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民居建筑的演变与发展
2018-04-08刘丽
刘 丽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国的民居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建筑面貌。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生活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并用各种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由于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最早出现的居住建筑由相同到变异开始发生变化,然后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各自独特的面貌,这也是我国民居建筑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鄂西北民居建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产生与发展的。
一、鄂西北民居建筑的形成
鄂西北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现多指湖北省的十堰及襄阳市,与川、渝、陕、豫相邻,处于汉江中游,其处于四省交汇的地方,从原始时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到如今,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巴楚、巴渝、黄河中原文化都交汇在这里,形成了鄂西北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鄂西北民居建筑就是这一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在吸取众派文化之所长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征。
二、鄂西北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
由于文化的不断碰撞,使得鄂西北民间建筑文化形成了自身的多样性。本文将从屋顶、布局、选址、用材等方面进行分析。
屋顶:鄂西北民居建筑的屋顶,采用最多的是硬山顶式,瓦为灰瓦或小青瓦;采用各式封火山墙,最为多见是马头墙、云形墙。建筑屋顶正面常以墀头装饰为主,形式多样。
布局:鄂西北民居建筑的布局通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这与北方不同,均为建筑围合。屋顶相连,院落均为天井院。天井正中没有台阶,在襄阳保康地区的民居常在天井中路设垫脚石,有些还装饰虎脚及石刻花纹,两侧也常设辅助台阶。
选址:鄂西北民居建筑的选址多为依山傍水的地段,朝向尽可能坐北朝南。也有其它朝向布局,但多半是因为地形、水系、借景、风水等因素的影响。
用材:鄂西北民居建筑的用材石、木、砖为主要内容,也有一些其它的材料。所有的材料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除室内家具和门窗需采用细木工艺外,室外的窗洞也会采用石雕镂花工艺,其花饰多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石工艺还包括抱鼓石、石门墩、高台阶、高门槛等石雕装饰。门匾常见一些功力题字,体现出鄂西北人民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发展的角度来讲,鄂西北民居所拥有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但其最终形态基本是在明代才形成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建筑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过让诸多专家学者感到费解的是,该地区在明朝时期曾经开展过大规模的皇家建筑活动,但是这一行为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当地的民居建筑,目前学术界将其解释为是由于当时严苛的等级制度所造成的。在封建统治下,皇家建筑明显区别于民间建筑,如果平民在建筑中对皇家建筑进行模仿将会受到极为严厉的惩罚。此项推论同样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北京四合院并未受到故宫建筑的影响。
除此之外,经济状况对于鄂西北民居形态的变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鄂西北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始终比较落后,因此较具规模的建筑群在该地区是非常难得意见的,不要说是安徽宏村之类的村落,即便是高家花屋这样的建筑规模在鄂西北都是极为少有的。在这里,民居的个性面貌并不突出,绝大多数甚至相当简陋。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民居建筑的发展速度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鄂西北民居建筑的发展
任何一个文化形态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发展的选择。发展后的文化形态会焕发新的光芒,赋予新的生命。鄂西北民居建筑的风格与特色也是这样。如今建筑面貌正处于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阶段,而且还涌现出多个新的建筑面貌,如新中式建筑。在我国传统文化开始复兴时,有关学者对相关资料等进行整理和研究,最终形成了新的建筑面貌,即新中式建筑风格。
此种建筑形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传统风格与时代相结合后所具备的文化意义;其次,对于此方面的思考应当以详细了解我国当代文化作为基础。对传统元素进行简单的借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式建筑,概括来讲,此建筑形式是从全新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并将现代与传统两方面元素进行优化组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对当下的审美进行充分考虑,进而使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色能够得到全新的诠释。
四、结语
鄂西北民居建筑兼容并收,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特色。传统的鄂西北民居建筑在这片独特的区域发生和发展,然而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笔者希望在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给予其新的机遇和挑战,能够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