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体育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以安徽省为例

2018-04-08

关键词:实践型体育类精品课程

吴 晖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运动训练系,安徽 合肥 230051)

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但从建设体育学科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相对于体育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全面普及、重点建设的蓬勃发展态势,体育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则进展缓慢,从整体上制约了规范化、高水平、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建设。要建设精品课程,首先必须分析体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即以提升课程质量为目标,抓重点、抓关键,全面促进高职体育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职体育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一) 精品课程数量少

高职体育学科精品课程的数量很少。从全国来看,高职体育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自2006年开始建设以来仅有4门(见表1),占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比例约为0.004%[1],高职体育学科精品课程占全国高校体育学科精品课程总数的比例为8%。从安徽省来看,至今无高职体育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高职体育学科省级精品课程自2009年开始建设至2017年只有11门,仅占全省精品课程的0.002%。

表1 全国高职体育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一览表

(二) 课程建设类型不均衡

统计表明,2006—2017年,全国体育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理论型、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课程[2]约占80%,纯实践型课程约占20%;从课程性质看,公共课占80%,专业基础课占20%。2009—2017年,安徽省高职高专体育类学科省级精品课程中,理论型、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课程占36%,实践型课程占64%;从课程性质看,公共课占19%,专业基础课占36%,专业实践课占45%(表2)。

表2 安徽省高职体育学科省级精品课程一览表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省级精品课程的评价指标和内涵更多关注的是职业性、与工作过程的关联及与行业企业的关系。而体育类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很难完全符合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其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一) 学校不够重视

作为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的组成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的申报有限制,若学校申报的精品课程少于4门时,则只能申报为一般项目,不能申报为重点项目。因此,教师申报的积极性不高,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体育学科课程仅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不是专业重点需要发展的课程。因此,在申报指标受限时,受影响最大的便是体育学科课程。因而,体育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滞后于课程发展的需要。

(二) 不同类型的体育学科课程建设不均衡

体育学科课程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课程,分为理论型、理论与实践结合型、实践型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要求不同,课程建设的重点亦不相同。理论型课程大多作为专业基础课,重点是理论教学,很少关注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课程一般作为公共体育课,课程的专业性、开放性、前瞻性不明显;实践型课程是体育学科服务于专业需要的核心课程,有的侧重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训练,有的侧重设计和组织能力训练,但其学术性以及与各专业课程的互动性不够。

(三)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理论型、理论与实践结合型体育课程的教师,其知识、年龄及学缘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实践型课程的教师,因为课程本身的局限性,即课程为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较高,业务能力强,但服务面较窄,队伍的结构比较单一,理论水平相对不高;公共选修或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人数比较多,但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从教师培养的角度看,高职体育学科教师能够进修的项目过少,而且由于教学任务重,即使有进修机会也很难在时间上予以保证;高职院校,特别是非体育类高职院校,对体育学科教师的培养总体来说力度不够,这是教师不能很好提高业务水平的主要原因。

(四) 课程建设自身存在问题

1.不同类型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存在薄弱环节

在内容组织上,理论型、理论与实践结合型体育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能直接体现技术和战术的动作和配合特征。实践型体育课程中的纯实践型课程,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从掌握单一技术、单一战术需要而进行内容设计的,因此无法体现整体项目所有的运动过程。虽然课程会在最后的“模拟真实环境环节”体现体育学科的真实工作任务,但所占比重较小。实践与职业结合型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一般都能够依据实际职业的工作岗位、任务或行业企业的需要去选取,实践性和模拟工作过程完成度较高,但也会遇到教学内容更新慢、适用教材较少等问题。

2.实践型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完全符合精品课程的指标要求

从体育学科课程的特点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在实践型体育课程中运用较多。精品课程倡导的是工学交替、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因此,纯实践型体育课程与精品课程的指标要求有距离。

3.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教学有难度

体育学科课程特别是纯实践型课程的教学,进行校企合作有难度。体育技术的掌握是一个较为精密的过程,而战术的掌握更是思维与身体完美结合的典范。技术和战术的教学只能在专门设计的校内实训这一培养环境和过程中实现。校外实训教学和校企合作的作用更多是在专业认知和后期的跟岗实习环节的教学成果检验上。因此,从申报精品课程的角度看,此项指标也较难达到。

4.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体育实践型课程的教学特点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集体组织、个别指导”,网络教学不能很好地契合体育实践型课程的这一特点,不能全程反映教学的真实状态。目前,体育类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多用于校内辅助教学。这也不符合精品课程的申报要求。

三、高职体育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 提高对体育学科课程的认识,着力提高体育类课程的地位

体育学科课程具有健身、娱乐、交流和教育功能。通过体育学科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同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以及适应专业需要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以满足今后的职业需要。体育类高职院校可将体育类课程纳入毕业设计环节,作为毕业考核的内容,以此推动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普通高职院校可将体育类课程纳入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并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以此提升体育类课程建设的质量。

(二) 加强对体育类课程基础建设的投入,解决不同类型课程建设不均衡的问题

一是针对体育类课程的短板,加强对课程进行分类指导,确保各类课程均衡发展,以适应高职体育教育职业性、实践型、开放性、前瞻性的要求;二是加强校级质量工程建设,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编校本教材或学校组织编写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减少因教材问题带来的课程设计及实践难题;三是为体育类课程搭建更多的平台,切实加强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建设;四是加大投入,建设3D体验馆、数字化仿真(虚拟)实训室等,充分利用模拟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凸显高职体育类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力量。学校应通过外派培训、网络学习、公开课、教研室集体备课、专家讲座、外派教师跟岗实习、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等有效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对教师在课题、项目建设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引导教师通过科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四) 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将教材中的体育专项知识技能和行业发展状况、体育文化、国家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将校内外实训等实践手段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尝试用认识实习、课程内短期跟岗实习等方式将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教学更多地融入教学之中,积极推行电子化(慕课、微课等)教学,提高课程建设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课程评价方式的管理和引导,打破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应将培养具有一定体育能力和良好体育习惯的学生作为体育类课程的建设目标之一,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设更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需要和学生成才需要的特色课程或校本课程。

四、结语

体育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领导和师资团队应提高对体育学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整合专业师资团队力量,加强课程建设的软硬件投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研讨和攻坚,通过建设体育学科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精品线下开放课程、智慧课堂试点项目,全面发挥体育学科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实践型体育类精品课程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生活实践型”任务教学在Photoshop课程中的应用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工作室企业机制项目实践型IT特长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