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8-04-08陈洪阳孙玉芹
陈洪阳 孙玉芹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开展“数学分层教学实践”,能够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实践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现代的初中生进行教学,主要致力于全体学生的提高。不管是备课、授课,还是课后辅导等,都不考虑学生的智力差异。这样以来就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所有的学生都看成了一个层次。久而久之还会演变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出现数学教学成绩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为了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师必须要根据本班级情况,对学生分层进行教学和辅导。
二、分层教学的理念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按照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大限度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尊重和发展。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备课,确定对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注重新知识导入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的难易坡度。在设计问题和练习时,难易程度要与学生层次一致。对学困生只要求掌握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其他同学的教学目标则要求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对优等生以“放”为主,重在指导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引导学习。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到考查、评价,都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和认知,甚至还有揠苗助长的现象。因此,制定合理的分层教学实践策略,对于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分组模式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把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学生分为在A组;把各方面都还可以,学习主动性差,成绩不够稳定的学生分在B组;把各方面相对较差,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分在C组。要不定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变化调动分组,做到高效分组、合理分组,激励低层次的学生向中高层次发展。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
在分成教学的课堂练习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当提升练习题目的层次性,题型按照由易到难成阶梯型,调整练习层次的范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保证练习效益。给A组学生提供拔高性题型;给B组学生选择稍有变化的题型;给C组学生布置基础性题型。例如,在解答“完全平方公式”这一知识点的以下问题:“(1)以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把问题分成三个题组:“A、(2)(3)(4);B、(2)(3);C、(1)(2)”,在所有学生都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解题方案,最终让所有学生都学会题(4)的解题方法。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也可以将作业分层,设定必做题和选做题,给不同小组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不同层次的發展,在对学生学习展开评价的时候,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学生的进步程度,综合评价学习成绩。通过分层评价,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取得长远的进步。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采用教学目标分层和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设置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分成三组,并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最终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分别制定:“叙述并背诵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基本数学问题”;“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难题”这三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给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学作为一门科学,有规可循,但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只以一种形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为了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最大功能,教师应该在保持分层教学基础模式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互相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优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