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德育点,培育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2018-04-08管国琴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复习课德育核心素养

管国琴

[摘要]以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水世界”为例,深挖化学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点,搜索相关德育资源,寻找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时机,介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典型设计和思路。

[关键词]德育;核心素养;水世界;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5007102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适应社会生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今年上半年笔者有幸作为上海市化学德育基地的一名学员,观摩了上海交大附中的教学展示,其中尤颖欣老师的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水世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尤老师深挖教材的德育点,搜集了大量相关的德育资料,及时抓住课堂中的德育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视频、理论、教材相结合,建立物质结构观

课始,尤老师就抛出问题:“将冰、鸡蛋、干冰分别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各会有何现象发生?”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测现象,再以视频播放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紧接着用分子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同时,尤老师还强调生活实际与课本材料之间的结合,由问题“如果没有电磁波如何做这个实验?”回归课本实验“静电对不同液流方向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水的内部结构。

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高三学子,已基本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如何在临近高考的最后阶段,让学生在每节复习课中都能有所收获是非常考验老师智慧的。这一阶段学生也期望能有所突破,尤其是综合实验题中的多次碰壁,让他们意识到必须深入物质的内部结构,从微观层面揭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本质与规律,才能有效突破瓶颈,从而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微粒、物质、变化三者间的关系,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经验性活动,将外在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世界联系起来,建构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真正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尤老师的设计即基于此,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实验、图像、理论相结合,建立物质变化观

尤老师以探究水的性质为例,层层递进探究了结构与性质、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探究过程中与教材图像、图形、表格相结合,师生共同研讨深入理解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应用,通过学生实验,复习升华了纸层析实验。

化学的知识点繁而杂,如何把这些看似无关联的知识点连接在一起,需要教师的智慧。尤老师以“水”为媒介,把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串起来,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基本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化学研究的是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无法直接看见它们是如何变化的,而只能通过对宏观现象进行观察、思考,然后运用推理去认识它们。而化学实验及图表和图形,能为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供直观、真实的感性认知材料。学生通过实验及图表和图形,对现象、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达到对学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实验、图形和图像来建立一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这是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也是化学区别于其他自然学科的标志。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建立起对宏观物质的微观认识,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界物质的变化,形成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认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质变化观,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化学学科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三、理论与生活相联系,建构物质方法体系

在學生已有元素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尤老师以“从水中来”为题探究海水资源的工业提取的一般方法和化学技术解决方案。尤老师用“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补充”的方法层层推进,构建了提取物质的一般方法体系。

生命起源于海洋,从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人类向海水获取资源的同时,伴随的是错综复杂的化学现象。从海水淡化、晒盐、海带提碘、从海水中提取微量元素U等、海水晒盐之后的卤水可以提取镁和溴等,这些物质的提取方式往往与其在海水中的含量、存在形式等有关。通过“海水资源的开发”这条主线进行探索,把原本分散于高中5册教材的相关实验联系在一起,可以对学生起到开发资源、积极作为的熏陶教育作用,体现化学学科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四、理论与生产相联系,构建物质世界观

尤老师以“到水中去”为题,从摘录的高考原题入手分析化学方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水的净化、饮用水消毒、水污染处理。把化学知识与工业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让学生体验化工生产中物质处理的一般模式。

中学化学在研究事物变化时,为方便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往往采用静态、孤立的视角来分析多个共存反应。事实上,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反应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用动态、联系、发展的视角去审视反应才是科学的、真实的。例如,侯德榜先生利用有关物质的相图,设计用氨化饱和食盐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制取碳酸氢钠,最后通过煅烧获得纯碱,其关键过程的化学原理是有关平衡的移动,所以,如果不控制二氧化碳、氨和氯化钠的量比,不能给足反应的时间,析出的碳酸氢钠晶体中就会含有较多的碳酸氢铵和氯化铵。所以,静态孤立的化学反应观显然不是化学学科应该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这不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认识化学变化遵循的基本原理,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由原料充分利用、能量充分利用、工业“三废”的治理形成环保意识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化学素养,也是中学生物质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水中去”的内容设计包含了气体吸收和废水处理,背后涉及混凝剂、混凝沉淀、过滤、杀菌、物理法、化学法(COD等)、生物法(BOD等)及各种复杂内容。尤老师此处设计大胆地打破学生固有观念,从流程图上的相关信息获得工业生产的“初末状态——转化关系——装置设备”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了工业流程解决模式,从信息分析的始终状态,溯本求源回到微观世界的变化,从电子转移、原子重组分析转化关系,从核心环节、回收环节、检测环节三个角度拆分装置来认识化学工业流程,同时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体现化学学科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可见,化学核心素养不会通过大量记忆化学知识自发形成,它需要教师主动地扩大知识面,积极了解交叉学科,充分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寻找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这样,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才具有超越学科知识本身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这才是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之所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体现。

[参考文献]

[1]吴俊明,许颖如.挖掘,创新,更好地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J].化学教学,2016(5).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罗艳)

猜你喜欢

复习课德育核心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