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讨
——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
2018-04-08虎文华
虎文华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精准扶贫是关乎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小康的关键在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的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载体,在拉动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则是面向当地农村贫困人口,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岗位上迅速提升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首要途径。2014—2020年是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和落实,是精准扶贫取得胜利的关键,在我国精准扶贫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选择
在精准帮扶的措施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发展贫困区的教育,实现教育脱贫的功能,即助推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所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提升当地贫困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最具实效性的教育扶贫方式,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途径,集中体现着面向贫困地区农民的扶贫方法“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靶向扶贫方式。
自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至今,面向农村贫困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资源欠缺,始终不能满足农民对脱贫致富、创业增收的需求。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农业技术的掌握决定着他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因此,加快发展农业技术培训,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成功的关键。在当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针对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对贫困地区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职业技术教育。
(一)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提倡的精准扶贫策略
1.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助推我国贫困县经济增长
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逐步形成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养成,从根本上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时也经常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仅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的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1]农民是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力量,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以及农民生产技术和致富能力的提升均有赖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扶贫开发的最终成效,是要看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是否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活力,只有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其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与繁荣的象征,以县为主要单位,推动贫困县经济持续增长和贫困县农民增收,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内源脱贫的主要途径。
2.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2015—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强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科技产业园区,建立公益性的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培育好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是农业现代化和国家迈向强国队伍的有力手段,也是新时期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农业现代化是指利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历史过程,此过程指物质、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变革和更新[2]。目前,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农业现代化,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是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肯定
精准扶贫战略的目标是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由Robert M. Solow开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认为贫困地区经济增长需要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需要农业技术的进步。在生产要素的组合当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使劳动力和农业技术得到高效率的配置,通过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使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实现农民的人力资本增值,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贫困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从模型角度来看,是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肯定。
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石,Robert M.Solow把技术进步纳入新古典增长模型,提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一国经济增长受技术进步、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等三种因素的制约,在长期内,一个国家持续提高储蓄率和降低人口增长率的能力非常有限,经济增长在长期内也将收敛于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二者的平衡状态,在经济增长的这种稳态零增长的过程中,只有技术进步才能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增长。
图1 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上图为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3]。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出,sy为人均储蓄曲线。A点即为稳态,在A点,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均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k0为稳态人均资本存量,y0为稳态人均产出。将A作为技术状态的变量,假定A以一个固定的比率g增长,技术进步就会使人均产出从y0增加到yE,实现总产出n+g增长。
说明人均生活水平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实现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如果一个国家有一个不断提高的技术进步率,经济将有一个和技术进步率相等的持续增长率。增加的技术进步会推动经济有一个超越稳态增长率的增长。
在稳态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来自于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的增长路径之一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4]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农业技术培训,使人力资本得到增长。如图1,储蓄曲线sy随技术进步率g上升,人均储蓄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术进步所必需的厂房、生产设备等人均资本,使人均资本从k0增加到k*,在k*处投入人力L1,就实现了人均产出yE的增加,即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均产出yE的增长一部分来自技术进步率g,另一部分来自人均资本k的积累,持续的技术进步率则来自人均资本k*的增加与人力资本L1的增长,在不断积累的人均资本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使人力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的进步得到了很好的消化,使技术附着在人身上,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
作为技术附加值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的增长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指各生产要素(人均资本k*、人力资本L1)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因素。”[5]也就是说,人均产出yE、人均资本k*、人力资本L1的增长主要仰仗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技术进步支撑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2.对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实现农民的技术进步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
舒马赫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与农民问题,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只有当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文化水平与职业技能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也只有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有可能促进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发展[6]。正如保罗·朗格朗所言:“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向农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水平,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实施扶贫开发,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说,“农民学会如何最好地使用现代要素,这既需要新知识又需要新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是向农民的一种投资。仅仅从经验中学习不仅缓慢,而且在许多方面比其他学习方法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教育能承担起提供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之前,在职培训起着很大作用,特别是对这一代人更是如此。”[7]截至2015年底,我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尚有5630万人,在今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内,需要完成每年减贫1876万以上的人,而人均收入的增长必定来自农民的技术进步,技术技能水平和劳动技巧的熟练水平要经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提高。与3~4年长学制的学历教育相比,精准扶贫战略期面向“以农为生”“以地为生”的贫困农民,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培训形式一般也只需要2~3天,这与农民迫切致富的需求相适应,与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相契合。
二、当前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
当前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农业技术培训的方式进行,其工作思路是:第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整合协调各方资源,下属单位协同推进;第二,农业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农业研究院所及职业学校为贫困片区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第三,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技术支撑。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相关的各主要主体在实际中扎实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农民的技术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部积极引导,下属单位协同推进
农业部是综合管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培训和应用于一体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职能部门。农业部与其下属单位组成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扶贫体系,是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实施到位的主体,旨在训练和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1.积极发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NATESC)等单位的职能
建国以来,在推进农业技术的改进过程中,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各个层级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体系,在推进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尤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蔬种植方面,全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是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的主要机构,下设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级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承担着面向千百万农民短期种植技术普及培训的任务。
牧渔养殖方面,全国畜牧总站负责对县农牧局、畜牧局(乡镇技术推广人员)进行肉牛羊养殖技术培训。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下设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同样负责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渔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组建专家队伍,为渔业增效渔民创收保驾护航。
农产品加工方面,由农产品加工局进行加工技术的创新工作和推广培训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参加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在贫困地区建立初加工基地,配备产后初加工设施设备,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农民农产品产地储藏、加工设施建设。同时,专家下乡进行科技支农行动。
农业部与其相关单位针对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的基本扶贫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路径Ⅰ
2.通过扶贫项目强化技术引领与示范效用
农业产业园区等农业部扶贫援助建设项目,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的有效补充。由农业部协调,建立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与农业部基层行政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并与农业高校、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建立扶贫长期合作关系。其扶贫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路径Ⅱ
3.开展远程教育,丰富农业技术信息资源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线上提供广播、电视、音像、培训杂志、12316电话等多渠道的农业信息服务,组建学校师资队伍,线下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承担当地农民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培训,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技术远程教育点。扶贫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路径Ⅲ
(二)扶贫办主导推进的扶贫项目
在我国扶贫工作的实施中,扶贫办作为最具时代特色的机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扶贫项目,以确保扶贫工作的积极推进。 “雨露计划”和“干部驻村帮扶”是扶贫办针对贫困农民农业职业技术提升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2007 扶贫办),明确面向贫困区农业技术扶贫培训两大工程:一是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扶贫培训对象是贫困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人员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农业技术实用人才,采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定点扶贫方式,分类组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二是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工程,培训对象以致富带头人、村委会负责人等骨干农民为主,面向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职业院校委托进行农业技术升级培训。到目前,“雨露计划”仍是贫困地区基层单位精准扶贫各项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干部驻村帮扶”项目是政府部门有效帮扶贫困村的包村管道。《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2016扶贫办、中组部)明确提出,多种渠道遴选优质的专业干部人才进村连点帮扶是贫困区内源脱贫的源泉,是帮助贫困农民显著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重要路径。
(三)科技部针对贫困地区开展的科技特派员扶贫工作
科技部在我国的扶贫工作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利用自己的部门优势,以贫困区农业主导产业为扶贫核心内容,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遴选高层次人才组建科技特派员,挂职连点帮扶,对当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进行重点技术培训。以农业产业园区为当地贫困农民农业技术升级的载体,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农业园区+贫困村+贫困农民”的方式,实现当地农民技术培训效果与农业产业项目发展精准对接。
图4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路径Ⅳ
(四)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提供农业技术人才、科研成果及培训基地支持
各农业大学及综合性大学的农业研究所为主体的高等农业教育是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扶贫的主要有生力量。以专家团、博士团的形式,主要以片区就近扶贫的形式,为贫困村创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导农业产业及关键技术、重点技术培训提供科研成果与人才资源。专门的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内部的农学院,是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资源库,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为根基的职业学校开展的面向当地农民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是培养贫困村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基地。
图5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路径Ⅴ
(五)地市农业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研机构与贫困县农业基层单位、县乡镇村政府精准对接,建立长期扶贫合作关系,为贫困村主导农业产业发挥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图6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路径Ⅵ
三、个案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困境
(一)青海省互助县贫困地区现状
互助县是一个以土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农业大县,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县土地面积3424平方公里,县域耕地面积109.8万亩,人均3.2亩。县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94万人,占总人口的87%。县区辖8镇11个乡,294个行政村,2013个合作社,乡村户数8.7万户,乡村人口34.5万人。截至2016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乡(镇)18个,贫困村90个,贫困户10765户,贫困人口38102人[8]。在今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要完成每年减贫12700人以上。
互助县周边贫困村坡陡沟深、水资源稀缺、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倾向明显,贫困村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生产方式仍以传统农耕式为主,农业机械化普及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农产效益低,当地贫困农民增收困难。
(二)互助县贫困村农业结构特点
按照“县有支柱产业、乡有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国家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农业部引导,使各镇—乡之间组建优势农业产业带。即南门峡—林川—台子—塘川产业带(特色蔬菜生产、青稞种植、树莓种植基地),五峰—西山—蔡家堡产业带(高原马铃薯种植基地),塘川—威远—东和产业带(杂交油菜制种、蚕豆制繁种、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松多—巴扎—加定产业带(树莓种植、葱花土鸡养殖、白牦牛养殖基地)、东和—东沟—丹麻产业带(八眉猪养殖和獭兔养殖基地)。
在县扶贫规划中,按照 “减麦扩草、稳油优蔬、控薯护药”发展思路,90个贫困村分别建立了燕麦、玉米青贮等饲草料生产基地;八眉猪、葱花土鸡、高原獭兔、白牦牛、肉羊等特色畜类养殖基地;油菜、蚕豆、小麦、菜籽、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辣椒、黄瓜、西红柿、叶菜类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长白葱、紫皮大蒜等露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树莓、大果樱桃、葡萄等特色果品生产基地;当归、黄芪等种植药材生产基地。以农、牧业为主的特色、主导种养业成为当地贫困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
(三)互助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
1.农业各部门合作,开展与传统农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培训
2012年,农业部颁发《地膜覆盖栽培指导意见》,指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保墒提温、抗旱节水、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地膜覆盖栽培为贫困区农产品增产主推生产技术。以政策中推进的项目为扶贫导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员负责技术到田,进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培训,保障传统马铃薯、蚕豆、油菜等主导农产品提量增值,促进农民增收。2015年全县示范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27万亩,马铃薯全膜双垄栽培技术17.2万亩,平均亩产2437公斤,每亩增加农民收入321.6元;蚕豆全膜覆盖栽培技术2.55万亩,平均亩产380.4公斤,每亩增加农民收入623.1元;油菜全膜覆盖栽培技术1.6万亩,平均亩产317.6公斤,每亩增加农民收入242.4元;蔬菜全膜覆盖栽培技术4.65万亩,以大葱为例,平均亩产4200公斤,每亩收入8400元,覆膜后比露地栽培产量提高20%以上[9]。利用冬春农闲时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全膜栽培专项科技培训班152期,培训农民35075人次,发放地膜、技术材料等,普及文化知识提升地膜栽培技术水平。开展“三联服务”活动,以主导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升农民全产业链知识和技能,选派农技人员进驻贫困村,每名农技员上联1名产业专家、联系1~2个产业村、联系10户示范户,开展产业化发展种植到加工环节的技术培训,辐射带动周围千户贫困农户。
农牧局开展“百名人才下基层”活动,围绕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生猪以及饲草六大主导产业,从种养、农机等方面选派9名专家指导员,从县农技中心、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种子站、畜牧兽医站、草原站、农机站等6个推广单位抽调90名农技员开展片区的技术服务工作,分赴全县19个乡镇的90个贫困村,在备耕春播、春播田管阶段举办田间学校,确保扶贫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田。重点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全膜覆盖、粮油高产创建、保护性耕作、生猪繁育育肥以及互助八眉猪等特色养殖业发展。依托县公益性农技机构,借助社会性技术服务专家团开展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技术帮扶。
农业部“农业援青”项目以农业产业园为重心,成立农业产业园管委会,整合部门、高校、地方科研机构资源组建高原现代农业研发中心和农牧业专家工作站,专门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育和试验研究,以“园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示范培训,引导农民对无土栽培、滴灌种植等新技术的田间应用。推行“园区+基地”多种技术示范培训模式,塘川镇“菜篮子”“粮改饲”等乡镇基地做为示范辐射,带动家庭农场主、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返乡青年等农民主体,打开农民种植技术升级的“最初一公里路”。
互助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县成人中等农业专业技术学校,发挥着培育职业农民固农兴农,提升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农广校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导向,促进主导农产品生产技术提升为目标,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从农业产业园区、农技中心、蔬菜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等单位聘请30名具有实践经验和授课技能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从省农科院、青海大学以及县农业系统聘请专家强化师资。为有效落实《互助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农广校在全县19个乡镇实施“互助县农牧民绿色证书工程”,通过绿色证书培训,使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能够具备从事某项工作岗位规范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农民产业发展需求为中心,实现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精准对接,进行“互助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项目;在全县12个乡镇,通过集中培训和进村入户的形式,开展“农牧业专项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后马铃薯平均3000亩产余公斤,亩增产500公斤,亩增收比往年增加350元[10];“四培一带”培训模式引领,将“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示范户培训有机结合,培养农民土专家、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家庭农牧场,培养扩充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直通车”的作用,下乡赶集、播放节目、专家指导、现场培训,发放《优质马铃薯栽培技术》《杂交油菜高产高校栽培技术》《温室蔬菜栽培技术》《互助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青海农业实用科技》《农民科技培训》等资料教材,多方位提升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农业生产技能和脱贫致富的能力。
2.县委组织协调,组建互助县精准扶贫指挥部,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
一是健全和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选派354名干部,组成90支驻村工作队进驻90个贫困村,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多种形式。二是投资2821.8万元,实施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培训农民1380人次,种植优质杂交油菜15000亩、树莓4500亩,建造温室170座、暖棚590座,购买牲畜1434头,育肥猪5520头;扶持互助县玉财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互助互宝加工有限公司。在主导种养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扩大经济作物、经济林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的方向转变,通过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力,以及与优质的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合作,可持续地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三是以农业产业园为平台,在设施蔬菜等领域示范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引进加工投资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带动特色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的应用。
3.与农业院校和科研部门合作,开拓新的脱贫路径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青海农林科学院园艺所为主,重点支持特色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组建专家工作站,以农业产业园区为新技术展示的平台,在支持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蔬菜、树莓、大果樱桃、葡萄、草莓、饲草和中藏药材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在园艺所的协调下,与四川种都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园区以及塘川“菜篮子”基地建成蔬菜制种基地5亩。
(四)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优质、专业的培训人员不足
面对个案县千家万户的贫困农民,科技特派员、专家扶贫团等兼职性质的专业人力资本明显不足,县农技中心面对千家万户的贫困农户时,也普遍出现农技人员紧缺的现象,普遍的做法是配备2~3名农技人员服务当地贫困农村,乡镇府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扶贫中基层农技人员匮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当地农民致富的需要,精准扶贫力量薄弱。
2.园区等其他乡镇培训基地的技术示范到农民田间应用的效果不明显
农业产业园区、乡镇菜篮子、粮改饲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多采用温室大棚进行品种引进、测土施肥、温控等现代农业种养加技术管理,但对于贫困农民来说,普遍缺乏在田间建温室大棚、投入温控设备等资金来源,因此农业产业园区、菜篮子、粮改饲基地中新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带动当地农民利用这些技术进行生产,实现增收致富,出现农民新技术应用“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死在田头”的情况。
3.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发挥培训的作用十分有限
职业培训是最能反映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的指标,但现实困境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几乎与农业职业技术中种养加技术无关,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焊接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专业、护理、食品发酵技术等专业,专业设置“城市化”“趋同化”明显,与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极不相符,无法为贫困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术教师匮乏,不能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另一方面,作为脱贫攻坚根本途径的“雨露计划”,培训内容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内容并无相关,培训内容多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烹饪、民族歌舞、挖掘机操作、电焊瓦工、建筑油漆工等,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扶贫中尴尬地存在。
省市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极少与当地农业职业技术相关,无法为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科研资源和师资队伍,对县农业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能型人才支撑不足。
4.缺乏对农牧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训
农业技术培训多集中在增产类实用技术如地膜栽培、蔬菜畜牧种养技术的培训上。加工基地多数停留在修建马铃薯储藏窖、蔬菜保鲜库等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少数处于原料型和初加工型生产阶段,加工技术多以马铃薯淀粉、粉条为主要内容,农业牧业主导产业及特色果蔬品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不高,主导农产品附加值低,不能在农业增产的基础上实现农民增收。
四、实现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
(一)国家政府需提供更多帮助
1.完善专业人力资本编制,扩大专业人力资本规模
科技特派员、专家扶贫团等专业人力资本是带动农民农业技术进步的核心所在。我国目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在农业生产上出现专业人才不足和空缺的现象,专家团、科技特派员以及高校博士团等专业人力资本在农业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的要求中应对不足。因此,在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下,政府要通过编制建立专门稳定的扶贫人员;鼓励专家、博士、农技人员围绕主导农业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延长农产品增值链;在专业人才无法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的情况下,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民队伍长期在种养技术上的技术存量,提供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
2.补贴贫困农民农业机械资金
继续将农民的技术培训与农业产业园区、乡镇等基地建设相结合,补足农业园区内在发展动力,发挥农业园区示范引领功能,化解农民在农业田间生产的风险,对温室大棚等家庭农业设施建设进行资金补贴,确保农民掌握增产增收的新技术新手段,科技兴农。二是在组建和稳定专门的高精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上,政府补贴普及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覆盖率,加大农技和农机结合的力度。
(二)健全职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职业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扶贫中应当以“公益性”的身份,服务当地农业产发展,逐渐实现从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过渡。这种公益性的服务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布局布点优势,在校内完善或建立农业科研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以及创业指导中心,利用农业产业园区等农场资源,设点开班,校县对接,对接产业设专业,依托产业建专业,课程自主,健全服务。
省市高职学校扶贫应以“服务产业育人才”为原则,与地方中职院校对接,加强农业专业建设与种养加双师型队伍建设,精准定位种养加人才战略布局,为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技术人才和双师型师资。
(三)地方政府助力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地
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的培训意味着贫困农民将拥有更高水平的生产性技能,决定着贫困地区人口有能力更为有效地生产物质产品,实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同样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就业岗位重要措施。因此,一方面要引进省外大型农业企业,培育、扶持当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二是加强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地市农产品加工机构的合作,定位主导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如马铃薯蛋白提取、蔬菜果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酶技术保鲜等精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农牧业价值链增值收益的基础上,延伸职业农民的就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中国扶贫在线.习近平扶贫观中的方法论[EB/OL].(2016-10-11)[2017-10-03]. http://www.sxgov.cn/content/2016-10/11/content_7534211.htm.
[2]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269-273.
[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88.
[4]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4.
[5]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7.
[6]景琴玲.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2:16.
[7]马建富.扶贫新政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的选择[J].职教通讯,2012(16):29.
[8]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互助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R/OL].(2017-4-17)[2017-10-13]. http://www.huzhu.gov.cn/contents/39/4372.html.
[9]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5年农技中心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思路[R].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2017.
[10]互助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5年互助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R].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