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教材案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18-04-07扶泽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榜样案例法治

◎扶泽泉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同时教育部在2014年修订版《思想品德》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法治教育内容,实现教材从《思想品德》向《道德与法治》的转型。修改后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很明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也就成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面对新的课程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通过课堂教学尝试与经验总结,笔者觉得用好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特别是新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新学科,用好教材中已有的案例能让学生更关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为此,笔者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就“用好教材案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解读教材案例,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

通过对道德与法制的教学研究和分析,我们从中发现,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与感悟”等材料都精选具有经典性、思想性、时代性、趣味性、人文性的案例,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这些案例进行认真的解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领会教材的主题思想。我们还发现,教材中的案例图文并茂,把德育思想蕴含在其中,我们要善于解读,利用美文、美图,经典的图片等资源,用美引善,促成学生自觉养成优良道德、品质与修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书中的案例材料运用了较多的的榜样人物,他们都贴近学生实际,有学生身边的长辈、朋友,时政人物、中外名人、英雄伟人等,正面、积极的较多。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负面行为的影响,影响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好教材案例中的榜样人物,以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正确引导学生。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既然教材中有这么多鲜活的素材,我们就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与时俱进地对榜样人物合理解释与评析,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其正能量,同时归纳观点原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样既升华了课本的知识内容,又有效地渗透了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觉悟。我们解读教材案例的目的是让案例中人物的品质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内化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更要重的是使学生实践体验核心思想,外化为自觉行动,健全人格。

二、加工教材案例,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材中的案例素材往往跟不上时政,难免缺乏鲜活,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用教材”,以达成学生对案例中所蕴含的知识的挖掘和学习反思。

1.把案例时效化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对教材案例进行拓展和优化,借助相关热点时政充活原有案例,与时俱进地用现实生活中的新素材及时把不合时宜的材料补充,完善教材案例的后续,创设新情景让教学案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缺乏时效性的案例焕发生机,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既能让学生深入挖掘课本的有关知识,又能让学生有效地获取时效信息。

2.把案例信息化 网络时代,若把案例资源以借助信息化、多媒体作呈现,就更有效地调动、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兴趣。在编辑案例时要注意将案例的生动性和知识性、思想性结合起来,选取的视频、图片、音乐、故事等素材,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得案例更具有课程导向性,做到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感悟,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感染情感,还能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比如在分析《道德与法治》下册3.1“青春飞扬”探究与分享中“自信者的风采”案例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配以“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行人员及阅兵”视频、图片,既生动,又突出主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通过现实例子的理解与分析,增强了自信自强的品质。

3.把案例问题化 问题是支撑学生学习、探究的工具,如果教材案例预设的问题有效的,有层次的,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在教学中发现《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案例设问有的过于单一、简单或欠层次深度,欠必要的探究性。为此在处理时,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联系所讲内容的重难点,对教材案例的设问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开发。教师要做到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原有案例情境和预设问题在范围、广度、深度上加以扩展,并使这些设问情境有知识关联性、思想情感性、探究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引起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发挥案例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乐学善学。

三、精析教材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初中七年级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时期,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力求精析教材案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法制观念,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提高七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深刻呈现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发于境。学生只有通过深入情境、了解情境才能有效地参与学习探究,获取知识。教材中的案例大都源于生活与社会,在分析呈现时,我们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烘托气氛,突出主题,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融入教材案例中。如我们用文字材料结合图片来呈现时,要注意用不同的字体颜色或不同的着重号标示出关键词句,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层层深入案例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捕获到知识的信息来源,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材料、处理信息的思维能力。教材案例呈现得越深刻,越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与深化,学生的探究就越感兴趣,产生的感悟就越强。

2.鼓励质疑案例,引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社会经历,理论与实际有差异,往往对案例的理解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案例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质疑、探究,发表自己见解,大胆创新。

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有问题——无问题——有问题的求知过程。他还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的问题。为此,教师需在分析案例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分析案例时鼓励、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不理解、不认同的问题,通过师生双向交流解决问题。在分析案例遇到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理性交流,唤醒学生的思辨意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参与,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能力。例如:在分析《道德与法治》下册9.1“法律在我身边”里面的案例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法律知识,质疑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感觉上,这时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挖掘提出“此种情况你遇到过吗?当时你如何看待的?”等贴近学生的设问,这就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在法律的特点上产生疑问,进一步与老师进行互动的交流,达到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精析教材案例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技能和技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愿望,促进师生互动。在解答案例设问时,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维度,层层递进去思考问题。通过这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因此在参与、互动、探究中启发了思维,发展了核心素养。

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案例进行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效途径之一,但在探索研究中仍存在不足,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究总结。

猜你喜欢

榜样案例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