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生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8-04-07莫小斌
◎莫小斌
初中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率越来越高,巧用史料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培养初中生史料解读能力,就是要了解史料来源,帮助师生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筛选适合乡村初中的史料,聚焦史料解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史料的解读主要通过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答题过程、注意事项的研究,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良好习惯。教师精选文字、图像、影像、实物等史料,从阅读入手,让史料服务于教学,凸显史料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借助史料指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以此来探究历史,加深知识印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其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适当、合理的运用史料,通过史料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运用史料就是教师注重使用的方法,适时、适量、适度精选符合课本要求和学生历史水平的史料,达到精准解读史料的目的。
一、史料解读能力的运用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对史料教学的认识程度,我设计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史料的定义、分类、史料教学的运用方法”问卷,在本校历史老师和七年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9.34%教师运用了史料进行教学,如何运用史料感到很茫然,92.54%的学生认为史料的范畴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视频、影像、口述资料、历史遗址、雕塑等资料,75.26%的学生获取史料的来源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所引用的,67.61%的学生认为史料教学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探索历史问题能力,54.68%学生认为应教师先展示史料,再就相关内容进行讲解,71.33%学生对于教师课堂上展示的历史资料大都看得懂,但不懂得如何答题,60.51%的学生喜欢影视类史料,8.37%学生喜欢文字类史料,86.52%学生对依据史料回答有关问题很茫然,不懂如何审题和获取信息,只好乱写。初中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已经非常清楚,意识到史料教学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成为教学的瓶颈。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在行动上重视史料的作用,他们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是课本上的文字或图片史料,对指导学生文字史料的解读方法缺失,对于课外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等活动很少。学生方面对于史料的范畴理解比较到位,这对学生自主搜集史料有很大帮助。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最喜欢影视类的史料,但过多运用会影响课堂练习,学生习惯于老师的讲解,学生研读史料、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缺失。在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运用上,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掌握史料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是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前提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史料,通过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让学生思考史料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及观点,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史料运用中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为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条件,播下质疑的种子,让学生因兴趣产生疑问,由疑问引发好奇,为好奇激起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思考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我选择了以下史料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进行检测。课件出示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入西方;中亚的葡萄等物产以及印度的宗教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学生1:中亚的葡萄等物产传到中国,你知道还有哪些物产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这一商路是谁开通的?
学生2:印度的宗教传到中国,请你写出这一宗教名称和创立者。
学生3:请你依据材料回答丝绸之路的影响。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一起讨论探究,学会了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我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扩展成一条什么商路?你能给它重新命名吗?并说明理由。第一问,是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很快答出:“丝绸之路”;第二问,是对丝绸之路作用的不同理解,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富有传奇色彩,如“黄金之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探险之路”“人生之路”“死亡之路”“发财之路”等等;第三问,是顺着重新命名的思路加以说明,如“黄金之路”是商人通过此路的商业活动,获取了珠宝黄金,提供了发财的机会;“死亡之路”张骞一行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历经13年,张骞逃出虎口,回到长安,只剩他和一个随从;“友谊之路”张骞一行不负重望,来到西域与他们沟通交朋友,促进了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我再课件出示材料让学生研读:“丝绸之路的开辟,展示了西汉的文明和伟大,我国的西部开发是不是丝绸之路的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政策与‘丝绸之路’有关联吗?”针对这些问题,我没有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通过争论,学生明白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我国先人伟大的创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充分利用其资源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是史料解读的秘诀
桂林市的中考历史命题分选择题和材料题两部分,总分60分,其中材料题共3题每题10分。近几年的中考历史材料题越来越灵活,直接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越来越少,材料题必须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史料,进行分析,才能解答准确。这一改革趋势正印证了新课程标准指出的:“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史料题分析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总结出史料解读的三步曲:
(一)整体阅读。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划出中心句、关键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对似懂非懂的内容要联系上下文,再把它和课本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达到正确理解史料的教学目的。
(二)局部精读。针对史料的题目进行有选择地阅读,即精读。这次阅读实际上是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整理的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要挖掘材料间的隐性联系。
(三)检查通读。题目做完后,通读史料,检查把握史料的主要内容,查漏补缺。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时,教材主要以日本进入文明社会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但日本人充分利用地理上靠近东亚大陆的有利条件,向先期发展的中华文明学习,借鉴中华民族文明的杰出成果,并结合自己具体的历史条件,创造出自身特点的文明。
课件出示:
材料一: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作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吴于廉、齐世荣主编《世界古代史编》
材料二:废除豪族势力的经济与社会基础——部民制,将部民和土地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材料三:(日本)谴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二官八盛”,地方划为国、郡、里三级行政区。
材料四:回看今天,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之时,今年又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2018.4博鳌亚洲论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以什么态度对待外来文化?通过师生一起讨论,得出:日本善于吸纳外来的精髓文化,从遣唐使到后来吸收欧美文化,都做得十分到位。日本的文化渗透着中国儒家的文化,试图按照中国儒家的政治思想,借鉴唐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日本政治、经济改革,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2.材料二反映了大化改新如何削弱豪族势力,同时推行了那些新举措?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进行作答。(1)建立部民制,将部民和土地收归国有;(2)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3)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日本这场改革目的是什么?改革目的达成了吗?
引导学生提炼材料中的信息,抓住材料二“废除豪族势力”和材料三“中央集权”的关键词,得出改革目的的结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豪族势力,改革是成功的。
4.今天的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对比日本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可以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启示?改革时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改革,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日本的昨天和今天都非常重视改革,日本的改革精神值得我国借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打好基础知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教师出示材料:哥伦布的船队到达西印度群岛在不同人群中掀起场激烈的辩论。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欧洲,破坏了我们的文化,掠夺了我们的财富。欧洲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有功之臣”。
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有道理?谈谈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对材料进行思考,二者的说法存在片面性。
1.进步性:哥伦布发现美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2.殖民性:哥伦布远航美洲使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并对美洲实行了长期的、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