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8-04-08程娜
程 娜
(东华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人才需求市场对于研究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目标。因此,既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良好适应性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面临全新挑战,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不断创新、完善。Richterich[1]在外语教学中首次提到了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模式,指出该如何满足语言学习者的交流需求。需求分析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明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根据需求分析理论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本研究调查了我校(东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需求。与本科生需求分析研究不同,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有参与科研活动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看法更加实际。因此,本研究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尝试构建以需求分析为导向,将课堂学习与网上学习相结合,将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PPT与手机微信融为一体的智慧教学模式,以期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一、理论研究
(一) 需求分析理论
20世纪70年代,欧洲委员会委任Richterich研究学习者的需求,他首次提出了需求分析模式,并应用到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教学当中。John Munby[2]于1978年出版了CommunicativeSyllabusDesign,提出了交际需求处理器(Communication Needs Processor, CNP)的概念,为探索目标需求分析提供了途径。但是Munby对需求分析的论述属于语言中心途径(language-centered approach),重点考虑的是学习内容,对于学习者自身情况,如学习策略、情感策略、学习态度等并未加以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发受到重视,学习中心法(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对需求分析理论产生了指导。Hutchinson和Waters[3]在John Munby 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需求分析理论,将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风格也纳入需求分析的范畴,需求分析理论开始被应用到通用英语教学领域,对教学大纲和外语课程的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需求分析模型
由于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的区别,不同的学者对于“需求分析”有不同的界定,但不论是Berwick[4]提出的主要涉及外因的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还是Brindley[5]提出的关注学习者内在因素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都具有相似的分类原则。
国外学者对于需求分析模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 Munby[2]的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TSA); (2) Allwright[6]的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A); (3) Hutchinson和Water[8]的分析模型;(4)Dudley-Evans和St John[7]的分析模型等。其中,Hutchinson和Waters在John Munby目标情景分析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需求分析理论,兼顾了目标需求和学习过程需求的融合,提出了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两个范畴,他们认为通过对外语学习某一群体或个人这两方面的分析,可以设定外语学习的目标。
国内学者陈冰冰认为,Dudley-Evans和St John的分析模型能够从学生作为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特定学生群体进行最大量的语言、技能学习的分析,最终得出目标情景和学习环境的相关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随意性,是迄今为止需求分析最新、最完善的理念[8]。因此,她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两个子模型,全面涵盖了对目前情景和目标情景的分析。
笔者在借鉴国内外学者需求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公共英语课程“加强听说、注重应用、分层次培养、本硕博一体”的教学原则,兼顾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加强日常应用的学习需求,以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国际交流方面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了创造性运用,综合考虑不同变量因素,尽可能使调查研究科学有效。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与方法
基于“需求分析”理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针对我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学习能力、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和需求进行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旨在探索研究生对于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二)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为辅进行数据收集,随机选取我校非英语专业2017学年秋季学期674名一年级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表1)。调查问卷参照文献[8]的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与文献[3]的分析模型,结合我校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及理工科学生为主的特点设计而成,主要包括学习动机、个体愿望、学习方式等几个部分。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统一填写完成,共回收有效问卷674份,最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座谈随机邀请了不同专业的一年级研究生参加,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气氛轻松,学生能够充分发表个人看法,笔者对座谈内容进行了详细记录。
表1 研究生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综合分析对于我校非英语专业674名一年级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表2),可以看出研究生普遍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81.76%),但是学习动机主要是受职业发展和学分要求的驱动(84.28%)。这种明显的 “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这一点在研究生课外英语学习的时间投入上也有所体现。问卷调查还反映出接近半数的研究生主要依靠网络自主学习,因此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与平台,培养课堂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互为补充,是公共英语教学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表2 研究生课外英语学习需求情况调查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 基于“需求分析”的教学目标
对于外语教学来说,进行“需求分析”调查的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9]。Hutchinson等[3]用旅行来比喻外语教学,他们认为目标情景需求分析可以决定目的地,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国内学者束定芳也明确指出:外语教学需求分析是开展外语教学的首要条件,是外语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组织教学、使用教材、决定教学方法和评估教学的依据[10]。
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我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时间不足;由于课堂人数较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口语方面的锻炼;虽然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容易产生“马太效应”,使活跃的学生更为活跃,沉默的学生更加沉默。同时,由于研究生个体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速度和深度上都有所不同,使教师容易顾此失彼。此外,学术硕士生和专业硕士生还面临着不同的学术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习需求。以上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研究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以提高英语表达、应用能力为目标,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协助者、管理者的作用,才能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
(二) 混合式教学的现实基础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浪潮席卷各大高校,应运而生的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对传统英语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课堂中教师作为唯一信息来源的局面已被改变,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资源,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围绕信息的选择和组织开展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公共英语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原意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比如计算机辅助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际教育技术界赋予了混合式学习新的内涵。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 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1]。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外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网络在线学习服务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成熟,学习的外延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校园网络、无线网点覆盖广泛,网络教学平台日趋完善,泛在化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英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学习资料。“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技术和资源驱动的学习。怎样引导伴随网络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学习的个性化、互联化,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三)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这一概念的重新提出反映了教育技术理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将无一不打上Blending Learning的烙印[12]。“互联网+”作为信息发展的核心特征,正在重塑开放、创新的外语教学环境,外语教学发生了结构性变革。首先,课程形态体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活动相结合,开放课程常态化。其次,教学模式发生了从面向内容设计到面向学习过程设计的转变,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的组织上。最后,学习方式的变化表现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互为补充,同时得到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混合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1.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融合
混合式教学是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的混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角度看,是线上学习与课堂学习的融合,课前网上自学结合课堂听讲、讨论交流、小组汇报以及课外拓展;从教师的角度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设计恰当的情景和新颖的方案,选择并推送合适的网络资源,针对线上学习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授和答疑,组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系统知识的传授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堂内外融合。
2.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融合
混合式学习的评价应围绕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展开。要打破传统教学评价单一性的缺点,全面了解学生线上与线下的学习表现,重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于线上学习,教师或者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相应的评价活动。例如,通过线上作业、线上测验、在线讨论等对学生的参与度、学习表现作出客观评判。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则多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及最终考核成绩进行评价。通过设计多元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的结果有利于教师对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效果作出评判,并为后期的改进提供依据。
四、结论
新的时代背景既为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调查分析学生学习动机、个体愿望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融合线上、线下学习的优势,客观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具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