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浇灌 静待花开
——记临西县第二完全小学教师张春菊

2018-04-08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规律思维活动

教师档案:

张春菊,邢台市学科名师,邢台市优秀教师,临西县模范教师,现任教于邢台市临西县第二完全小学。她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已耕耘19个春秋,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始终不变初心。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张扬个性,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她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优质课比赛并获奖,其中《找规律》一课获国家级录像课一等奖,《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获省级优质课二等奖、《11-20各数的组成》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着眼于生活,落脚于课堂——《找规律》教学思考

【课前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学习数学要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找规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学生以前接触过规律性的游戏,但这是第一次从数学的角度学习该知识点,目的在于教授给学生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我在教学设计时,选取了富有生活特点的游戏故事引入,采用创设情境、交流讨论、体验模拟等教学方式,利用小贴纸、剪纸花等教具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观察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认知。通过“体验——看图——操作——总结规律——找出规律”的过程,设置教学目标性练习,及时反馈,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1.故事讲述,游戏引入。“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班是不是跳了兔子舞,你还记得怎么跳的吗?让手指在课桌上跳一段吧!”在学生回忆、讨论期间,教师在黑板上用“左——右”有规律文字表示,并板书知识点。(意图:因为学生经历不同,所以选择学校活动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规律”教学。)

2.联系生活,整合教材。“同学们,周末都在家干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课本内容——“超市开业”:张灯结彩的情境图,提出“你观察到了哪些有规律的现象”等问题。(意图:充分使用教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进一步分析图片,给出小红旗、彩带、花盆放置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规律,进一步提出问题:“灯笼该挂在什么地方?”(意图: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发现事物所隐含的规律)。

3.提供材料,让学生在“做”中学。教材中无论问题还是知识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课前,我和美术老师商量好,让孩子们在手工课上制作几种样式的剪贴画,作为本节数学课的制作任务——“为亲爱的妈妈制作一条项链”。孩子们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项链,我再选取样本进行规律教学。(意图:创设直观教学情景,让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4.联系生活,拓展规律。师生拍出有规律的掌声,做出有规律的动作,说一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课件中有规律的图片。(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找规律就是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优美动听的音乐衬托下感受有规律的美,同时能使学生放松情绪,更好地完成后面的练习。)

5.巩固应用,及时反馈。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我也同样期望数学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心里是简单而美好的,而且在课堂上已经做了好几道课外练习,所以在检测环节我直接利用了课后习题,没有添加新的内容。(意图:及时反馈,准确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激兴趣于自然,融思维于活动

○张春菊

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没有任何色彩的数学符号的学习兴趣?如何把学习活动引向发展学生思维?我所追求的是,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1.链接生活,活动激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高年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撑。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与学生自然生活相关联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获得数学体验,由表及里地审视数学知识,在逐步走向数学本质的过程中,体验着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学习不能满足于“填鸭灌输”与“简单教会”,而是充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表达、争辩。因而,让学生乐学数学的关键一步,就是要链接学生生活,设计利教利学的生活化情景。如在“找规律”教学中,无论是导入时做“手指舞”游戏中的“拍一拍”,还是引导学生用手对“超市开业”情景中小红旗、彩带、花盆摆放的“指一指”,以及后来“为亲爱的妈妈制作一条项链”的“剪一剪”“贴一贴”等活动,都意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参与,激发兴趣,丰富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2.动手操作,做中启思。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一种从现象认识隐藏于背后的本质的追求,从而引发深层次的由思维参与而带来的智力满足的快乐。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指一指”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具体操作,其实就是学习过程中数学信息从外到内的“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学习不能停止在这个层面,教师要提炼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启动思维将感性材料进行提升和内化,以“说一说”“写一写”“摆一摆”“画一画”等语言、文字、操作的形式外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悟和应用,这是数学信息由内到外的“吐”。此过程就嵌入了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其中也包括了对在活动体验中遇到困惑的思考和感悟。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交互运用,促进了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内化”,也经历了完整的从直观表象向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

3.思中感悟,悟中创造。多思必有所得,善思必有创造。操作活动是学习的起点,但须与思维对话。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极具思考价值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层层推进,巧妙地把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一个个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提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当学生拿着1平方分米去测量讲台的面积时,发现要完成这个工作很困难,产生了问题,便萌生了创造大面积单位的意识,“不知道你们要的大东西是什么,也不知道其他同学是不是也需要?”我适时地追问,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创造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的创造力被诱发出来:“老师,有平方米吗?”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思考、感悟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再返回操作活动必将充满新的探索和挑战,激发着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因探索而产生的创造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生命力。

教学因做而思,因思而悟,因悟而创,课堂就会趣味妙生,魅力无穷。

猜你喜欢

规律思维活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六小”活动
思维跳跳糖
“活动随手拍”
思维跳跳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