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博物馆资源与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及思考

2018-04-07苏永善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陶瓷博物馆青少年

◎苏永善

教育载体是青少年有效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而博物馆是青少年了解古代文化和开展文化科技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中小学校内创建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并适合于其开展科技文化学习的博物馆?如何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开展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如何使博物馆教育与学校的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有机结合并发挥最高能效?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文物变成活灵活现吸引少年儿童的载体?如何把博物馆“搬进”学校并切实发挥其教育功能?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上,当前显得比较薄弱,值得持续实践和深入研究。

本着对以上问题的探讨,笔者自2009年开始,尝试以校园博物馆为教育学习平台,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与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并在多年的博物馆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完成省级教育研究课题2项,引导青少年完成古陶瓷及传统文化科研报告10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4项,市级奖励10项,并获市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此外,开发形式多样的主题博物展览活动,使博物馆切实成为青少年开展科技文化学习的重要场所,得到社会民众和广大师生的认可,产生较好的社会反响。实践出真知,下面以笔者的教育实践为主线,谈谈以博物馆为载体开展科技文化活动的成功实践,以此作为“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益参考。

一、校园博物馆的定义

校园博物馆是指在学校的校园内建设的博物馆,校园博物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比较,其属性和性质不变,只是博物馆的馆址位置不同,前者建设于中小学校园内,后者建设于校园之外。两者同样具备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功能,并对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参观者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会。

二、在学校内创建博物馆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确定为学生发展发展6大核心素养[2]。而与博物馆文化直接紧密相关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放到了6大核心素养的首位。由此可见,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在实施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中,将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笔者创建并开放使用佛山知隐博物馆前(2012年前),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全国尚无任何一间学校拥有真正的注册博物馆,仅个别学校有类似的科学馆或常规展览室。在学校创建博物馆,属于全国首创,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而笔者作为佛山知隐博物馆(在佛山市第二中学校园内)的创始人,在2009年创馆之初,就开始权衡博物馆选址对教育的利弊,并对在学校建设博物馆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科学和严谨的评估。评估认为,当时我国博物馆的状况是,选址地点均在校外,没有在中小学建馆的先例(大学校园除外)。这一建馆方式,大大阻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学校开设的“博物文化”类校本课程,通常只能在学校里实施,把课程搬到校外的博物馆,显然不现实现;另一方面,虽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但由于交通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也只能在博物馆里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无从对文化和艺术进行深度的欣赏,更谈不上对博物文化的实践或研究。“近水楼台先得月”,只有把博物馆“搬进”校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三、首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可触式“零距离”校园博物馆的论证分析

教育离不开实践,而接触感知和亲历是实践的重要一环。触觉是人类感知事物和获是知识的重要本能,触觉可以强化感知和激发大脑的记忆,这是人体生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一致认可的的科学真理。当前国外流行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教育理念就非常重视亲手感知,“我听见可我忘记了,我看见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I hear I forget;I see I remember;Ido Iunderstand.)”成为普遍认可的教育名言。而我国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在《荀子·修身》中也道明了实践的重要意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但是,目前传统的博物馆,通常是隔着玻璃看,可让青少年接触和实践感知的博物馆,可谓凤毛麟角。

然而,对于博物馆而言,对藏品的过多接触往往不利于文物的保护,这也是制约博物馆设立“零距离”陈列展览方式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全国各地博物馆给人“干巴巴”感觉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结合创馆历程和教学实践悟出了成功秘诀:对藏品进行科学充分的评估和分类,解决好这一问题,上述问题的矛盾便迎刃而解了。传统的博物馆,总给人一种神秘的错觉,不可触摸,不可见强光,甚至照相开闪光灯都不行。其实这是文物保护常识的一种误导。笔者就此问题请教了故宫博物院张淑芬研究员、叶佩兰研究员等专家,并在广东省文物厅文物保护专家林锐、鲁方等人的指导下,对馆藏品文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即对文物分为不可触摸、条件触摸和可常触摸三类。创建可触式“零距离”的校园博物馆,可以从以下关键点着手筛选出可让学生触摸学习的藏品:一是提供的藏品为博物馆藏品中的类同品且不作为收藏保护的对象,例如晚清民国一些常见生活用品等;另一是藏品数量巨大且藏品的本身品质能经受普通的抚摸接触,例如历代古陶瓷碎片标本。由于古陶瓷特别是带釉的陶瓷,其表面附有一层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釉料,釉的成分为长石、石英等,硬度大且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埋藏于地下历经几千年仍亮丽如新,偶然的触摸不会对其造成实质性伤害,可以作为学生直接“上手”学习的教学材料。

此外,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需求,在“零距离”博物馆理念的指导下,创建了互补式符合教育需求的专题式分馆。

四、校园博物馆资源整合于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成功经验

1.把校园博物馆资源整合于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与技巧 佛山市禅城区教育顾问、北师大著名教育导师安文铸教授指出:“课程整合,关键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整合学校有效资源,把学校已有资源融合并贯通于学科教学活动中,是有效实现课程整合的重要一环。

一是设计主题课程和特色课程。把学习资源整合于课程,二次开发课程,自然会涉及课程的主题化和特色化。没有“主题”,将无从索取需求的目标资源,教育活动也会失去方向,更谈不上形成特色。笔者结合学校博物馆中已有的资源,结合学生需求,形成了几十项可供选择的主题活动课程。例如,结合博物馆陶瓷标本中常见的各种符号及文字现象,确定了《佛山地区古瓷器“后加符号”的发现与探究》活动主题;结合活动展厅中较多石湾窑生活陶瓷的情况,确定《石湾窑与我国著名古陶瓷的釉色相似性探究》、《佛山十三行”(某一行)的古代器物探究》等主题活动;根据博物馆中“古代灯具”专题展文物比较丰富的特点,又确定了一系列《灯的科学与文化》实践活动专题;结合汉代彩绘陶器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展《汉代云纹纹饰特点和艺术鉴赏》的主题活动;根据学生兴趣小组的发现,结合现有文物,又确定《古瓷惊现战国典故戏曲珍稀纹饰的推测和考证》特色活动专题。这样的特色专题活动不胜枚举。

二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提炼博物馆文物中的科学与文化因素。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仅有丰富的主题,而不深入引导学生挖掘和提炼文物中隐藏的科学因素,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将会容易觉得“简单而枯燥”。每件文物都有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技术,但由于少年儿童知识和阅历的局限性,在他们看来,很多文物往往只是一件“物”,难以引起对其科学与文化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的引导技巧,便成了博物馆资源是否能够在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中深度整合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又一关键。

三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深度开展博物主题活动。在博物文化与科学实践课程的整合教育活动中,有时又会形成“主题过多”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一方面,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提出来的主题,以免挫伤其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第二方面,要科学归类学生问题的共性,以免问题过散和博物馆可供利用资源不足;第三方面,选择一个可供全班或小组深度探究的课题,教师全程跟踪引导,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步骤的确定和活动结果的分析,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或研究成果。

四是组织学生田野考察、调查和开展动手复制活动。田野考察是博物文化与科学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的重要一环。对于组织学生的田野考察,很多教师的第一感觉是“不可能”和“不可行”。因为在一般教师看来,带学生进行田野博物文化的考察,“无物可考”。这种推理很正常,而对于笔者,却是成功的“杀手锏”。众所周知,佛山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根基,又是我国“四大名古镇”之一,地下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特别是陶瓷类,因其化学特性稳定,几千年都不会降解,其碎片必定存在于地表的某个地方)。

2.将校园博物馆资源整合于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成效 笔者从2009年开始在在学校内创建博物馆,并以校园博物馆为载体,整合于科学实践活动课程中,9年来的实践探索,取得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

(1)开创了我国中小学校内成功建设博物馆的先例,具有首创性。笔者先后在佛山二中、佛山东鄱小学、佛山吉利小学创建博物馆,其中二中知隐博物馆、东鄱小学知行古灯博物馆已经开馆。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把博物馆办到普通中学校园内,创造了我国博物馆创建史上的先例。在人口最密集、学习活动最活跃的校园里开放博物馆,实现在中小学生与博物馆“零距离”接触,具有划时代意义。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叶佩兰、张淑芬、潘深亮几位研究员参观了二中校园内的知隐博物馆后,异口同声地称赞:我们走遍了全国各地博物馆,发现古陶瓷博物馆办到中学,还是第一次。

(2)取得了我国中小学博物文化教育前所未有的成效。在校园博物馆创建与教学应用的过程中,笔者主持了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省级研究课题2项(即《校园古陶瓷博物馆创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发展的研究》、《学校古陶瓷博物馆与基础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特色化发展的关系研究》),以课题带动博物馆的创建,又以博物馆资源促进课题的在顺利开展。引导青少年完成古陶瓷及传统文化科研报告10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4项,市级奖励10项,并获佛山市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首次实现了我国中小学生开展博物文化科学研究,取得了我国中小学博物文化教育前所未有的成效。其中,《佛山地区古陶瓷“后加符号”的发现与探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专项奖;《佛山石湾窑VS中国名窑——石湾窑与我国著名古陶瓷的釉色相似性探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专项奖;《“古瓷”惊现战国典故戏曲珍稀纹饰的推测和考证》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东鄱小学以博物馆为特色的办学特色,也已形成,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SD可持续发展示范学校。

五、创建校园博物馆并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思考

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并非建议教师们去创建校园博物馆,这显然不可能,也不现实。但通过笔者的开拓性实践,与广大教师以及文博工作者分享校园博物馆的成功经验,抛砖引玉,必定能够拓展教育工作者和文博工作者的创新思维。校园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整合的成功实践,为学校的特色办学,为学科与社会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可借鉴的作用。笔者因为多年收藏和文物标本征集,拥有大量可供学习的藏品资源,当然利于达成了校园博物馆的建设。

猜你喜欢

陶瓷博物馆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博物馆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露天博物馆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陶瓷艺术欣赏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