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三本策略” 发展核心素养

2018-04-08李欣马忠敏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刘老师长方体观念

李欣 马忠敏

2017年11月30日,在牡丹江市东华小学举行了《黑龙江教育》“同课异构”栏目进校园——牡丹江市数学专场活动。活动中来自鸡西市虎林实验小学的孙大鹏老师和牡丹江市东华小学的刘静老师分别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两位教师基于相同的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内容,立意深远、构思新颖,以全新的视角运用“三本”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两位老师基于对教材不同的思考,采用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出迥然不同的课堂结构,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为空间观念的建立开拓了新的教学途径。

一、保证“学生本体”,找准学习起点

所谓“学生本体”,就是课堂上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关怀要达至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真尊重”,真正从学生立场来看待学习活动,准确把握学生的原认知,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两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掌握了“点、线、面”的原认知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从“点、线、面、体”导入新课,向学生渗透了“点、线、面、体”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建构了知识体系。但两位老师所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

孙老师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为学生呈现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运动轨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随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接着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逐一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孙老师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知识基础,层次清晰。

刘老师导入环节同样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但是“体”的呈现方式则是依次呈现了6个长方形组成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猜想“如果将这些长方形按一定的顺序折叠起来,会变成哪种图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长方体。这样的设计虽没有孙老师的设计直观,但同样唤醒了学生对长方体的原认知,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随后,刘老师巧用课前阅读单,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预习的收获,然后在全班汇报、质疑、思辨。在全班汇报预习收获时,学生不仅自由表达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还互相质疑、思辨。刘老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与学生沟通,做到了进退有度,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关注不到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关注到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想学什么、还应该学会什么,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找准学习的起点,不仅尊重了学生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还尊重了学生的原有学习方法,更尊重了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想法。刘老师顺学而教,顺势而导,真正把“学生本位”落到实处。这样的设计更开放,更有张力。

二、强化“学习本位”,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本位”强调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发现“真理”。《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两位老师准确把握课标要求,都将“发展学生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努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但是,由于教学理念不同,形成的教学策略不同,学生空间观念自主发展的程度也不同。

孙老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做得恰到好处。孙老师先后设计了三次合作学习,通过找、画、量等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积累空间观念。并多次运用微视频、手机拍摄上传、答题器等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例如:孙老师以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将土豆用刀切成长方体是一定还是可能”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热议,当学生举棋不定时,请学生观看微视频。微视频中演示了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讲解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既直观又鲜活,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中整体感知长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根据生活中物体特征抽象出长方体的过程。

刘老师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时,不仅采用了观察法,还采用了动手操作和推理想象的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的自主合作中,生生、师生之间的思辨中完成的。刘老师不仅给了学生发现“真理”的时间和空间,还教给了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和途径。如:刘老师根据学生课前阅读情况的汇报梳理出长方体的特征后,建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学具动手搭建一个长方体,并提出“先思考再动手”的要求,再次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特征,在想象及动手操作中加速了学生对长方体从“表面”到“深刻”的理解。再如:在巩固发展,应用长方体特征的环节,刘老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找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刘老师边问边在课件中演示,“如果将这个长方体的棱一条条擦去,只剩下这样一组长、宽、高,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最后让学生汇报,想象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环节刘老师创设了想象的情境,并让学生描述头脑中长方体各个面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真正在头脑中建立了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能精心选择、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和学具,巧用视频演示,拓展学习视角,引领学生深度体验数学知识,提升思维活性和学习效度,使课堂充满灵性,洋溢着智慧。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活动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直观教具、学具、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凸显“学科本色”,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所谓“学科本色”是指学科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数学的学科本质就是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两位老师都能紧紧抓住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让学生感受数学抽象、严密和简洁的本质特点,感受数学知识的生长性,感受数学思想的魅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孙老师非常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孙老师运用了思维导图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梳理,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进行再深化,优化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刘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很强,无论是在合作学习汇报中,还是在互动思辨中,学生都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更可贵的是学生敢质疑、会质疑,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如:当让学生汇报完长方体特征时,学生质疑道:“刚才老师说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您是怎么知道的?”再如:“老师,我认为一张纸也是长方体。”“如果一张纸都是长方体,那什么才是長方形呢?”等等。面对数学思维能力如此之强的学生,刘老师巧妙地引领,用精当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刚才大家提到了相对,究竟什么是相对?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为什么同样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却各不相同呢?这说明了什么?”“如果要将一个长方体变成一个长方形,你们说,高应该如何变化?”“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再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些既极具思维价值,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即使在课要结束的时候,刘老师也没有放过发展学生思维的机会。她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时不仅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了重构,还提出新的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到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继续课后探索,既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生长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体现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再发展。

同课异构的魅力在于“异”,根本的“异”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不同。孙老师的教学把传统的教学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教学活动行云流水,自然顺畅。相对而言,刘老师的课以学为本,基于服务学生与发展学生设计教学,大气开放,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教学形式,是真正的“学本式成长课堂”。好课没有唯一标准,针对不同的学情采用不同的方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运用“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的“三本”策略,必定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更自觉,更高效地发展。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刘老师长方体观念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维生素的新观念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幽默的刘老师
健康观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