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从“错”中来
——“差错”资源的教学价值研究
2018-04-08江苏南京市回龙桥小学余艳艳
江苏南京市回龙桥小学 余艳艳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差错。教师如果忽视,或者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影响自己后续的教学,甚至阻碍学生的后续学习。但是,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细细分析“差错”的成因,充分利用它,引领它,让学生从“差错”中走出来,就能发挥“差错”资源最大的教学价值。
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提出了充分发挥“差错”资源的教学价值的一些想法,期望引起同仁的共鸣,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差错”的定义及产生原因分析
(一)“差错”的定义
广义上来说,可以把差错理解为错误,或者是意外的事故。古往今来,有许多人都对“差错”有着自己的看法,如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的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差错”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错误的想法、说法、做法等。
(二)“差错”产生的原因
在课堂互动交流环节中,学生有时会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差错”。这些“差错”往往是教师防不胜防的,也是学生学习进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当教师面对这些 “差错”时,可以去分析“差错”的成因,考虑用哪些方法将“差错”转为教学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产生“差错”的原因一般可以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数学学科的特点
(1)逻辑性、抽象性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都很强的学科,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困难,因而出现“差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很多学生在数的时候都会产生差错,出现重复或者遗漏。其实,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律去数。
(2)学科覆盖面、涉及面广。数学学科知识覆盖面、涉及面很广,不少数学概念都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缺乏生活经验,遇到一些涉及实际生活的题目就很容易出错。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堆34吨重的沙土,用载重6吨的卡车来运,共需运多少次才能把这些沙土全部运走?学生一般直接列出算式:34÷6=5(次)……4(吨)然后回答说需要5次运完。其实,这道题这样解答后,并没有完全做完。按照成人的生活经验,卡车还应再来一次,将剩下的4吨运走,才算把沙土全部运完,但学生们往往不会想到这一点。
(3)解题条件较隐蔽。解决数学问题常牵涉到很多知识点,题中也会出现一些隐蔽性的条件,如果学生没有仔细审题,也容易出差错。如:把18颗糖平均分给李红和他的2个好朋友,每个人分到几颗?题中出现的数字“2”并不直接参与计算,而要参与计算的数据却隐藏在条件中。学生们常常会不假思索地利用题中的两个数据直接列式为:18÷2=9(颗),因而出错。
(4)数学概念易混淆。有不少数学概念也非常容易混淆。如在乘法的速算巧算中,“头同尾合十”和“头合十尾同”这两种情况,就非常容易混淆,学生往往遇到两种类型用一种方法来计算。
2.教师成因
(1)情绪变化。教师上课前,大多做了精心准备,写了教案,考虑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易错点等,教学流程基本也弄通弄顺了。但是上课时,却由于种种因素,造成自己心境不佳,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进程与教学效果,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差错”。
(2)教学态度。有的老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缺乏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课前备课不充分,不去深钻教材。上课时,“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随意发挥。如此态度去教学,学生怎能不出差错?
3.学生成因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总是容易生成多种多样的“差错”。笔者认为,使学生容易产生差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模糊。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模糊的。如:他们在遇到题中抽象的数、运算符号时,往往找不到数之间、运算符号之间的联系。在解答“树上有12只鸟,第一次飞走2只,第二次飞走3只,树上少了多少只鸟”一题时,有的学生由于不认真分析题意,只凭借个别词语确定算法,见到“少”这个字眼儿,就错误地列式为“12-2-3=7(只)。
(2)认知片面。学生们认知比较片面,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思考问题不够全面。解题时,常因此受到多余条件的干扰。如上题中的“12只鸟”就是多余条件,解题时不需要用到。
(3)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也会比较大,因此产生的差错也比较多。例如:学生会过多地依赖过去的经验,在学习“23×111”时,立刻联想到以前学习的一个数乘11的速算方法,误认为可以仿照“23×11”的简便算法来巧算。
(4)不良的学习习惯、态度。粗心大意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几乎所有学生都发生过抄错数字、写错符号等错误,而且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学习内容简单了,思想上就不重视,容易“轻敌”;学习内容难了,又显得焦虑、厌烦……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
二、将“差错”资源化,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价值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作为教师,我们要尝试将课堂上的“差错”资源化,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价值。
(一)教师要重建“差错”观
特级教师李烈说:“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允许的。”每个学生个体都不同,出错不可避免!每位教师都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重建正确的“差错”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差错”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中尽量少出差错甚至不出差错。而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时,如果教师能尊重、理解学生,心平气和地允许、接纳这些错误,认识到这些差错资源的价值,并经过适当引导,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差错”观
古语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差错”观。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无须气馁,无须焦躁,无须烦恼……只要能正视自己的错误,避免它,改正它,利用它,就能发挥“差错”的最大价值。
(三)合理利用,发挥“差错”资源的最大价值
在我们的课堂上,总有学生不断犯“错误”。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些“差错”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价值。
1.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的差错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我们不如“既来之,则安之”。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可千万不要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而应该放平心态,可以邀请学生一起来讨论、分析“差错”,找出差错出现的原因。
2.将功补过
笔者曾经在课堂教学时做过这样的尝试:上课伊始,就将一些学生前一天晚上的家庭作业中做错的题展示出来,并告诉学生:“这些‘无名氏’做的题,解题方式都出了点小差错,你能找到这些错误并改正吗?”然后分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纠错思路。同时,教师关注那些在作业中出现差错的学生,全班交流的时候,给他们机会,请他们来说一说如何纠错改错。因为小组已经讨论过,所以这些学生很轻易地就能说出出错的原因以及改正的方法!相信这样处理,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出差错了。
3.抽薪止沸
常听到身边的其他教师这样说:“这种题型我讲了N遍了,可学生还总是出错!”细细想来,造成学生出差错的原因真的是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可以试一试“抽薪止沸”的方法。课堂中,学生出错时,直接请这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将学生思路中出错的部分进行恰当的言语、动作暗示,让学生在教师含蓄的提示中,关注到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减少并防止再次出现差错。
“课堂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教师的义务。”因此,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处理,化“差错”为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华应龙.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08(20).
[5]朱卉斌.把差错转化为教学资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7).
[6]菲儿·比德尔.如何更好地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