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是微信惹的“祸”

2018-04-08主持人斜阳不暮

中国储运 2018年4期
关键词:孝敬父母群里交流

主持人/斜阳不暮

转眼又到“人间四月天”啦!“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日子,莫说“看”,想想都美!可是这美好的春天并没有给我们本期“故事”的主人公带来春的惬意,而是“秋的萧瑟”和“冬的寒冷”……

主持人好!本来春意盎然,我却心如寒冬。为什么呢,因为微信的互动,朋友们,甚至亲戚们几乎都“离”我远去……

我记得您去年的《心雨》里谈到过微信朋友圈和群里观点相左的事,那会儿我没注意,心想这朋友不就是在群里聊天说话,互动信息,说小了是生活情趣,说大了就是个人对生活的见解。感情在那儿呢,能有什么呀。没想到这几个月来,尤其是春节期间和春节后期啊,把我自己给弄成了“孤家寡人”啦!您给出出主意,我该怎么“调整”啊?

先说说我是“谁”吧。

我是天津人,今年三十二岁,眼下在上海一家外资物流企业工作。因我知道贵杂志的社址在天津,所以对杂志除了业务上的需要外,还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感,几乎每期必读。

我四年前与同济大学的同学,工作同我一样留在上海的苏州小伙子何明结婚。眼下儿子三岁半,去年上的幼儿园。有了孩子之后,我俩同现在的多数青年夫妻一样,请着两边的老人帮助带孩子。我们原本俩月一换“岗”,后来因我父亲闹过心梗住过院,主要是由苏州的公婆过来带。当然,恢复常态后的我爸妈偶尔也过来住上一俩月,一则觉得把带孩子的事全交给亲家不大“好意思”,二来也愿意同女儿女婿、小外孙享有天伦之乐。咱天津不是有“生了孩子姥姥带”的传统嘛。可以这么说,我的工作生活相对还是很惬意的。

作为天津长大,同济读研又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一代,照理说我不该有更多的“心理疾患”,可这次真的是有了!因为我的“意识”和作为,不光让朋友亲人误解,而且还有着越来越疏远的“迹象”。这让我这个已经成熟的女人实在“莫名其妙”!我知道有些“内容”是我的责任,但的确没有到令人“嫌弃”的地步啊?再说啦,各自的认识啊,见解啊,不一样就不一样啦,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各自的经历不同嘛。下面我给你细说。

实在说,除了工作上的之外我的微信群并不多,(这里我不想谈工作,请您理解),只有小学、中学、大学同学,当年一起长大的朋友和老邻居建了“群”。总的算来也就六七个。可就这六七个群啊,可是把我整得“一塌糊涂”。

先是对生活认识。

三个阶段的同学有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可是基本上都是同龄人,那差异也不能太大吧?嘿,您猜怎么着,就真的很有“意思”。

先说我小学同学。我小学在一所天津的“重点小学”。其中有的中考不错,也有的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话了。上初中没进重点,考大学是个“三本”。其实这也没什么关系,谁都知道中国的大学是“一锤定音”,你再有本事,平时成绩再好,“临门一脚”没“踢”好,除了复读没别的招儿。这些本来都懂,可我那些同学好像不知道,在我们小学三十多位同学的群里啊,经常见到的是“攀比”不说,最主要的是有同学心态不好,什么“你们考学好啦,挣钱多啦,小日子过得不错吧”,什么“高材生能跟我们在一起玩微信,我们还是挺感动的”!尤其那女生,讽刺挖苦的话经常出现。其实我在小学同学里所谓“高等院校”算一般,清华学生物工程,眼下在国外的,上北大学新闻现在在新华社的也有,可不知道是人家“人际关系”处理的好,还是他们相对比我“成熟”?反正他们说话不多。虽然说话不多的也受到“攻击”——什么“人家跟咱不是一个‘档次’啦”,“虽然是发小儿,人家有钱有地位跟咱交流不起来啦”……多了去了。我猜想他们也挺郁闷。这么着,我这当年的班长就发话了——我说你们别“咸的淡的瞎胡嘞,这就是个‘大襟小襟’赶的。”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多数认为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弄得我这个别扭啊,你说咱各自的生活是有“区别”,可我和那些所谓“能耐”的几位,也没抢谁的“饭碗”啊!

小学同学这样,初中高中也是重点校的同学观点该相对“统一”吧。不介!大伙儿的“分歧”又有了变化——比!尤其是女生。谁去了马尔代夫,谁去了斯里兰卡,谁到了悉尼、北欧、北美……照理说,在一块儿交流点儿出游的体会,这不是常态嘛,这不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大伙儿的脚步能遍及全球的好事嘛,您猜怎么着,有的同学那个“炫耀”劲儿不说,关键是在群里“炫耀”自己花了多少钱,买的什么海外的名牌!你说你俗不俗啊。我也是女生,我和家人也出过国,旅游过,咱就不能说点儿“旅游观感”说点儿文化上的事?

大学同学提起来您准是觉得我精神有“问题”。我们这个大学是有贝时璋、朱家骅等名人的学校,而且历史悠久。这些都不说了,主要是我们的同学群里涉及的问题相对所谓“高深”一些。经常谈论到国家深化改革的进程和互联网+的走向和效果。这不是挺好的嘛。毕竟是在知识领域相对视野开阔的一些人,有的时候还谈论和交流些经济规律形势、金融方面的一些信息什么的。同学嘛,谈什么都行,尤其是绝大多数又属于社会的正能量,虽说交往中难免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按常理呢,文化层次相当,认知水平相近,即使有所谓“辩论”的迹象,也属于敞开心扉的坦诚交流。可怜的是有的同学太过于强势,忽略了网络交流并不是面对面的“感觉”。谁都知道人的表情是有“交流效果”的,同样的观点相悖,面对面阐述比只听到声音好,只听到声音比只看到文字好,您说对吧。偏偏我们这些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学们,除了调侃之外,很不愿意用语言交流,要么是转发“文章”,要么就是用“文字”谈论观点!你说社交网络只是个便捷交往方式,你在上面长篇累牍地阐述观点,用“有道云笔记”或者“美篇”来发类似“论文”样儿的文章,是不是很累?真的有必要吗?如果说这些大家都能接受且能乐在其中也就罢了,关键是有的同学并不“买账”,特别是我们其中有好几位是公务员,有的已经当上了处长!您想啊,体制内“官员”的自尊心都是很强的,他自己由于在工作上的“繁忙”,虽然在思想政治上站在“前列”,可在学术和见解上往往跟不上现实生活的,他能看着你们这些同样的学子,侃侃地,“引经据典”去谈论什么经济结构啊,制造业创新创造啊,所谓“低端人口”中留守儿童,和夫妻两地生活应该如何需要解决啊,甚至人口结构啊等等等等,不错,我们在同济读书主攻的是社会学类的,可这里不是谈论这个“群体”啊。我说过多次,我们只讲友谊不谈“学术”,有的同学就是充耳不闻……

老师,我郁闷啊。就这么着,小半年儿里我得罪了不少同学。直到春节期间我发现,我给人家的拜年祝福竟然单个的反馈很少……细节我就不说啦!

如果仅仅是这些还好,毕竟是群里交流,三个“群”,三个“组”,虽然读书的时候曾经在一起,可每个人的经历和走向,尤其是思想走向和人格走向,是“人”自己“成就”的!只要不害你,也没什么。可春节期间问题来啦!那就是我的亲人们和其他群里的“故事”喽!

说过我家在天津。天津人相对的比较注重“家族观念”,我又是有姑姑有姨的人。她们整天是给我发什么看“手机过马路怎么危险”、“孩子的培养需要家长的鼓励”呀,尤其最多的是“孝敬父母”!有点儿知识的人就知道“见天儿”谈孝敬父母的都是目的性很强的各类人士,因为如果懂得大爱,懂得人性爱之美的人,孝敬父母就是必然!最根本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我们社会,重点不应该只是营造“孝敬父母”的“氛围”,而缺少架构“孝敬父母”的社会福利机制。这些,我们大学同学也多次提到过。可我能跟亲人们说吗?她们(他们)听得明白吗?最实际的,我给这她们的微信回复晚了,都会落个“你瞧这孩子唉,不就是在上海读书在上海工作吗!?这要是在美国啊,法兰西啊,那眼里还有我们吗?”虽然我礼仪和亲情绝对的到位,但因为我的“曾经读书和眼下工作”的场所,还是让她们在微信这个社交媒体上对我“挑剔”……尤其是她们(他们)的一些内容,明显类似“谣言”嘛……

主持人老师啊,我吐槽也够多的啦,您看着累了吧?!我这也就说了自己困惑的五分之一啊!总之,能说是我傻呢痴呢?您会笑话我三十二岁了心理还不成熟吧?!怎么能解决我和大家在微信群里的关系呢?

接到信函,主持人暗自发笑,这女子明明是把社会“问题”谈出来要我回答!主持人能说什么呢?客观讲,即使没有微信、微博这些社交软件,来函者所说的“内容”同样是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和彰显场所不一样罢了!

主持人不久前无意中从网络上见到一段话(不知作者,若侵权请海涵),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一个“侧面”:现如今若想了解一个人,你就去读他朋友圈的文字,看他分享的图片,听他欣赏的音乐,大概也会明了四五分;人的三观、品味、秉性、风格、涵养与学识,无不渗透其里。如此间接的辨识,比都听途说来的更直接,更真实。

读者朋友们,从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聊天软件已经七年,他已经成为我们目前须臾不可离开的交往方式之一!我想对来函者和读者诸君说的只是一句话,在提升自己的前提下,坚持自我;在并非原则的状态中,宽容他人!

猜你喜欢

孝敬父母群里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奶茶群里戏精多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金主爸爸的炫酷
什么是给父母最好的爱?
一滴水
人兽表演
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