家长,给学校打电话或当面咨询的特别多。为尽快摆脱这种困境,学校党支部决定变“被动解答”为“主动宣讲”:在家长层面,通过致家长信、家长进课堂、专题家长会等形式转变家长观念;在教师层面,通过专家讲座(走出去、请进来、观看视频等)、同伴互助(党员推荐好文章、经验交流会、先锋论坛、党员教师结对子等)、三带一帮(党员带头参加研讨活动、带头落实课改常规、带头“晒课”;帮助一名青年教师)等形式转变教师观念;在社会层面,通过各种现场会、教研活动、开放课堂、外出宣讲、接待考察学习等形式转变社会对课改的认知。短短几个月,学校便赢得了各方对课改的共识,营造了一个人人关心、关注、支持、宣传课改的良好外部环境。经过全校党员干部、教师夙兴夜寐,数倍付出,课改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值得欣慰。
拥有梦想的人,他们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学校的探索实践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课堂之初体验(2011.10—2012.12),用一句话描述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本阶段的主要做法概况为七个“变为”:构建模式,变“满堂灌”为“134”;创建小组,变“排坐”为“围坐”;改革备课,变“备课簿”为“导学案”;转变评价,变“关注教师”为“评价学生”;加强督导,变“听课”为“巡课”;开设论坛,变“孤军奋战”为“成果分享”;宣讲课改,变“被动”为“主动”。第二阶段,全面铺开羽翼丰(2013.1—2014.12),用一句话描述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阶段的主要做法是:全面铺开;确定流程;拆掉讲台,搬走讲桌,增加黑板。第三阶段,开放课堂展风采(2015.1至今),用一句话描述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阶段的主要做法有:派出党员教师指导宣讲课改;接待省内外学校、教育教研机构的考察交流;承担各级各类课改现场会;开启英国、韩国互访交流活动。
三、深化课改:发挥党建强基铸魂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而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是铸魂工程。2017年3月,学校党支部决定取消教导处、政教处、后勤处等部门,成立课程中心,发挥课程综合育人的核心作用,形成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一是构建多彩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多彩教育办学特色,构建了以“红绿蓝”为核心的多彩课程体系。红色课程即国家课程,强调的是学校化实施。2015年9月,学校实施了周课及长中短课。周课,指开学的第一周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开展活动,通过升旗仪式、安全第一课、逃生演练、观看安全专题片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长课(校本课)60分钟,中课(语文、数学、英语)40分钟,短课(科任学科)30分钟,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动手操作科目两节连排,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另外,按照省教育厅《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要求,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2017年,学校仅在数学、语文学科进行了大胆尝试,效果明显。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包班制教学”等,增强课程综合性。绿色课程即拓展课程,强调课程生活化(如游学课程、环境课程、爱心集市)、节日化(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综合化(如毕业课程、“出彩十八人”)。蓝色课程即校本课程,追求的是精品化。以提升学生“艺术、语言、体育、思维、创新”五大素养为主题的社团课程,有必修课(如经典诗文、红色歌曲、动感街舞、口琴)和选修课(如书法社团、美术社团、器乐社团、声乐社团、体育社团、科技社团、舞蹈社团、棋类社团),每周二、周四13:00—14:00授课,深受学生喜爱。
二是创新学生综合评价。为全面、真实、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学校建立了多元评价机制。每学期,在最强大脑、最具潜力、最佳人气等20项校园明星评选活动中,表彰面达半数以上。多元的评价,让每个学生像花朵绚丽绽放。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学生们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享受课改:发挥党员引领辐射作用
新課堂操作环节繁杂琐碎,往往一个问题解决了,几个新问题又产生了。为此,学校发挥党员引领辐射作用,开展党员与非党员教师结对子互帮互助活动,同时开设“先锋论坛”,鼓励大家谈思路、讲体会、说经验、找不足。在党员教师的帮助下,二十多个现实困惑,如“学生展讲效率低”“时间不够用”“预习效果不好”等逐一得到解决,党员原创的算盘珠评价方法、自转公转调座方法等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党支部努力把优秀教师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优秀教师,通过“双培养双提高”工程,使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壮大了党员队伍。“先锋论坛”现已成为学校教师学习的课堂、互动的平台、分享的乐园、成长的阶梯。
经过五年多的课改实践,学校的课堂变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学生敢问,敢说,敢上黑板展示,敢下座位讨论。“主动参与、善于质疑、声音洪亮、讨论热烈、争问抢答”的课堂氛围已初步形成。学生阳光自信、乐观向上,能说、会写、善辩,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几年来,学校承担市级以上课改现场研讨会近20次,其中省“三公开”现场会、省课程改革现场会影响深远;接待省内外考察学习人数突破万人次,其中广东中山市、云南德宏州累计派出23期(每期40人左右)教师驻校学习一周,铁岭市级骨干教师1200余人全部到校轮流培训;派出教师到广东、浙江、云南等地指导课改10余人次,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有志于课改的教师和学校。学校党员教师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优秀业绩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在向着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的进程中,学校党支部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自身建设,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