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核心素养 帮助学生成长
2018-04-08孙玉琴
◎孙玉琴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成长。
一、听说读写能力
班级晨读时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声朗读《国学晨读》、经典课文、优秀作文等美文。感受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优美丰富、多姿多彩、含蓄隽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长期坚持,潜移默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说、写的能力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倾听,会说一句完整的话,表达清晰、简明、准确。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写字规范、工整。教师在板书、批改作业时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听说读写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才能达成。在课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充分利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让学生放开手,大胆说。听的同学认真听仔细想,提出问题和建议。既调动积极性又激发兴趣。教师通过点拔、启发、诱导推进课堂纵深发展,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掌握知识。把课堂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配角、引导者。
二、知识迁移能力
心理学家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表明,对原理理解概括得越好,在新情境中的学习迁移就越好。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揭示了“举一反三”“问一知十”“触类旁通”的教育规律。因此,平时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诗词、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等,在解题时能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桑代克和伍德沃斯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建立模型,让学生触类旁通的分析理解,教师加以开导、指点,一步步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提问质疑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为师标准乃韩愈提出,教师有“解惑”的职责。但是要学生有“解惑”的需求,不然教师也无惑可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内容预设核心问题,在教学中适时抛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展开讨论、探讨,推进知识纵向、横向发展。某次参观一所学校,对其教学楼上“今天你提问了吗?难住老师了吗?”的标语印象深刻。犹太人有句谚语“不提问的人没有资格睡觉”。犹太民族仅占世界3%的人口,却拿了80%的诺贝尔奖。可见,提问质疑的能力在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是多方面的,也是长期的。能力的习得和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能把上述三方面的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并持之以恒,学生定能从中汲取营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