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分析 让历史教学回到原点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及探索

2018-04-08陆丽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长征创设历史

◎陆丽芳

近日在《人民教育》上看到一句话:“总结反思以往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和教训,就教育内部而言,要使教学改革工作真正取得突破,观念更新是前提,课堂教学是核心,掌握学情是基础,学生发展是目的。”的确,要谈教学改革或“减负高效”,首先就要回归课堂这一主阵地,回归学生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若要寻找高效课堂的真谛,需要回到育人看课堂,回到原点看有效,就应该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历史课堂,使得历史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教师几乎是使出浑身解数,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兴致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似乎说明历史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实处了。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历史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历史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历史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历史问题多一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历史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富有吸引力,让历史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历史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结果却容易引发了教学价值的误导。

而我们要创设的情境,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能调动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历史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历史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历史活动过程。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以此为例可以设计几个思考题,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分工合作。

思考题A:红军长征过程中有哪些特别令你难忘的历史镜头(故事)?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这个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你能否以长征开始后的相关史实来说明它?

思考题B: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经历了多少年?以1935年召开的哪一次会议为界,前后又各是多少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担任中央局书记的是谁?在他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曾经遭遇了怎样的挫折?遵义会议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革命又经历了哪些重要的胜利?

实践题C: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重返长征路”游戏。(一位同学操作电脑,一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思考题D:“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包括什么?红军为什么会战胜这些“难”?(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长征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又是什么?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好的历史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历史问题,激发了多少历史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历史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我们说:“历史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历史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历史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历史活动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好的历史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历史、总结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再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老师可再提出两道题:

1.查阅关于博古、李德的资料。两人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查阅长征中两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一组是反映红军将领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年龄数字,一组是反映长征艰苦卓绝历程的数字。

通过这两个题目,学生对长征整个事件的了解更加完整、清晰。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的有效达成。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历史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教师的引导没有历史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而没有历史思考。这样的设计活跃气氛尚可,但时间上的代价太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思考的同学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为此,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切口适量,具有历史含量,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师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并要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及时地引导,学会与学生思维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规律的生成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四、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历史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充分,历史思考,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

我们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定太多的、过于丰富的目标,要从课堂整体入手,考虑每节课的特点,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能得到落实。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中,我们应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有没有带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进行着“不着边际”的教学活动?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让教学回到原点,立足原点方能眺望远方。

猜你喜欢

长征创设历史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新历史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