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化:变习见为新知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

2018-04-08○朱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邻边方格陌生化

○朱 宇

“陌生化”是文艺学的一个概念,其实质是通过差异与独特,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新发现和新感觉。站在儿童的角度展开教学,将文艺学的“陌生化”理论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既能保证新知与已有经验的对接,又可以唤起学生对新知的兴趣,保持浓厚的探究欲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前测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用“邻边相乘”,这是“长方形面积=长×宽”计算公式的迁移;部分学生知道用“底×高”,但是不理解这种计算方法的来由,更不清楚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对此,教师采取的处理方式,要么是视而不见,让学生“装不懂”,零起点教学;要么是全盘接受,将少数学生的已知等同于全班共同的认知基础,且美其名曰“学生已会的不教”。但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都是错误的,让教学失去挑战性,让目标缺乏适切性。

下面,试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谈一谈在数学新知学习过程中“陌生化”理论的运用策略。

一、激活经验,借自主展示激发学习期待

课始,出示面积接近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各一张(如下图),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反馈结果显示,学生都选择了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很自然地,学生一致认同长方形面积是6×4=24(平方厘米),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出现了两种结果:

(1)7×5=35(平方厘米)。多数学生赞同这个结果,问及原因,它们很自信地回答:因为平行四边形可以推拉变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邻边”。

(2)7×3=21(平方厘米)。追问其缘由,学生坦言,课前通过看书预习知道先测量底和高,再用“底×高”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两种算法的争执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因为有了尝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的动机,并且给了他们展现的机会,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晒”出各自的已有认知,暴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他人的不同算法,必然会带来陌生素材的刺激,有利于学生从自以为是的框框中跳出来,改变不以为然的消极状态,唤起内在思考,激发探索欲望。同时,大相径庭的结论为新知探究提供了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材料。

思维科学告诉我们:陌生感能够增强思维的活力,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去思考、去探究。如果只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而没有同伴的互动交流展示,那么他们就总是立足于自身经验去解读学习材料,这样一来,对学习内容就会先期形成一种带有个人体验的观念,就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境地,排斥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活动。所以,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陌生化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不同个体经验的激活,组织不同探索成果的展示,激发了学生在疑惑不解中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

二、聚焦本质,以初始背景丰富探索经历

消除因一知半解带来的学习倦怠的最好办法,不是将新知和盘托出,而应该从知识的“根部”着手,聚焦知识本质,开展有效探索。

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两种算法争执不下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种最原始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纸片放到方格纸的背景当中。学生先是感到吃惊:我已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怎么还要用到数方格这样的“土”方法?

学生把疑惑的眼光投向了我。我笑着说:数一数,平行四边形占多少个方格?利用这张方格纸,学生开始了独立数面积的活动。

一部分学生按照先数出15个整格,再把不完整的小格拼成6个整格,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有的学生展示了更好的数法,将左边的三角形整体平移到右边,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7×3的长方形,很快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

许多教师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往往对数方格这一活动不认同,认为它繁琐,耗费时间。我觉得教师应该迎合学生的需求,以朴素的方法推动学生探索活动的展开。在反馈数方格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问“有多少个方格”,还要进一步追问“有没有更好的数法”,在这一过程中,全体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转化的思想,使“沿着高剪开”成为理所应当的需要。数方格活动结束后,还应该跟进对不同方法的反馈,让学生逐步感受到:如果将图形左边的三角形整体移到右边,就能方便地看出图形中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这正是“割补”转化的理论基础。

有时候,最初的认知因间隔时间太久而让学生感到陌生。本环节中,借助既熟悉又陌生的方格纸,聚焦面积意义的本质,学生从将信将疑到深信不疑,对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不是“底×邻边”的理解变得简单和熟悉。如果说,新知引入用不同的见解激发追本溯源的愿望,那么到了新知探究环节,就要从本质入手,引导学生在对知识本原的重新审视中探本穷源。

三、适度拓展,用变式训练支撑思维发展

陌生化理论告诉我们,几乎每一位学生在开始接触新知时,心中都已在盘算着从中汲取些什么,这也就构成了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又往往会随着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如果不能把握这种变化,不能适时向更深入的层次去引导,就会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无法突破认知瓶颈而徘徊不前。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考方法,真正理解了“底×高”的原理。接下来,要面对一系列看图计算面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不少学生的思维渐渐陷入停滞状态。对此,教师要以不断变化的教学行为和要求,帮助学生从司空见惯的惰性氛围中走出来。

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分别是12厘米和18厘米,其中一条边上的高是15厘米,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熟悉的公式和问题,陌生的条件,给学生带来了挑战:这个图形里的底和高是怎样的对应关系?换句话说,15厘米究竟是哪条边上的高呢?

直接套公式是行不通了,学生转而寻求合适的解题策略。学生想到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借助直观图形的帮助,通过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和斜边长短比较,最终判断出15厘米的线段只能是12厘米边上的高,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15=180(平方厘米)。

问题解决之后,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看着这幅图展开想象:它能转化成什么样的长方形?学生再次调用已有的剪拼法的经验,成功地给出了答案:(1)12×15的长方形;(2)18×10的长方形。第二种长方形的描述表明,学生对“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是问题的不断变化,推动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促进着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陌生化的策略能够避陈去俗,翻新出奇,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克服学习倦怠。教师应该努力了解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特点,立足于学生已经“懂了”的经验基础,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以变促思,以思提能,从经验拓展、认知深化、思维提升等方面,去实现陌生化理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猜你喜欢

邻边方格陌生化
关于哈林图的邻和可区别染色的注记
方格里填数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方格里填数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分方格
分方格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