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乡村初中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2018-04-07莫宾华
◎莫宾华
当今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桥梁和纽带。史料解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学习能力,老师们所追求的是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体会到“史料解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一、找准史料关键点,明晰思路,为史料解读能力培养铺路架桥
初中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史料的精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由知识性课堂转向到生命性课堂。
例如,在岳麓版九年级下册第17、18、19课专题复习时,首先,我复习这三篇课文的知识点,组织学生一起编写顺口溜:“美苏冷战记三年:1947杜鲁门主义开始,1948马歇尔计划发展,1949北约组织对峙,1955华约组织两级,“冷战思维”是霸权。1991苏联解体两级散,世界格局变多极,一超多强。经济格局全球化,这是机遇和挑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一带一路”促发展。”通过顺口溜的编写,便于学生识记。然后,我精选了以下史料让学生当堂过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出示材料: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刀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更为严峻。
出示思考题:
1.请你回忆所学知识,写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三个组织。
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哪一年?积极意义有哪些?
3.请你说说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如何应对?
组织学生对以上三道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方法,逐项指导。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三个组织”思考的范围应与“区域集团化的四个组织——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进行区别,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哪一年?应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时间区分开来,不能混淆。让学生重点记忆“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而我国加入该组织是2001年,相隔6年。“积极意义”的思考方向着重理解“贸易”的含义指的是“经济”,学生自然想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国际平台;加入世贸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3.机遇、挑战和应对,组织学生认真审题,通过换词的方法,学生思考、讨论后,他们很快就明白了:“机遇”是好处,得出:“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开拓了国际市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挑战”是弊端,得出:“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存在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拉大了差距;跨国公司将技术水平低、污染高的产品引到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环境污染。”“应对”是做法,得出:“制定防范风险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竞争力;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二、激发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捕捉史料阅读的针对性
在解读史料时,通过阅读方法的引领,将史料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的专题复习时,我精选了以下材料,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了史料解读的针对性。
课件出示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材料:1979年,风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你根据材料,概括凤阳农村发生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主要原因: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联产承包)。
三、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独立去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我精选史料,经常设计有思维梯度的思考题让学生练习,指导学生解读史料。让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对不明白的问题标记出来,在小组学习时向同学请教,把已有的知识归纳、沟通,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境界,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时,我出示《隋运河示意图》问:你能从这幅图上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始修建隋运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隋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隋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教学隋运河“四段”河流时,抓住“永”、“通”、“江南”这三个关键词,学生一下就把四段河流记住了。教师出示“隋朝有一位商人从余杭出发,送货到涿郡,请写出他经过的河段名称。”当堂检测95%的同学都回答正确。再请四位同学到黑板画“隋运河示意图”并标出地点名称。通过画写,学生对隋运河的意义更加深刻,其中很多学生谈到“我记忆隋运河的意义是根据‘永通江南’来理解的。”
课堂结束时,我设计了“隋运河现在还有用吗?”让学生思考,隋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让学生明白了隋运河的开凿是我国先人伟大的创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今天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仍起着巨大作用。我结合隋运河的开凿,进一步将知识延伸,课件展示: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北汽南送、桂林兴安灵渠。我富有激情地讲述:隋炀帝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惜余力开凿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今天,我们学习了这段历史,老师坚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和“一带一路”战略一定能实现,中国定会越来越强大。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隋运河的开凿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我查阅了资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描述了隋亡的原因。”当时,我非常震惊,心想:你怎么了?几秒钟后我笑着对这位学生说:“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老师非常高兴,说明你预习做得很好。请你继续说明理由。”这位同学回答说:“作为一国之君,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开凿运河当然没错,但在开凿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财力和物力,不能牺牲百姓的利益,如果我是隋炀帝,我不会这样做。”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如果不修运河,国家没有了,谈何民生!”我肯定了两位同学的观点。再组织学生对“隋炀帝修运河”的利弊进行讨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将教学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