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庐山高图》作品解析

2018-04-08昌从兰唐晨曦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流泉淡墨沈周

昌从兰 唐晨曦

(1.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2.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325000)

一、《庐山高图》简介

《庐山高图》是沈周为祝贺老师陈宽的七十大寿而作的一幅大型山水画,用庐山的高伟来比作老师的品格,画面的右上角有数百字的长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此图描绘了庐峰瀑布景色,山峦层叠,草木茂盛,近景的石台上伫立一位高士遥望瀑布,虽然在整幅作品中这个人物很小,但却很突出,这正是“高山仰止”的点睛之笔。作品画面山峦重叠,苍翠秀丽,细密松灵,浅绛淡色,峰起云浮,虚实相生。这幅作品无论是构图、布景、留白还是具体山石云树的描绘,几乎都达到了一流的境界,在明代能有这样的大作品,真是不得不令人惊叹。

沈周41 岁时所作的《庐山高图》是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他早年学画师法王蒙、黄公望,并几乎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是真实可信的。

二、《庐山高图》的艺术特点分析

(一)整体形象蓬勃明朗,气势恢宏

从整体形象上来看,沈周十分熟练地运用王蒙画法的精髓,是他壮年时期的杰作,也是“细”沈笔法中不可多得的代表性作品。画面蓬勃明朗,结构复杂,气势恢宏。画中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几乎部满了画面,如果是一般的画家,画面堆叠的如此繁复,往往会使人感到笨重甚至窒息。但是沈周巧妙的运用了虚实和黑白之间的均衡关系,把画面安排的井然有序,多而不乱,繁而不杂。白云的漂浮,泉水的空明,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使密实的画面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活力。沈周一生并没有真正到过庐山,但他从古代的作品中领略过庐山,凭着他画中的印象,凭着他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他充分展开了艺术想象的翅膀,使画面洋溢着浓厚的抒情色彩。画面下端,那位笼袖伫立在石台上观景的高士,便是沈周心目中陈宽先生的化身,山水中人物虽然并不高大,却包含着特别的意义。仿佛整幅山水都是为先生而存在,这才是沈周内心世界的完美表达。

(二)主体岩石,细若毫芒,淡墨轻描

从笔墨和风格来看,主峰采用细披麻皴梳理出山岩的质体,沉着而有力。矾头石之间用浓墨去点苔,这使明暗度有了明显反应,从而拉开了空间距离。在重墨的渲染之下,画中的一条细流弯弯曲曲,穿岩破壁直达谷底,十分雄美壮观。画家及其成功地处理了流泉与四周环境的关系。这一关系处理的不好,不仅会使画面毫无意境可言,而且会在笔墨安排上出现不少败笔。而《庐山高图》由于笔墨处理得当,流泉自上而下,忽而被岩石遮掩,忽而被残桥阻隔,笔断意连,逸趣横生,真可谓是天才妙笔。

在这幅画上笔墨处理得最成功的地方要算中央的一块大岩石了,同时也是画面的主心骨,因为这块岩石才使得画面统一了起来。对于这样一块关键性的岩石,沈周采用淡墨轻描,这使得山岩风骨挺然,使山岩拉开了与周围山脊的黑白对比度,又使得白色的流泉清亮显目,与周围协调而不孤立,使整幅画面成为完整的统一体。从这里,足以见到沈周笔墨运用上的功底非凡。这幅长达2 米的巨作中,用笔细若毫芒,可算是沈周“继王”手笔的代表作了,画中局部皴擦点染总有五六遍之多,显得苍茫而厚实,是典型的王蒙画风。当然这只是这幅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而不是全部。

(三)X 型构图,正中求奇,险中求胜

这幅作品结构复杂,章法主要采用X 型走向。所谓X 型走向,主要是指画面安排上有两条线路的走向。一条是主线,从画面的右下方山坡上几枝伸屈有致的松树上延伸,通过中间淡墨勾皴的斜状山峰,再转向于左上角高高耸立的峻岭。途中有可以俯视的瀑布源泉。瀑布从山崖间直流而下,汇成了画中左下角的一潭清水;第二条线路是辅线,从画面的左下方两座山崖之间的栈道起始,穿越山嶂,变为山间小道直通画面的右上方的庙宇。两条线的交汇处,正好落在整幅画面的二分之一偏右的中央处,成为视线的焦点。虽然这种构图常常为画家们忌讳,因为极难处理好这种情况,处理稍有不当就会使整幅画面显得呆板、平淡而陷于失败的境地。然而沈周的高明就在于善于正中求奇,险中求胜。他能化腐朽为神奇,用直挂的瀑布与横画的烟云,穿插映带于两条斜线之间,处理巧妙。加上如前所述的墨色处理,将中间山崖以赭石色轻染淡皴,山崖用墨较深,到深潭处,墨色已经黝黑苍茫。而远山则是轻风淡岚云烟迷茫,虚实变化,运筹帷幄。画面上巧妙的结构和疏疏密密、深深淡淡的墨色融为一体,充满了节奏韵律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正如沈周自己所说的“笔踪要是存苍润,墨法还需入有无”。浓墨在淡墨中,淡墨在浓墨中,彼此呼应,互为表里,是沈周绘画独特的艺术手法,给后人以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流泉淡墨沈周
对牛弹琴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沈周油画作品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登翠微峰
过长春庙
响水流泉落花来
沈周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