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的探索
2018-04-09陈利
陈利
摘要:后勤服务管理作为企事业单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日益凸显。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有助于保证企事业单位工作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避免和消除管理风险。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工作,有必要结合互联网背景,加强其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本文从当前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出发,结合“互联网+”理念,根据现今企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的发展,信息化时代成果已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社会各行业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国民规模达到7.31亿人,中国网民规模相当于欧洲人口的总数,因此,信息交流的方式和频率日益频繁。企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后勤服务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否与企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效率、经营管理风险密切相关。因此,企事业单位的后勤信息化建设也应跟随时代进步不断发展,需因地制宜改革机制体制,加强内部管理,做到与时俱进。
一、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性强
服务性是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部门最基本的特征。具体来说,其服务性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各部门提供日常办公必要物品,大到电脑、打印机,小到纸、笔都属于此类范围,日常办公物品缺口会根据公司内部平台由各部门工作人员统一上报,而后由后勤部门定时统一采购;第二,提供必要人力支持。尤其是企事業单位内部举办重大经营活动或发生紧急情况时,当出现人员紧张情形,后勤部门人员往往充当“灭火员”角色,以保证机构整体运行机制的完善;第三,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这也属于后勤服务管理范畴。因此,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提高对于后勤管理部门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增强保障力度,降低管理风险至关重要。
(二)复杂性高
后勤服务管理是对企事业单位所有部门人员提供服务,其日常工作几乎涉及单位内部所有工作内容,所以后勤服务管理具有复杂性高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是由后勤管理自身工作内容所决定。企事业单位后勤工作内容涉及范围广,涵盖信息多,既处理人际关系又处理人物关系,对信息化程度要求高。并且后勤服务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满足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需求,协调各部门人员工作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难度,也需要后勤服务管理人员具备更高职业素养,尤其是在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后勤服务管理部门内部处理的信息数据会更多,其复杂性特点也更强。
(三)支持性大
后勤管理部门是企事业单位保证内部工作正常开展的外层保障。在企业日常经营中时常会突发意外紧急情况,如果碰到单位其他部门各有任务,无暇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就需要后勤部门提供支持,对突发事件进行简单处理,细化分类事件严重程度,而后再由专业部门人员彻底解决。虽然后勤部门只进行外层支持,不能很好深入解决问题,尤其是面对技术性问题时,因部门职能限制,提供的解决方案有限,但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支持减轻了突发事件破坏程度,为其他专业技术部门争取了时间,为避免企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作出了贡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后勤保障的外部支持作用不可忽视。
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服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受传统观念影响,企事业单位领导对后勤服务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足,后勤管理资源不足,后勤人员缺少,尤其是缺少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部分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人员一人多职,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常会因为职责不分,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制约了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还有些企业单位后勤部门队伍冗肿,职工年龄偏大,虽然具备丰富工作经验,但因长期从事后勤工作岗位,工作热心不足,也因工龄较长,学习能力欠缺,老旧观念较深,影响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是当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改革时,对信息化的理念和制度适应周期较长,应变能力较差。后勤服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不高阻碍了所在企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后勤管理信息化理念推广不足
在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部门中依然存在信息化理念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管理层对后勤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误区,重业务,轻后勤,一直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业务、财务等核心部门的必备要素,却对后勤部门信息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造成后勤部门内部有些数据统计还是依靠人工统计方式,费事费力;另一方面,后勤部门部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理念较为排斥,自身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改革态度消极,得过且过,尤其是一部分经验丰富的职工,习惯用旧思想、旧方法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信息化的服务平台操作规程不熟悉,影响了部门的工作效率。
(三)后勤管理信息平台机制不完善
良好的信息平台管理机制有助于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但当前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平台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后勤部门平台构建不科学,信息化程度不高,对后勤服务数据统计不全面,信息沟通不及时等。在部门审批上则手续多,部门内部信息沟通不及时,信息资源利用不彻底,存在信息资源浪费现象。如资产管理、订单采购、人员调动等领域数据统计不足,部门审批手续多等。尤其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统计数据混乱,根据中国人才网统计数据分析,在现今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统计数据混乱比例接近20%,标准化数据分析所占比例不足40%,并且后勤工作人员职责不明确,对有效数据获取不足,信息获取效率同比主业务部门低于7%,信息管理技术与实践工作匹配程度仅为78.6%。后勤部门信息管理平台与其他部门信息平台管理不统一,平台间信息割裂现象严重,导致后勤管理不能很好地覆盖所属业务领域,难以有效提升服务水平。比如,与财务管理部门平台数据的不统一,造成财务数据延迟,既对财务部门统计资金流向工作增加难度,也影响后勤管理部门做账、报账进度,导致部门经费不足,办公用品采购不及时,使员工利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三、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企事业单位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实现企业单位内部后勤管理信息化为目标,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制定合理的人才选拔和晋升机制,注意新老员工年龄搭配,有效提高部门内部工作积极性;此外,还要制定系统培训,加大对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利用信息化的培训,拓展培训渠道,为新老员工灌输“互联网+”理念,提高后勤服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管理队伍向信息复合型方向发展;最后,领导者也应转变观念,增强对后勤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保障其经费来源充足,加强内部监督,切实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后勤管理信息化理念的推广
企事业单位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是对后勤服务管理的一种变革,因此企事业单位应该树立后勤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办法。首先,可以利用单位报刊、办公网络、内部通报等方式,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工作,促进工作人员转变现有落后工作理念;其次,定期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通过同行业合作、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信息工作能力水平,使其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管理平台;最后,与其他部门加强信息合作,针对多部门需要合作的项目和业务,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做到信息共享,例如,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企事业单位调入调出人员的固定资产相关手续需要完备,及时更新固定资产信息,搭建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与调出调入人员的固定资产交接与人事关系等平台的无缝对接,在企业单位内部搭建信息平台统一网络,促进后勤管理信息化理念的推广。
(三)合理规划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
企事业单位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结合后勤工作特点,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管理技能。因此,要科学规划后勤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要使后勤管理服务涵盖后勤服务工作所涉及的各个管理部门,对于各部门之间平台的信息数据交流要实现无缝对接,做到管理上的统一,数据上的共享,信息上的对称,服务上的高效。同时还应对后勤信息管理平台功能进行细化,需结合“互联网+”背景下新工作特点,对企事业单位现有的业务流程、部门职责进行细致、全面分析,对企业单位经营可能出现的意外突发事件进行考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工作内容的整合力度,构建信息化管理的后勤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左泽平.事业单位后勤管理方向浅析[J].经济师,2015(02):239-241.
[2]吴琳琦.事业单位办公室后勤保障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J].2016(08):162-164.
[3]武洪宇. 加快機关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J].中国国家财经,2017(22):102-105.
(作者单位:长江航道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