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反转现状研究

2018-04-07葛璐瑶

科技传播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播时代

葛璐瑶

摘 要 互联网传播技术在近年来发生了质的飞跃,“后真相”时代随之而来,在传播过程中,情绪变得比事实更为重要。事件反转这一现象,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常态”。本文从新闻产生、传播和受众的角度分析了新闻反转的成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该如何应对“后真相”时代频频发生的新闻反转。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6-0025-02

2016年11月,“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英文词匯。《牛津词典》将其解释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但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阵痛”——新闻反转,也随之出现。新闻反转对新闻真实性和当下的舆论环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而随着“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事实的忽视和对情绪的过度关注,新闻事实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近年来,各类“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并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出现多次反转。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信息过载,但事实却前所未有的稀缺。

1 新闻反转的定义及表征

新闻事件的反转,是指那些紧跟着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公共事件在社交网络的传播中,对情绪的宣泄已经掩盖了对新闻事实的追求;而在新兴媒体的报道中,新闻反转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时下的舆论环境里,有太多的主观先行,传播者根据主观臆断而“站队”的现象频频发生。话语之间的碰撞,情绪之间的纠缠,往往让人忽略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在“后真相”时代,舆论的变化力量巨大,甚至可以促进新闻反转,而新闻反转又进而影响舆论的风向。

近年来,各类“事件”夺人眼球的标题和刺痛神经的内容,使其在网络平台上迅速扩散,激发广大网友的社会情绪,这些情绪依托事态的发展和事实的变化而传播,舆论迅速形成对立阵营,反而使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变得模糊。

2 新闻反转的成因

2.1 新闻的产生方式变化

在新兴媒体和社交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之前一直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群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使得传统的新闻产生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论坛、微博、博客等互联网平台的迅速扩张,使得新闻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分发、传播技术,将产生新闻、传播新闻的能量赋予普通受众,“人人都是新闻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典型的传播形式为:某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可能是一段视频、一篇文章,甚至只是一条微博动态,其话题性在互联网平台上引发更多人关注;嗅觉敏锐的媒体随之介入,而新兴媒体的介入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媒体;随着事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广大网友展开热烈讨论,往往用经验和情绪“站队”。由此可见,新闻的产生多了普通民众这一渠道,新闻存在片面性和不真实的可能,随着专业媒体的进一步报道,新闻事件很可能发生“反转”。

2.2 新闻传播速度变快

互联网时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传播技术的飞跃使得新闻传播速度变快,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再是标准,新鲜性和热度变得更重要。为了新闻报道上的时效性,碎片化的信息往往能迅速触及受众敏感的神经,引发广泛的社会情绪。新闻业竞争更剧烈,某些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违背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甚至为了吸引眼球,采取选择性报道,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等现象经常发生。

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和新媒体编辑们往往通过一段短视频,甚至一条微博、朋友圈就对事件做出判断,依据碎片化信息进行新闻报道,其内容常偏离新闻事实,甚至与新闻事实大相径庭。而新媒体报道中“标题党”“主观先行”的特点,进一步触动受众的敏感神经,激发出亿万网友的某种情绪,受众情绪化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后续事件的反转埋下伏笔。

2.3 新闻受众角色转变

新媒体赋予受众传播信息的能力,受众因此从“接受者”转变为“接受者+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传统的传播形式已经被颠覆。依靠特定媒介传播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新兴媒体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人有权利和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受众接受的信息量成指数级增加,信息良莠不齐在所难免。而公众的表达欲望也前所未的强烈,个人评论不可避免地会夹杂个人情绪,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往往会导致引发整个事件的转变。在互联网平台上饱受热议的事件中,常会出现网络舆情促成政府良性作为的结果,这很令人欣慰。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不是每一次网络舆情都会促成事件走向良性结局,网络暴力现象不容忽视。

3 新闻反转的反思与启示

3.1 新闻的产生途径

在“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要担当权威信息源,不要过度迎合新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和受众的好恶,要保持新闻真实性,坚持新闻价值,将深度、准确和快速、新颖放在同等位置上。确保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同时主流媒体要树立责任意识,即主流媒体需要肩负为广大受众核实信息真实性的责任。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进行深度访问、追踪报道,将整个事件完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3.2 新闻从业者坚守行业规范

在当今社会,新兴媒体、社交网站的兴起,使得网络成为了受众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传播途径。每个互联网终端的用户都可能是“新闻源”。在媒体行业,由此而来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不过越是在这种浮躁、情绪化的时代,广大新闻从业者越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以真实、客观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原则。网络平台上大量引爆舆情的“事件”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抢头条”“造热点”,没有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匆匆报道,进而失去了全面性和客观性。

因此,新闻从业者作为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不要为了片面追求时效性、新鲜度而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更不要被网络舆论影响了对事件的客观判断。

3.3 提高新闻受众者素养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受众很容易在海量资讯面前迷失,因此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识能力,这才能使自己保持理智与客观。如何判断一条新闻的可靠性?受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报道的来源,以及可靠程度。

2)报道的完整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等要素均需要完整地呈现在新闻报道中。

3)报道者提供的证据,以及获取证据的途径。

4)除了报道事件之外,报道者是否有其他诉求。

在传播方式单一的时代,受众在接受信息上受到限制,而如今,受众更多地被娱乐新闻、明星八卦所吸引。当新闻呈现在面前时,不要用娱乐精神或者怀疑一切的态度进行主观判断,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或者情绪“站队”,要记住经验不等价于真相,常识不代表事实。当受众针对某一事件有发声的诉求时,要充分了解事件真相之后,再发表负责任、有态度的观点,建议关注事件的后续变化。

4 结论

在“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的发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反转现象既可能损害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又会对广大受众造成干扰,要应对这一现象,需要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和受众共同进步。主流媒体要承担起为受众核实真实性的责任,媒体从业者要坚守行业规范,坚持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受众要适应从“接受者”到“接受者+传播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三方共同应对新闻反转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舒怀.后真相时代:谁动了我的“事实”——基于移动互联网传播技术特征的分析[J].青年记者,2017(16):9-11.

[2]王秋菊.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特点、引导难点及建议[J].青年记者,2017(16):22-24.

[3]王尚武,张科辉.“后真相”时代政府舆情回应的策略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7,1(6):68.

[4]张涛甫,徐亦舒.重新出发:新传播生态下中国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编辑学刊,2017(2):6-11.

[5]开薪悦,孙龙飞.“后真相”时代里的“新闻反转剧”——对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再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7,37(1):84-90.

[6]安景璐.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7,3(21):1-3.

[7]房玉婷.“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引导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7(7):6-7,11.

猜你喜欢

传播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