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体验与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相关关系研究
——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2018-04-08黎宏君甘萌雨潘浩
黎宏君,甘萌雨,潘浩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提高,可自由支配时间、个人自由选择的个人偏好性活动增多、人们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交通工具以及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闲暇时间进行户外休闲、旅游。户外游憩在有效发挥这一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游憩作为广泛意义上的旅游,指在闲暇时间恢复体力、精力的游憩活动,并能够借助自然资源的力量形成良好的休闲效益。目前,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多集中于周末,时间的限制使得大多数城市居民只能进行短距离的游憩活动,而目前城市内部的一些娱乐场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城市森林公园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清新的空气已成为广大市民闲暇游憩的重要场所。和其他户外游憩活动一样,城市森林公园越来越受到都市居民的青睐,其凭借自然森林资源开展的游憩体验活动不仅能令游憩者获得愉悦感受,并且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然而,伴随着城市森林公园人流量的增多以及公园开发建设的影响,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受人为或非人为活动的干扰,主要分为游客不文明现象增多与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游客不文明行为具体表现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注意环境卫生、生态意识薄弱[1]。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游客环保意识不强、道德感弱化以及在游览过程中游客难以形成保护环境的欲望[2]。除了游客不文明行为导致景区环境破坏之外,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突出[3]。为消除这一负面影响,增强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责任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主动减少负面环境影响或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为[4]。通过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来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已成为当前旅游学界的研究热点[5]。体验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游憩体验作为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丰富。然而,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较为欠缺。现有研究主要从生态教育[6]、环境态度[7]、地方依恋[8]、游客满意度[9]和游憩涉入[10]等角度进行,鲜有将游憩体验作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因此,我们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游憩体验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游憩体验与环境责任行为
环境责任行为是环境社会学研究中产生的环境行为术语。用于描述保护环境的行为术语有很多,如亲环境行为、环境支持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等。尽管与环境责任行为名称不同,但其所指的意义相同,都强调从个体角度主动保护环境的行为,是一种积极正向的行为。在旅游学领域,一般用环境责任行为来指代这种环境行为。国外对于环境责任行为的维度划分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P.S.Archibald等人把环境责任分为生态管理、消费行为、说服行为、法律行动和政治行动[11];N.J.Smith-Sebadto 等人将环境责任行为分为市民行动、教育行动、经济行动、法律行动、亲身力行行动和说服行为[12];P.C.Stern从人们的信念、动机等心理因素上将环境责任行为分为公共领域的激进行为、公共领域的非激进行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和其他环境行为[13];台湾学者T.H.Lee等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第1次以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在社区旅游情景之下将自然旅游地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划分为一般环境责任行为(如公民行动、财务行动、实践行动和说服行动)和针对特定目的地(景区)的特定环境责任行为(如可持续行为、亲环境行为和环境友好行为)[14]。我们根据T.M.Cheng等人的环境维度划分,将环境责任行为划分为一般环境责任行为和具体环境责任行为[15]。
在以往环境行为的研究中,有大量国内外学者试图构建或者应用理论模型来解释环境责任行为。李秋成通过运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来验证环境态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是由其理性选择驱动的[8];有的学者将环境责任行为视为一种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不少学者从个人规范角度,认为个人规范(Person Norm)是促使环境责任行为发生的核心因素,如规范激活理论[8,16]、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alue-Belief-Norm Theory,VBN)[17]等。
体验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参与一个活动而形成的个人思想、情感、感觉、知识和技巧[18]。谢彦君将旅游体验定义为旅游者通过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19]。S.Quan等人认为旅游体验可以划分为高峰体验与支撑性体验[20];邹统钎等人认为旅游体验包括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5种类型[21]。旅游体验作为旅游者活动的主要内容,旅游者满意的程度决定了其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质量的感知水平[19]。旅游体验在解释游客满意度、忠诚度和重游意愿方面已经得到证实[22-23]。先前研究从多方面研究了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如景区吸引力、游憩涉入、服务质量、体验满意度等,然而,国内大多数旅游体验的研究将其视为一个结果变量。在国外文献的研究中,有学者证实以自然为基础旅游活动的游憩体验在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中起教育作用[24],体验能预测顾客的态度和行为[25],R.Ballantyne等人认为在自然旅游过程中的游憩体验使游客能够通过观察自然从而激发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从而更加积极地从事环境实践活动[26],游憩体验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到证实。关于游憩体验的维度划分,我们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其划分为观赏性体验与涉入性体验。基于上述论述,基于中国情景之下,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者涉入性体验正向影响其一般环境责任行为;
H2: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者涉入性体验正向影响其具体环境责任行为;
H3: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者观赏性体验正向影响其一般环境责任行为;
H4: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者观赏性体验正向影响其具体环境责任行为。
(二)假设模型
本次研究的理论模型假设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图
二、研究区域状况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是集科研与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为859.33 hm2,分为森林区、苗圃、温室、专类园和休息区5个部分,主要景区有竹类观赏园、树木观赏区、人文景观区、森林博物馆、鸟语林和珍稀植物园。园内主要开展植物引种驯化与物种保存、良种繁育与推广、花卉苗木培育、海峡特色植物研究、科研与科普宣教、森林公园建设管理与旅游服务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等,是一处集植物引种驯化、生态保护、科研科普、森林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户外娱乐场所。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于2008年免费对公众开放,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游客接待量逐年递增。仅2016年,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就接待游客498.01万人次。
三、研究设计
(一)设计问卷调查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较少,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量表的适用性,我们的研究变量均借用以往研究中已经被实证检验过的成熟量表。问卷调查主要由游憩体验测量、环境责任行为测量和个人统计特征3个部分组成。游憩体验量表主要借鉴台湾学者T.H.Lee等人的量表[27],共9个题项。环境责任行为量表主要借鉴T.M.Cheng等人的量表[15],并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现实情况作了适当的修改,将环境责任行为划分为一般环境责任行为和具体环境行为。游憩体验量表与环境责任行为量表均采用Likert 5点尺度量表来衡量。最后一部分为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主要有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来目的地次数、居住地、月收入等。
(二)问卷调查
由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人流量一般在节假日游客量更大,我们的问卷调查工作在2017年9—10月的节假日进行,分别在休息区、森林区、专类园向游客发放问卷,总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340份问卷。剔除漏选、多选以及同一个量表内全选一个分数问卷共26份,最终回收31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9.7%。将有效问卷输入软件SPSS 18.0,对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
从问卷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样本社会人口学特征有以下几点。女性占比为58.9%,男性占比为41.1%,受访的女性游憩者略高于男性。从年龄上看,86.6%的受访者的年龄为15~45岁,以中、青年人为主,其中15~24岁的受访者占比为36.0%,25~35岁的受访者占比为33.1%。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大专、大学本科学历为主的游憩者比重占了65.9%。从游憩者居住地来看,55.0%的游憩者现居住于福州市区,25.2%的游憩者居住于福州周边县;游客中有69.4%的游憩者至少来福州森林公园游憩达2次以上。从游憩者的职业看,以学生、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为主,3种职业的游憩者占比为62.8%。从月收入看,3 000元以下的游憩者占了 40.8%,3 000~8 000元的游憩者占了47.6%,以中等收入为主。福州森林公园游憩者的出游目的主要是为了花时间陪伴家人或朋友,其次是娱乐放松。
四、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验证建构模型之前,首先对2个潜变量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测。通过SPSS 18.0软件对原始量表的信度检验,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信度为0.87,大于0.70,表明量表的内部信度良好。其次,对量表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得出KMO=0.837>0.800,说明问卷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在确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之后,为了检验变量结构,我们使用SPSS 18.0对2个变量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子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采用最大方差法(特征根均大于1)。经过因子分析,删除了1个不符合要求的题项(Q7),保留了16个题项。潜变量游憩体验得到了2项公因子,根据题项内容依次将其分为涉入性体验和观赏性体验。潜变量环境责任行为得到了2项公因子,并分成一般环境责任行为和具体环境责任行为。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涉入性体验、观赏性体验、一般环境责任行为、具体环境责任行为4个变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的值为 0.748~0.797,显示了量表内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4个潜变量累积解释方差的占比为61.880%,表明问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因子载荷均大于0.500,达到标准要求,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N=314
我们对各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整体测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χ2=199.996,df=98,p<0.001,χ2/df=2.041,小于 3.000;GFI=0.924,IFI=0.935,CFI=0.934,TLI=0.919,4 个指标均大于0.900;AGFI=0.895,RMSEA=0.050<0.080。除了AGFI指标略低,接近0.900之外,其余指标均符合研究的要求,表明测量模型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模型。
信度主要通过组合信度和平均提取方差(AVE)进行检验。若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600以上,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28]。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涉入性体验、观赏性体验等4个潜变量的组合信度为0.723~0.793,4个潜变量组合信度均大于0.700,表示模型内在质量佳。平均提取方差(AVE)是潜在变量可以解释其指标变量变异量的比值。这是一种收敛效度的指标。从表2平均提取方差看,4个潜变量均接近0.500,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28]。
效度的检验主要通过聚合效度和判别效度来检验,聚合效度是由标准化因子负荷量用t值在0.1%水平下是否显著来检验[29]。从表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个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500,而小于0.950,表示基本适配指标理想。判别效度根据潜变量平均提取方差的平方根是大于其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来检验。表3是涉入性体验、观赏性体验、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与具体环境责任行为4个潜变量平均方差提取与相关系数。由表3可知,各个潜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的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4个潜变量判别效度较好。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N=314
表3 潜变量平均方差提取与相关系数
五、结构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我们运用AMOS 21.0中的极大似然估计法法对测量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检验,测量模型的拟合参数。结果显示:χ2=255.824,df=99,p<0.001,χ2/df=2.584(小于 3.000);GFI=0.908(大于 0.900);IFI=0.900,达到推荐;指标 CFI=0.899,TLI=0.877,RMSEA=0.071<0.080;CFI和TLI这2个指标值略低,但都接近于0.900。其余指标均满足研究的最低要求,说明研究模型与问卷数据拟合较好,是个可接受模型。
研究模型可以接受后,我们根据标准化路径系数在一定水平下是否显著来检验研究假设的合理性。研究模型假设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知,涉入性体验对一般和具体环境责任行为有积极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显著,因此假设1和假设2得到支持。观赏性体验对一般和具体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显著,获得支持,假设3和假设4得到支持。其中,观赏性体验和涉入性体验对一般环境责任行为的解释方差为36%(R2=0.36);对具体环境责任行为的解释方差为46%(R2=0.46)。
表4 研究模型假设检验
六、研究结论
(一)理论意义
我们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游憩体验与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相关关系研究。目前,国内现有大多数游憩体验测量将游憩体验作为因变量进行观测,如游憩满意度、游憩体验价值等等。鲜有学者将游憩体验作为前置变量来研究游憩者环境行为。实证研究发现,游憩者的游憩体验在发挥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探讨了游憩体验与环境责任行为两者间的关系,构建游憩体验和环境责任行为的模型结构,有助于厘清游憩者游憩体验与其环境责任行为的结构关系。从游憩者的体验角度对其在城市森林公园的环境行为进行探讨,解释了游憩体验在预测环境责任行为模型中的预测能力,结果证实了游憩体验是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这一发现有助于旅游管理者为游憩者提供有效的游憩体验,促进旅游者在日常生活和旅游目的地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基于对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者的调查,我们借鉴台湾学者T.H.Lee等人[14]的游憩体验量表,并在此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它分成观赏性体验与涉入性体验。结果显示:游憩体验二维量表在中国本土文化情景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游憩体验直接影响游憩者的环境责任行为,是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这与T.H.Lee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二)管理启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游憩体验是由涉入性体验与观赏性体验构成,并显著影响游憩者的环境责任行为。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森林公园的管理者应该加强游憩者环境教育的宣传工作。提供更详细的关于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的信息和知识,提高游憩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游憩者的行为活动,促使他们自觉保护景区自然环境,减少游憩者对景区环境的不利行为。
第二,景区动物管理人员要加强动物保护,加大标语宣传力度。与此同时,可适当增加游憩体验以鼓励游客产生对具体环境负责的行为。如,我们在调研时期发现,尽管福州森林公园有专门供游客观赏的景点“鸟语林”,却因为收费原因阻挡了游憩者的观赏脚步,不少游憩者反而不知园内有鸟类动物。在鸟语林栅栏边缘,不少游憩者用自己的食物喂食鸟类。因此,管理者应主动设计动物保护教育方案,设立宣传教育标识语等,帮助游客了解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脆弱性,并鼓励他们保护环境。
第三,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增强游客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无论是自然旅游还是人文旅游,旅游管理者都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去创造观赏性与涉入性游憩体验,鼓励游客在旅游期间保护环境。增加游憩者的观赏性体验可以通过保护森林公园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森林公园的美感,由此令游憩者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涉入性体验需要森林公园管理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之下增加一些可以令游憩者与大自然互动的旅游活动,如亲子教育活动等等,由此提高游憩者的环境意识,促进游憩者保护自然环境。此外,景区管理者可以利用微信APP、解说系统等服务工具为游客提供生动、有趣的解说,丰富游憩者的环境知识,进一步增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胡华.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归类及归因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4(7).
[2]李萌,何春萍.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3]CHENG T M,WU H C.How Do Environmental Knowledge,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and Place Attach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Island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5(4).
[4]范钧,邱宏亮,吴雪飞.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4(1).
[5]HAN H,HWANG J.Norm-based Loyalty Model(NLM):Investigating Delegates'Loyalty Formation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Conven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5( 4).
[6]夏凌云,于洪贤,王洪成.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对游客环境行为倾向的影响:以哈尔滨市5个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2016 (1).
[7]祁秋寅,张捷,杨旸.自然遗产地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旅游学刊,2009(11).
[8]李秋成.人地、人际互动视角下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驱动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9]陈双兰.生态旅游者感知价值、满意度与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10]张安民,李永文.游憩涉入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地方依附为中介变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
[11]ARCHIBALD P S,HAROLD R H,AUDREY N T.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n Analysi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6(2).
[12]SMITH-SEBASTO N J,COSTA A D.Designing a Likert-type Scale to Predi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A Multistep Proces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5(2).
[13]STERN P C.New Environmental Theories: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3).
[14]LEE T H,JAN F H,YANG C C.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based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 2013(3).
[15]CHENG T M,WU H C.How Do Environmental Knowledge,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and Place Attach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Island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5(4).
[16]张环宙,李秋成,吴茂英.自然旅游地游客生态行为内生驱动机制实证研究:以张家界景区和西溪湿地为例[J].经济地理,2016 (12).
[17]CHEN M F.An Examination of The Value-belief-norm Theory Model in Predict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in Taiwan[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5(2).
[18]CAROLINE T, MCKECHNIE S.Experience Marketing: A Review and Reassessment[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9(5).
[19]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0]QUAN S,WANG N.Towards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Tourist Experience:An Illustration From Food Experiences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2004 (3).
[21]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
[22]BIGNÉ J E,MATTILA A S,ANDREU L.The Impact of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Cognitions and Emotions on Behavior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2008(4).
[23]杨旸,张捷,赵宁曦.旅游地游客游憩体验与重游意愿作用机制研究:以宜兴为例[J].旅游学刊,2008 (5).
[24]TSUNGHUNG L,FENHAUH J,YANG C C.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based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 2013(3).
[25]DUERDEN M D,WITT P A.The Impact of Direct and Indirect Experi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Attitudes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4).
[26]BALLANTYNE R, PACKER J,FALK J.Visitors'Learning for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TestingShort-termandLongterm Impacts of Vildlife Tourism Experience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J].Tourism Management, 2011(6).
[27]LEE T H,JAN F H.The Effects of Recreation Experience,Environmental Attitude,and Biospheric Value on Th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of Nature-based Tourist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5 (1).
[28]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9]ANDERSON J C,GERBING D W.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