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因你而不同
——读《世界因你而不同》而想到的

2018-04-07张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李开复墓地通识

◎张尹

第一次认识李开复,源于一个娱乐节目:《天天向上》。还记得作为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的他在场上带领一批员工又唱又跳,全然没有传统印象中IT工程师刻板和木讷的形象。心里就更加对这么一位先在苹果,后到微软,再去谷歌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好奇。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自出版后就一直争议不断的书——《世界因你而不同》。掩卷沉思,回味无穷。虽然很难参透书中众多的IT术语,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他的教育经历仍然颇有感触。因为他生在台湾,又在美国学习,所以他既了解台湾的基础教育,相较于土生土长的美国乔爷,又有更多对中美教育的理解和比较。

在李开复的受教育经历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大学经历。哥伦比亚大学,世界顶级大学之一,地处最繁华的曼哈顿,同样拥有一样丰富的校园。李开复最初接受的大学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美术、历史、音乐、哲学……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自大学开始一直学习这些课程,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而李开复却被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学科“一直如影随形地浸润着”他此后的生活。在哲学课上,他收获了“让世界不同”这句影响他一生的话。在音乐课上,他收获了古典音乐这么“一剂舒缓心灵的良方”……今天的中国大学,也在积极地营造通识教育氛围。然而在我工作的中学讲台,通识又怎样体现呢?

这学期接手创新试验班历史教学任务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历史在他们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如今历史会考成绩对他们的高考影响形势还不明朗的时候,历史何以自处?通过阅读《李开复自传》,似乎有了一个不成熟的目标,正如书中所说“从必修的人文课程中收获了让人一生受益的知识。它沉淀在我的身体里,成为思想和灵魂的一部分。”一句话把人文学科的作用表达的淋漓尽致,也许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我思索着,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在小小的讲台上向着这个目标靠近。

《割据与分立》一课,是让众多学生都激动兴奋的三国历史。之前备课,总是参照教参指定的要求,亦步亦趋,认真细致,生怕有哪段漏掉。通常课上,我也是按照板书内容,不断反复强调记忆重点。这次在理科班上课,我想,他们对三国历史肯定烂熟于心,三国到底还有什么新内容呢?有学生认为历史总是最枯燥的,因为历史总是发生过的事情,没有什么变化。怎么才能体现历史的日新月异呢?我选择了最近一个考古大热门——曹操高陵墓的发掘,展示了这次考古发现的经历和成果。最后抛给学生一个讨论问题:假如你是考古学家,怎样去判定高陵是否曹操真实墓地呢?学生随后积极讨论,最后几个同学主动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同学说,墓地年代要和文献记载相符合;有同学说,墓地地点要和文献记载符合;还有同学说,墓地的规制要和其他魏王墓地相符等等……最后我展示出目前考古学者们的研究对策:复旦大学历史系和人类遗传学重点实验室通力合作的曹氏族谱整理工程,运用先进的DNA检测手段进行考古研究的方法。学生们频频点头,一下子好像打开了思路。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引导学生: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跨学科人才和综合人才,在学习重点科目的同时,不妨多涉猎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知识都是相通的,也许作为高中学生的他们此时还很难理解,但也许一个小案例,一则新发现,都能给他们一些启示。

《辛亥革命》一课,过程曲折复杂,人物繁多,但二期课改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却比较少。那么这节课,除了知识点之外还能给课堂什么呢?于是我选取了孙中山领导革命的经历作为主线。先从他少年上书李鸿章未果讲起,历经先后领导的几次起义与革命的艰辛和失败结局,再到他凭借着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领导辛亥革命实现了推翻清朝统治的突破,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革命者曲折的人生经历,深刻领悟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悲怅。学生们不仅懂得了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更被孙中山的精神所感动。我想,身处盛世的我们,虽然不会像孙中山那样再次历经革命和动荡的年代,但人生道路总是崎岖不平的,若能在低沉失意时,能想起伟大人物的平凡经历,或许能够有所启发。正如李开复在书中所说:人文课程所收获的知识“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会灵光一现,帮助我度过或孤独或困惑的日子。”我尝试在课堂上,一点一滴的实践着这样的目标。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书中一席引自美国教育学家的话,也颇为经典。历史被考试打造成了一门背诵的课目,可所有课目的设置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独立思考,记忆方法,逻辑分析……这些才应该是教育的重点。于是我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独立分析课文层次,在考试复习阶段,布置同学整理知识点……也许考试过去之后,他们会忘掉所有知识点,只期待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具备充分的学习能力。谁说历史没有方法?

最后套用席慕容的一句话: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落下,也会收起。考试会来,更会过去。知识会记住,也会遗忘。我们真正追寻的可能就是沉积下来的那些生存方法和支撑精神吧。

猜你喜欢

李开复墓地通识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寻找大象墓地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成功来源于不经意间的努力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李开复:骂并信任着
“病变”的李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