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以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为例

2018-04-08张春兰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验型社会学职业

张春兰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引言

当前,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意味着高校必须从改革实践教学入手,更加注重抓好“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核心工作。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已有不少研究,学者们在对实践教学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以及西方大学实践教学理念的演变进行探讨的同时,在实践上形成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社会锻炼模式、课程建构模式、活动探索模式、产学研相互促进模式等实践教学模式[1]。此外,社会学专业从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出发,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上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几种模式。例如,从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上看,有认知学徒式与师生互动式;从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和方式上看,有村庄模式(知识领悟模式)、城市社区模式(角色扮演模式)、城乡结合部(专题研究模式)模式以及境外模式(比较研究模式)[2]等。这些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更好地实现社会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社会学“是从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探求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社会学专业有着较为广泛的就业方向,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职业生涯教育过程却又存在着实践性不足、实效性较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出发,以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对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从国外高校的实践教学经验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企业主导型”“综合职业能力式”“设置情境型”等实践教学模式[3]。按照教育理念的取向分,又有“创业取向模式”“学术取向模式”“经营取向模式”等[3]17-27。其它还有诸如“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课堂教学模式”“见习-实习模式”“社区服务模式”“案例问题中心模式”[4]“产学合作模式”“合作教育模式”“生活磨砺模式”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5]。

此外,在形式上类似于“见习-实习模式”却又完全不同于这一模式的日本高校就业体验制度,对我国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见习-实习模式”是一种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5]。而日本借鉴美国高校就业体验(internship)制度的经验,自1997年起在大学中大力推行的“インターンシップ”(internship)制度,是整个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改进传统大学教育方式入手,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在学期间结合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所从事的就业体验”活动[6]。据统计,目前有70%左右的大学都实施了这一制度[7],截至2016年2月,参加过就业体验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比例达到39.9%[8]。日本大学的就业体验活动,在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根据就业体验的目的可分为“理论实践型”“职业意识养成型”和“职场体验型”;根据招募学生的主体,有“企业主导型”“中介主导型”和“大学主导型”;根据就业体验期间参与具体业务的程度,又可分为“体验型”“观摩型”和“授课型”[9]。由于这种就业体验制度是以产学合作教育为基础,将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贯穿其中,因而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完善现有的大学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7]。因此,本研究借鉴日本大学就业见习制度的经验,尝试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本文即为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实践与探索的分析和总结。

一、“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首先,我们从实践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结合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所参与的就业体验活动”作为社会学本科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体验学习,在有效连接理论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形成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就业能力。根据社会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具备科学认识、研究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社会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确定了与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相对应的“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相关的一些职业活动和职业内容;二是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社会学专业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初步确立自我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适应性和职业能力,为培养一定的就业能力奠定基础。以上三个目标相互联系,逐步深化。因为只有在与社会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中,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提升未来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确定将来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内容、方式与教学组织

(一)“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为了实现“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的目标,我们确定了以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体验为主的两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并配合了相应的三种方式教学方式:即“理论讲解式”“实践体验式”和“总结交流式”。

1.课内理论学习

第一,介绍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的动向及日本就业体验制度的经验,分析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使学生对基于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开展就业体验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有所理解。第二,结合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说明培养从事未来职业所必备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等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第三,介绍社会学专业的相关就业方向及主要岗位(在新闻媒体业、企业公司、研究所或高校、政府部门、NGO或NPO组织中从事社会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划等)。第四,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就业体验目标和内容,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在相关企、事业实习单位的就业体验活动顺利实现这些目标;第五,提出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如完成就业体验日志和课程报告,对照自己的就业体验目标,分享就业体验的收获和体会。此外,还应介绍初入职场的一些基本规则和要求,购买意外保险等安全注意事项等。配合讲解内容,将指导计划发给学生,使其充分了解就业体验实践教学课程的实施程序。

配合以上第一至第四方面的教学内容,我们主要运用了以教师讲授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论讲解式”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解释相关概念,尤其是说明如何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选择相关的职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如何设定目标,打算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管理能力以及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最终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开展就业体验”“怎样进行就业体验”以及“就业体验后应该怎么办”等问题。

结合第五方面的内容,我们则主要运用“总结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即在就业体验活动结束后,通过学生分享收获体会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师生双方充分的互动与交流。例如,让学生介绍自己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实践能力,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感受,以及对将来职业选择的考虑等。教师则从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和教学改革的成果两个方面,分析总结“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的经验。

2.课外实践体验

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的内容包括:第一,学生在就业体验活动中,按照就业体验单位的具体部门或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完成具体工作内容和任务;每天对就业体验中专业知识与方法或其他方面知识的运用情况、存在的问题、自己的就业体验目标的实现情况等进行总结与反思。第二,教师或就业体验部门的督导(责任人/指导者)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跟进和进行指导。具体内容反映在各种课程考核资料中(见表1)。因此,我们在这一实践环节上,主要运用的是“实践体验式”教学方式,即突出体现以学生为实践主体,教师或督导进行辅助指导的教学活动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

表1 就业体验课程考核资料一览表

(二)”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按照以上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们主要通过“三阶段”“四环节”进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三阶段”是指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知识准备—过程指导—学业评价”的教学组织的三个阶段。“四环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事先计划—参与实践—确认成效—采取行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四个不同环节。

在知识准备阶段(暑假前):教师按照教学指导计划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及本次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向学生说明如何寻找就业体验单位的基础上,推荐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就业体验单位若干个,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或者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其它的就业体验地点,并各自与就业体验单位取得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定自己就业体验的具体目标,包括了解就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以及形成职业意识等几方面内容;教师则建立学生就业体验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档案。对应这一阶段的就是学生的“事先计划”环节,重在制订目标。

在过程指导阶段(暑假中):鉴于目前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学生的就业体验活动期限一般为3~5天。在此期间,要求学生通过微信、电话等通讯工具及时汇报就业体验活动的内容、遇到的问题等,以便教师及时了解他们的就业体验进展状况,并通过微信群或在现场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教师还要及时完善学生就业体验相关信息和内容,改善指导计划和方式。对应这一阶段的则为学生的“参与实践”环节,重在完成目标。

在学业评价阶段(开学后):教师组织召开全体师生座谈会,在学生对照就业体验目标,确认自己实践能力提升和职业意识形成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交流分享“就业体验”收获的基础上,教师分析就业体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学生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及如何落实于未来职业选择中的对策建议。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结合书面资料、实践报告等完成情况,对学生给予综合评定。此外,教师还要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寻找改进措施,为今后的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积累资料。而对应这一阶段的则是学生就业体验后的“确认成效”与面向未来就业如何“采取行动”的两个环节,重在确认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采取的相应策略与行动。

三、“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的主要成效

(一)学生对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及相关职业内容有了切身理解

1.广泛接触了社会学专业的相关就业岗位,了解了职业世界

社会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相对较广,而学生对这些就业方向并不是非常清楚,更没有感性经验。通过本专业实施的两次就业体验活动结果来看,47名学生接触了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四类就业体验单位和组织。其中,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法院、派出所、出版社、报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行政服务中心、住房保障中心、高校调查中心、律师事务所)11人,占23.4%;企业单位(公司、咨询机构等)15人,占31.9%;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妇联、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家长互助中心、公益组织和活动中心等)21人,占44.7%,几乎覆盖了所有与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相关的各个工作岗位。学生们了解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运行机制,以及居委会和村委会的组织构架、主要活动等,对这些部门工作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选择。

2.参与体验了丰富、具体的工作内容

从参与的具体工作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第一,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管理:在深入基层,了解我国基层组织的编制和运行的同时,不失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特有的立场,切实观察和了解基层中的社会问题及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第二,社会保障管理:主要负责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征缴工作,并运用社会工作方面的知识为村民提供社会矫正的咨询服务。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协助做好员工招聘工作。包括简历筛选,面试预约与接待等;完成员工的入职、转正、调职和离退管理。第四,行政、办公事务管理:协助领导或主管完成该部门行政事务及内部日常事务工作。包括档案收发和整理、做会议记录、接待来访人员、编写相关材料等;做好各项政策和通知的上传下达工作;协助举办会议、培训、集体活动组织与安排等。

通过接触以上各种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学生对与社会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他们将来顺利选择职业、成功实现就业十分重要。

(二)社会学专业知识和方法得到巩固和运用,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在就业体验中学生们巩固和运用了社会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初步学会了用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各种实践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学、青年社会学、SPSS统计软件运用、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概论等。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第一,调查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咨询类机构中,学生运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所学到的问卷法和SPSS统计软件的相关知识,协助机构发放问卷,完成资料收集和录入工作,问卷调查和数据整理分析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第二,社会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在村委会和居委会以及社区服务中心和家长互助中心等公益组织中,运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个案和社区工作方法,协助相关负责人开展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践了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了公益服务意识,提高了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第三,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充分的锻炼。在社会保障机构的服务工作中,不仅关注到了与农民切身相关的养老、医疗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还通过向居民群众宣传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第四,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初步培养。在就业体验单位,不仅“理解了组织社会学中关于作为现代社会基本结构单位的组织及其目标、结构和过程”,而且“学会在不同部门之间做好协调工作”“在组织的决策过程、管理过程和沟通过程等方面初步培养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五,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就业体验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最深的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这方面是感触很深的一点,只有在社会上工作了,才能有所提升”,“懂得了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同时,他们还尽可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如沟通的技巧)灵活地运用人际交往中,“在进入一个新集体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印象整饰和自我表现,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等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三)职业观念、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初步形成

1.短期效应:就业体验后自我职业观念、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初步形成

从学生的主观感受来看,通过就业体验活动,不少人初步形成了自我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发现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初步确定了今后的职业选择方向和职业目标。有学生表示:“短短五天的实践生活,是对我的一次磨砺和成长,不仅仅在做事的态度与方法上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也对自己以后可能要应对的工作岗位有了些认识。”他们开始“明确了自己今后的职业兴趣所在,知道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我对社区工作也有了完善的理解,这对我在以后的就业方向上也有一定的帮助”,“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开始反思并制定就业计划,明确了就业方向”。

从就业体验单位督导对学生的评价来看,学生们兴趣广泛,以虚心学习和热情服务的良好态度参加职场中的各种业务活动。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的一些日常事务,对工作认真、细致,积极主动,勤奋好学,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体评价结果表明:50%的学生对相关业务的理解和掌握得相当好,46%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得较好;70%的学生实习态度和表现良好。总之,督导们普遍认为,学生们通过就业体验活动,开始表现出一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就业体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今后的就业考虑,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工作能力”“应对、解决和协调疑难问题或事务的能力”等。当然,仅仅通过3~5天的短期就业体验活动,提升这些职业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后在就业体验时间上还有待调整。

2.长期效果:毕业后就业体验经历有助于职业选择

后期追踪调查表明,“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长期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体验经历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有一定的帮助。通过电话访谈得知:就业体验活动“让我明确了社会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成为我求职时的一个短期就业经历”,“让我发现了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能够按照自身特长来确定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内容”等。目前,这些毕业生有些在企事业管理部门、政府机关从事管理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有些在社会团体、民政部门、政策研究、发展规划部门以及在新闻出版单位工作。二是选课学生毕业后就业率高。按照教育部就业率统计口径,除待就业外,其他几种毕业去向均计入就业率。以此标准来看,选择本课程的社会学2011级、2012级26名学生中升学出国(考取、保送研究生及出国深造)11人(42.0%),分别在9所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1人在英国留学。其余15人(58.0%)选择在企事业单位等就业。总之,毕业后各年级年终就业率均达到100%。

总体来看,我们实现了本课程设定的“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此外,就业体验的成效还体现在:使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社会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了学习动机;使学生体验到职场工作的不易,学到了大量的社会知识;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使高校更加了解社会对社会学专业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以便通过改革大学教育方式和内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的主要特色

“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就业体验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职业生涯教育是旨在培养个体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意识,形成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促进个体终生发展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而就业体验活动对促进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职业世界的同时,获得了解自我和发现自我的机会,还能够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职业意识。通过实践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日常学习实践和实习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二是在学习形式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体验相结合。不同于以往的学生教育实习或在企业的自主实习,在本实践教学中,在学生就业体验之前和就业体验之后,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一定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知识等。

三是在指导方式上,高校与就业体验单位相结合。为避免就业体验部门与高校在指导上缺少相互沟通的局面,我们加强了高校教师与就业体验单位督导/指导者的互动与交流,探讨齐抓共管的大学生就业体验活动指导的新方式。

总之,基于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社会学专业“就业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就业体验活动的时间长短和指导方式等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后还需要学校、社会和就业体验单位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增开就业体验课程,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就业体验活动中来,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社会也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关注大学生就业体验活动,提供更多的就业体验机会和岗位,最终使大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姚云.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四种模式[J].江苏高教,2003(4):102-104.

[2]余园.社会学学科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学习月刊,2014(10):65-66.

[3]陈圆圆.国外大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国外五所大学为例[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3:2.

[4]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评析[J].教育评论,2011(1):156-158.

[5]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52-56.

[6]陆素菊.日本大学生体验式就业的实践及其意义[J]. 教育发展研究,2006(10):48-51

[7]日本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大学におけるインターンシップの推進について[EB/OL].(2014-01-07)[2016-12-10].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icsFiles/afieldfile/2014/01/07/1343034_5.pdf.

[8]日本株式会社リクルートキャリア.就職白書2016-インターンシップ編-[EB/OL]. (2016-02-16)[2016-8-10]. http://www.recruitcareer.co.jp/news/old/2016/160216_02/.

[9]真锅和博.インターンシップによる基礎力向上効果と就職活動への影響[J].インターンシップ研究年报,2010(13):9-17.

猜你喜欢

体验型社会学职业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职业写作
“营销之星”训练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发展初探
我爱的职业
体验型科教式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边缘景观的价值研究
“体验型”实践活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