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15例临床探讨
2018-04-08潘冬妮解道敏
潘冬妮 解道敏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情况,为新生儿李斯特菌临床诊治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3月方便收集15例LM感染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15例患儿发病月份分布情况,对早发型与晚发型患儿的围生期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开展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总结LM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1月和11月无患儿发病,4~10月是LM感染的高发期,占全年发病的80.0%;早发型(n=13)和晚发型(n=2)患儿在发病时间及感染途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发病时间<5 d,為子宫内感染,晚发型发病时间≥5 d,为生后感染;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左氧氟沙星为100.0%耐药,对万古霉素、利福平、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为100.0%敏感。结论 儿科医师应当加强围生期感染控制,完善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高新生儿LM感染防治水平。
[关键词] 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1(c)-0084-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of newborn Liszt R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Liszt bacteria.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4 to March 2016, the clinical data of 15 patients with LM infection were coll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in 15 children was convenient observed. The perinatal related indicators of early-onset and late-onset children were compared. Blood culture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summarize the resistance of LM to common antimicrobial agents. Results In January and November, there was no morbidity in children. From April to October, the incidence of LM infection was high, accounting for 80.0% of the total. The incidence of early-onset (n=13) and late-onset (n=2),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incidence of early onset was less than 5 d, which wa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nset of late onset was more than 5 d, and was postnatal infection. The results of blood culture and susceptibility test showed that levofloxacin was 100.0% resistant, sensitive to vancomycin, rifampicin, imipenem and meropenem 100.0%. Conclusion Pediatricians should strengthen perinatal infection control, improve blood culture and susceptibility testing, rational choice of antimicrobial drug treatment,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LM infection.
[Key words] Neonatal; Liszt infect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全称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具有较高的低温、高盐耐受力,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够导致人类感染的李斯特菌属病原菌[1]。孕妇和新生儿是LM的易感人群,虽然目前并无LM暴发流行的相关报道,但临床病例已逾数百例,而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新生儿LM感染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需要不断完善和积累临床资料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新生儿LM感染死亡率改善新生儿预后[2-3]。该研究将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纳入研究的15例LM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以加深对新生儿LM感染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该院新生儿诊治中心收治的15例LM感染患儿,均经血培养及脑脊液涂片确诊,新生儿入组前已获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入选患儿中有男性患儿8例,女性患儿7例,胎龄36~42周,平均胎龄(38.55±1.64)周。15例LM感染患儿中有早发型13例,晚发型2例。
1.2 方法
①分析15例患儿的发病时间,统计不同月份发病患儿数量及百分比。②收集早发型与晚发型患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包括孕母分娩方式、胎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发病时间、感染途径。③开展血培养及药敏试验,严格消毒后外周静脉采集1.0 mL的血液标本,采用儿童专用血培养瓶收集,采集完成后60 min后完成标本送检,采用专用微生物培养仪进行血培养检测,24~48 h内如有菌株生长则仪器报警,如无菌株生长则持续培养至5~7 d,分离菌株需采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药敏试验结果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试验结果的判定,标准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标准,药敏试验结果分为敏感、中介和耐药3种。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该组15例LM感染患儿发病月份分布情况
15例患儿的发病月份分布显示1月和11月均无患儿发病,其他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患儿发病。其中2月、3月、5月、7月、9月、10月、12月共有7例患儿发病,4月有2例患儿发病,6月、8月共有6例患儿发病。 其中4~10月共12例患儿发病,占全年发病的80.0%,表明4~10月是LM感染的高发期。
2.2 早发型和晚发型LM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
早发型患儿和晚发型患儿在孕母分娩方式、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各项围生期指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时间及感染途径上两组患儿存在明显不同(P<0.05)。见表1。
2.3 该组15例LM感染患儿血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
15例患儿经血培养均为LM,药敏试验显示除左氧氟沙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敏感性,对左氧氟沙星为100.0%耐药,对万古霉素、利福平、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为100.0%敏感。见表2。
3 讨论
LM对围产儿及新生儿都会产生极大威胁,是导致胎儿死亡、流产、早产及新生儿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可通过血脑屏障引发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国外报道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各种病原菌中,LM居第3位,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4-6]。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之前自开展疾病监测以来,LM感染报告病例仅有数十例,但近年来LM感染发生率有明显升高趋势,临床报道的散发病例已达数百例,新生儿LM感染所致败血症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7-8]。该调查研究发现15例患儿有13例为早发型,2例为晚发型,4-10月是LM感染的高发期,占全年发病的80.0%。对比早发型和晚发型患儿临床资料发现两者在发病时间及感染途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多为宫内感染出生后即发病,晚发型为出生后72 h后发病。国内陈梅[7]对10例李斯特菌感染患儿开展临床研究,对早发型(发病时间<5 d)与晚发型(发病时间≥10 d)患儿的孕母临床症状、分娩时间、感染途径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与该研究一致,此外,该项研究还分析了患儿临床表现,发现早发型患儿多表现为败血症、播散性脓肿等,而晚发型则主要为脑膜炎,此为创新之处,可作为今后研究的参考指标之一。张国雄[8]统计了1 950例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共分离出168株病原菌,以感染革兰阴性菌(55.4%)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43.4%)、真菌(1.2%),药敏结果显示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药,与该研究结果一致。此外,他还深入对比了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此为该研究局限之处。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明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青霉素高度耐药,可选用万古霉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能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而需要结合药敏试验选择和调整抗菌药物,并加强动态随访,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新生儿LM感染病情凶险进展快,开展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疾病诊治具有一定价值,一旦发现LM菌株建议医师根据药敏试验以选择和调整抗菌药物。围产期保健过程中应当加强LM感染宣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疾病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新华,王成虎,郭艳莉,等.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九例临床分析[J].中華围产医学杂志,2015,18(1):48-51.
[2] 杨梅,王志刚,封志纯,等.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2):1692-1695.
[3] 焦颖,张巍,刘巍巍,等.围产期妇女李斯特菌感染情况及其新生儿预后[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6,16(2):117-122.
[4] 王琨.新生儿产单核李斯特菌败血症与脑损伤:附三例报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4):422-423.
[5] 赵霞,刘玉茹,张萌萌,等.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引起流产1例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6,27(3):276-278.
[6] 周卫萍.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致早产儿败血症1例报道[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21):3092-3094.
[7] 陈梅.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10例临床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4):2406-2407.
[8] 张国雄,胡雨婷,古汉福,等.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2616-2617.(收稿日期: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