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国以礼”思想探微

2018-04-08卢巧玲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名分为政者礼义

卢巧玲

(孔子研究院,山东 曲阜273100)

一、前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的形式会变,但内涵不会变,仍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关系的价值体系;同时,政治的稳定发展,也离不开“礼”,“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只有人人依礼而行,方能各谋其位,各司其职,从而“济变弥争”,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二、礼者,君之柄

礼乐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的基本特点是,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礼记·乐记》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儒家所说的“礼”就是人应遵循的法则,而这种法则的内在是礼之“义”。礼之“义”表达深层的东西,对礼的内涵的理解,恰恰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反言之,某种程度上,礼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庙,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傧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孔子家语·礼运》)孔子也主张通过礼来维护社会差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从某种意义上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记·乐记》),就是通过礼的不同内容,以区别行为者的特殊名分。礼具有实践性的社会功能,依靠这种功能,儒家期待的家庭、生产、社会等秩序就能保持下去。

孔子对于礼的功能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民之所由生,礼为大。无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夫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列仁义,立政教,安君臣上下也。”(《孔子家语·礼运》)礼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所以他认为“圣人以礼示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孔子家语·礼运》)

三、正身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人生来就有欲,当欲望不能满足,无度量分界导致争乱贫穷现象的发生,先王“恶其乱”,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可见,礼义约制着人的欲望,但同时也“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所以,礼义在消极制约的同时,还能定分制界、止乱致治,所以“ 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是百王之所以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荀子·王霸》)

《孔子家语·大婚解》中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人道孰为大”,孔子回答“人道政为大”。他解释说“政者,正也”,就是首先要自己正。《论语》里有很多类似表述,如“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

那么,这个“正”是怎么理解?《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一以止”,知道这个“止”的时候,要把握了这个“一”。知道努力的方向,要坚守、坚持,知一以止,执一以止,这样才是“正”。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知止,需要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儒学的精髓就在于强调管理者“身正”。《孔子家语》里有很多论述,比如:“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这个“正”正是对于“君子”,对于为政者进行管理的要求。

“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必本之天,效以降命。”(《孔子家语·礼运》)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为政,他的道德表率作用十分关键,君子的影响力像风一样,老百姓就像草,风往哪面刮,草就往哪面倒,故“小人”又被称为“草民”。而之所以对“君子”要求很高,是因为“政者,正也”,为政者必须行得正,因为“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被、小臣窃,刑肃而俗弊则法无常,法无常则礼无别,礼无别则士不仕、民不归,是谓疵国。”(《孔子家语·礼运》)孔子又言:“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四、正名

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孔子认为只有正人伦之常,君、臣、父、子都做好本职工作,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方可实现国之大治。为了挽救社会秩序,孔子注重“正名”,即按照周礼的标准匡正混乱的君臣父子名分,使人的言论、行动都符合名分的要求。为此,孔子强调从政治国者的表率作用,希望居上位者要“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在主张“臣事君以

忠”、“事君尽礼”的同时,更主张“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他认为为政者要按照礼的要求实行德政,在他们的影响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安其位。所以,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他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孔子的这一表述十分重要,他希望君、臣、父、子都应自觉加强修养,使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礼是一种政治主张,也是一种伦理要求。《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达到“至善”之境,则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积极修身。对治国者而言,他们修身以礼,为国以礼,本身就是一种“君君”的表现。对于一般民众,自觉以礼规范自身,便是一种伦理原则。从本质上讲,“礼”乃以“德”为内容,以“敬”为精神机制。为政治国,应当抓住根本,使人人加强修养,知礼明礼,谨慎戒惧,敬而守之。

管理国家,孔子强调“正”,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作为为政者本人必须有德性,这是对为政者“一”的要求。孔子心目中理想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治”,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在孔子那里就是“德治”,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天地位,才能万物育,所以只有出现“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孔子家语·礼运》)时,才能达到“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孔子家语·礼运》)的理想社会。

猜你喜欢

名分为政者礼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麟溪水长流
“名分”对一所大学有多重要?
两任妻子的“名分”争夺战
马克龙为妻子争“名分”遭左右翼政党夹击
浅析《孔子家语》中孔子的为政思想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