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家庭对幼儿的影响
2018-04-07王含
◎王含
前言:中国自古有这样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足见在幼儿还没有走出家门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未来成年时期的一些基本素质素养以及跟随一生的生活学习习惯。纵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脱离这个规律的也是寥寥无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从出生到7岁这一段时期,对家长来说,是必须要密切关注和把握的。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虽然幼儿是在幼儿园学知识,但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都是被幼儿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我们知道幼儿学习的前一阶段是从模仿开始,而孩子接触的第一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日常做的小事对幼儿的成长都是有影响的,这个过程里不但使身体上有规律的作息,更是未来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地重复模仿慢慢的就养成了习惯,从这里可以看出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父亲不尊重母亲甚至是动手伤害母亲,那么幼儿到了幼儿园以后就很有可能会欺负女生或者反过来在一个家庭里母亲长期比较强势也不懂得尊重父亲,那么这个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将来就很有可能不会尊重自己未来的丈夫。而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被群体的接受度,会影响幼儿成长环境的安定团结,最小的影响也是会在性格上让幼儿变得不合群,容易造成性格孤僻内向,更严重的甚至还会不尊重老师,这样就会在老师以后的教育中成为很大的难题,就会导致教师想把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扭转过来,是很困难的。有些观念一旦养成习惯就会跟随幼儿的一辈子,老师教育的过程虽有重视品德素质的教育,但都是一些外在的教育,很难再有能够达到与父母朝夕相处般的深入骨髓由内而外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幼儿在一入学的时候就和在家时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
再比如很多人以为三岁前的小孩什么都不懂,所以随便在他们面前说什么都可以,然而这种观念已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所以,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塑造孩子的大脑。
所以我们有句俗话,叫做“三岁看大”,并非毫无道理。
二、家庭价值观的影响
父母需要成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榜样,而榜样就是一种对幼儿价值观的影响。前面提到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重点在于幼儿有了意识之初就为他建立起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模仿行为,而树立榜样则是将这种模仿行为不断的加深成为常态化的习惯养成。
一个人的行为常受其价值观影响,自己认为重要的,就会努力去做。一个重视教育的父母,不但自己在行为上会努力做对孩子教育有帮助的事,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会灌输重要的教育价值观念。重视劳动的父母经常以勤俭持家、努力工作来教育并鼓励子女热爱劳动。子女取得成就,需要父母对孩子成就的支持,孩子学业进步受到父母的重视,孩子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增进。苏清守指出:父母的良好行为是孩子的楷模,在家庭中形成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成就的气氛,儿童长期在良好家风熏陶濡染之下,自然受益匪浅。而不是每天陪着孩子与电视手机为伴。
三、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努力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都能考上好的学校,有好多的工作,甚至是有好多作为。
尝试倾听孩子的心语:不少家长自以为是的为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从而规划孩子的未来,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这样或者那样的特长班、学习班,总觉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趁着孩子还小,记忆力好,多学点,多掌握些本领,多一些谋生手段,这样以后生活会轻松些,日子也会优越些。这些说得不无道理,技多不压身,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但我们违背孩子的意愿。一切都要按照自然规律,遵从孩子的意愿,看看他们是否感兴趣,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或许他们每闪出的一个想法就会让你获得惊喜。
给孩子留足时间和空间:除了学习之外,还要给孩子留足一些娱乐甚至是思考发呆的时间。从阅读中博闻强识,培养思考事物的方式,多运动锻炼强健的体魄,拥有一个好身体,适当娱乐劳逸结合,放松身心。不少家长可能会认为,小孩子没心没肺的,吃得香、睡得香,除了学习就知道疯跑瞎玩,哪会思考发呆?千万别不以为然,出其不意的思考发呆正是孩子思维的成长升华。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干过孵鸡蛋的事,他看到笼子的母鸡在孵蛋,就想人是不是也可以。正是他这种爱思考的习惯成就了他的伟大。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请留些渴望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
别把期望代表未来,对孩子请足够相信:孩子的成长同样如此,他们不可能像父母期望的那样一步登天,大有成就,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望。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是自然规律。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与众不同的,孩子的成长是多面性的,就像各个领域的人才一样,有当科学家的、有当解放军的、有当老师的等各行各业,这都是孩子独有的成长方向,我们不能刻意的更改和压制孩子的成长方向,但请相信,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和老师最终的愿望,所以,我们要怀着对孩子美好的期待,同时也要相信孩子的未来会比我们期待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