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与交际的关系
2018-04-08蒋文干
蒋文干
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提出“翻译即交际(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1]的说法被广泛接受,但其中所反映的翻译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
首先,翻译是交际,但交际不一定是翻译,交际的范围远远大于翻译的范围。例如,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交际就不是翻译。换句话讲,翻译就是交际,可以理解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这一看法在国内翻译界一度流行,影响很大。例如,陈宏薇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2]吕俊等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3]杨大亮等认为:“翻译是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4]萧立明认为:“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5]许钧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6]
其次,翻译是交际,可以理解为翻译为交际服务。翻译不再是一种交际活动,而是服务于交际的一种活动,是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交际活动的一部分。例如,穆雷等认为:“翻译是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各种介质的转换传达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信息的活动。”[7]蓝红军认为:“(翻译)为跨语信息传播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遭遇异语符号理解与表达障碍的人们提供语言符号转换与阐释服务。 ”[8]
既然存在“翻译是一种交际”和“翻译为交际服务”这2种解释,那么,奈达所说的“翻译即交际”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翻译与交际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对此,笔者将通过考察“翻译即交际”出现的语境,进一步澄清奈达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同时,借助翻译原型揭示翻译与交际之间的真实关系。
一、“翻译即交际”的提出及探讨
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指出,过去人们一般根据词汇与语法的对等程度来评判译文的充分性。但他认为这样做是有问题的。他提出“翻译即交际”,翻译过程要由译文的读者或听者所接受的内容来决定。译文的读者或听者在多大程度上正确理解译文文本,对翻译过程至关重要。他还引出功能对等理论所要对比的内容进行分析,即译文读者理解译文的方式和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可见,奈达在首次提到“翻译即交际”时,没有对翻译与交际的关系进行深入论证,也没有将“翻译即交际”的观点看成是什么新颖独特的一家之言。相反,“翻译即交际”更像是一种常识,一种无需进一步阐述的普遍性认识。
奈达用“翻译即交际”这个常识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奈达说的是“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其中,“Translating” 是指翻译行为;“communicating”是指“交流”或“交际”;“mean”有 2 种解释,可以说“就是”或“意味着”。将奈达这句话的英文翻译成中文为:“翻译即交际”。这里的“即”既可以理解为“就是”,也可以理解为“意味着”。所以,“翻译即交际”是对“Translating meanscommunicating”的准确翻译。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奈达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翻译就是交际”,那么,他为什么不说“Translating is communicating”,而要说“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呢? 用“is”显然要比用“means”更加准确,更加有力。所以,“means”在这个语境中的意思应该是“意味着”,这才更加符合奈达的本意。从上下文来看,这样的解释也合情合理。因为“翻译意味着交流”,所以,“翻译过程要由译文读者或听者所接受的内容决定”。
“翻译意味着交流”,就是说翻译的时候要把交流放在第一位,不能只关心译文和原文之间在词汇和语法上的对等性。这样理解“翻译意味着交流”从上下文来看,同样是合理的。奈达提出这一观点时,是将它作为常识提出来的。从常识来看,人们对翻译的理解也确实是将它看成交际的桥梁,看成是帮助语言不通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手段。“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9]所以,从常识来看,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奈达提出“翻译意味着交流”这个常识,目的是为了给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依据,而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正是译文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性。奈达在其功能对等理论中提出,在翻译过程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10]。而对意义的重视,正是对交际效果的重视。奈达通过“翻译即交际”想要表达的是交际属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翻译界关于“翻译即交际”的2种解读实际上都不是奈达的本意。翻译与交际的关系,还要通过考察具体的翻译实例,特别是翻译原型来揭示。
二、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翻译与交际的关系
原型理论也叫原型范畴理论,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Rosch等学者提出的范畴化理论[11]。根据原型理论,人们会将同一范畴的事物置于一个以原型为中心的范畴之中。在这个范畴中,所有的事物依据与原型共有属性的多少,或处于范畴的中心靠近原型的区域,或处于范畴的边缘远离原型的区域。根据原型理论,在翻译范畴中,翻译原型就是所有翻译活动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实例。这个翻译原型从表象上看就是译者将一种文本转换成另一种文本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提到翻译时最先想到的状态。翻译原型示意图见图1。
图1 翻译原型示意图
对翻译原型本质的分析发现,翻译过程实际上是意义建构与刺激的过程。译者在符号的刺激下,建构讲话者(作者)想要传递的意义,并使用新的符号刺激听者(读者)建构译者所转达的讲话者(作者)想要传递的意义。“口译(翻译)过程首先是译员的意义建构,即译员根据具体的口译(翻译)语境、个体的知识结构等,在原语语言符号的刺激下进行意义建构。然后,在意义建构的基础上,口译(翻译)译员再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激发口译(翻译)服务对象的意义建构。”[12]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在甲语言语篇的刺激下,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素材建构讲话人(作者)想要传递的全部思想,然后,译者根据自己对听者(读者)的了解,选择恰当的字词、句子组成乙语言语篇,刺激听者(读者)建构讲话者(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所承担的实际上是一种接力的角色。表面上看,译者所接受的是甲语言语篇,发出的是乙语言语篇,即通常所认为的翻译的整个过程。但实际上,译者的翻译活动始终处于一个大的交际环境之中,处于将甲语言语篇的讲话者(作者)和乙语言语篇的听者(读者)联系在一起的交际活动之中。
翻译与交际的关系客观地存在于这样一个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之中。如果没有翻译参与活动,我们没法谈论翻译与交际的关系,图2为没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示意图。所以,翻译与交际的关系,实际上是翻译与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中,交际的整个流程是这样的:讲话者(作者)通过书面或口头语篇向听者(读者)传递信息,但由于语言障碍,听者(读者)并不能直接理解讲话者(作者)发出的信息,需要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这一环节转换成可以理解的语篇信息。图3为有翻译参与的单向交际活动示意图。这是一个典型的有翻译参与的单向交际活动,当然,在口译场合,这种交际活动也可以是双向的。听者在听取了译者的翻译之后,会对讲话人传递的信息或意义做出反映,并通过译者将信息或意义传递到讲话人那里。有翻译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示意图见图4。
图2 没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示意图
图4 有翻译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示意图
在图4这样一个典型的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中,翻译只是交际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交际双方或其中一方服务的,是意义传递交流的中间环节。无论是在单向交际过程中,还是双向交际过程中,实际参与交际的双方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既可以是讲话者(作者),又可以是听者(读者)。译者在交际过程中,只负责将讲话者(作者)的意思以听者(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递;译者不会将自己的意思或想法加入到交际过程中去,不会让自己成为交际过程中的第三方。通过对图4的分析可知,翻译并不是一种交际活动,而只是交际活动的一部分。翻译具有交际性,要服务于交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翻译就是交际。
三、翻译与交际的关系再探
翻译始终是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的中间环节,翻译离不开交际。但是,当我们将视线聚焦于翻译过程中,我们能否认为译者将甲语言语篇变成乙语言语篇的过程是一种交际过程或交际活动呢?当我们考察翻译原型的本质时,我们能不能将译者的意义建构过程与刺激过程看成是一种交际过程或交际活动呢?这就要看交际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即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13]根据交际的这一定义可知,从甲语言语篇转换成乙语言语篇不是一个交际活动,而是语言转换活动。从翻译的本质来看,翻译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过程只是为了传达他人思想,而接收他人思想的过程、意义刺激过程只是传达别人思想的过程,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交流活动,因此,不能将之看成是一种交际活动。
如果进一步考察译者和讲话者(作者),或者译者和听者(读者)的关系,会发现译者和翻译中实际进行交流的双方都有交流,但这不能说明翻译就是一种交际活动。首先,如果我们认为译者和讲话者(作者)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交际活动,那么,译者和听者(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应该是一种交际活动,于是,翻译过程就有了2个交际活动。其次,即便翻译是译者、讲话者(作者)和听者(读者)三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这样的交际活动仍然存在问题。因为在这个三方交际活动中,译者实际上只是讲话者(作者)的代言人,译者所传递的永远只是讲话者(作者)的意图,而不是自己的思想。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和讲话者(作者)之间的交流只限于对讲话者(作者)表达意图的解读、询问、确认等;而译者和听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对讲话者(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的传递,以及对听者(读者)疑问的回复等。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归根结底还是围绕讲话者(作者)意图进行的,译者作为交际一方的作用只是交流双方之间的桥梁。
实际上,我们只能说译者的翻译活动具有交际性,是与讲话者(作者)、听者(读者)之间的交际性,以及作为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的一部分的交际性。译者的作用主要是对话语的再构建,以及为了建构其要传达的思想而进行的极少的交流。译者与讲话者(作者)、听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使用符号刺激听者(读者)建构讲话者(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以及为了刺激听者(读者)建构讲话者(作者)的思想而进行的极少的交流。而译者翻译过程的最终目的则是服务于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的双方之间的交流。所以,“翻译服务于交际,是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的一个中间环节”才是翻译与交际之间的真实关系。
四、结语
翻译是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交际活动。从翻译与交际的关系来看,无论是将翻译定义为交际活动的一部分,还是一种交际活动,都凸显了翻译的交际属性。但是,2种定义在内涵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将翻译定义为交际活动的一部分,交际性只是翻译的共有属性。作为共有属性,交际性不会妨碍我们对整个翻译活动的考察,也不会妨碍我们在一个大的有翻译参与的交际活动这样一个背景中考察翻译。而将翻译定义为一种交际活动,交际性则成了翻译的本质属性,让我们无法进一步深入了解翻译活动本身,无法理清翻译和交际的真正关系,我们对翻译的认识也会因此停留在交际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6.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0.
[3]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
[4] 杨大亮,张志强.翻译本质再认识[J].上海科技翻译,2001(1).
[5]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4.
[6]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75.
[7]穆雷,邹兵.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2015(3).
[8]蓝红军.定义翻译的第三维思考[J].中国翻译,2015(3).
[9]葛中俊.翻译学科的未来及翻译研究的历史性转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0]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
[11]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75(3).
[12]蒋文干,郑亚亚.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口译过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4).
[13]匡玉梅.现代交际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