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智学校课程探析

2018-04-07张俊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培智智障技能

◎张俊华

一、培智学校以往各课程的对比

1.发展性课程 发展性课程参照正常儿童发展顺序模式,着眼于教导智障儿童动作、语言沟通、认知和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基本能力,并认为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有同等的发展顺序,只要具备如正常儿童般的必备能力,就能学习、应用其他有益于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此课程呈现自下而上的发展特点,先教给儿童先备性的技能,再按照技能难易顺序,逐步养成更高层次的技能以用于复杂的日常生活。虽然该课程直接教导儿童应该发展的能力,但是相对儿童面对的生活而言,这仍然只是一种间接学习,智障儿童仍然难以把在学校发展到的能力用于实际生活中。尤其是某些障碍程度比较严重的儿童,他们由于本身能力非常有限,可能永远也无法掌握那些先备性技能,那么根据发展性课程的理念,他们也无法从事难度更大的课程内容。

2.社会生活适应课程 社会生活适应课程,顾名思义,旨在培养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为他们今后适应学校、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取消基础必要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该课程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内容:1、个人适应,包括自我认识、情绪调控、时间规划、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2、家庭适应,要求了解居家生活基本内容和技能;3、学校适应,包括认识学校、自己班级、同学、老师,了解并遵守学校各种常规,掌握校园生活技能;4、社区适应,包括社区认识、社区使用、社区规范和社交技能;5、职业适应,包括职前认识、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和职业技巧。

3.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 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是按照社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成员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应知应会,即社会对成员的要求,以社会适应技能为教育内容,通过个别化教育,满足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参与正常社会生活。因为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包括主体适应、环境适应和参与功能三个因素,所以在该课程中,通过提高智障儿童的自身适应能力,改变社会生活环境(包括教育条件)来实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包括平等参与教育)的功能。

4.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把知识寓于活动中,使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该课程符合个体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即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智障儿童首先是一个儿童,认知事物时也会遵循上述的规律。另外,活动课程还符合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具有以下特征:1、有综合性,将各学科基本知识融入同一活动中,给儿童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2、有实用性,将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现,为儿童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3、有社会性,增加儿童参与主流社会机会,锻炼其社交能力,同时促进社会对儿童的接纳;4、有娱乐性,创造轻松气氛让儿童获得较多的成功,提高学习兴趣;5、始终提供一个“动”的环境,促进感知觉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5.环境生态课程 环境生态课程是将儿童置于日常常态生活(着重指家庭、学校、社区和职业)环境中,依照其能力水平和适应现状,以未来适应常态生活环境为导向,充分了解生活环境,运用生活环境,为促进发展而提供适合其教育需求服务的个别化教育课程。与以往课程相比,其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传统单纯要求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而更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特别是环境要相应对个体作出支持性的改变。总的说来,该课程注重对儿童个体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进行详尽的分析,以环境生态为轴心,使教育全程置于真实和常态的生活中,这样能有助于呈现支持辅助系统,便于建立自然支持系统。

6.整合课程 学校怎样协助儿童整合各学习领域的内容,联系有关概念达到融会贯通,是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整合课程就是将两种或以上学习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整合后的课程可以给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真实的问题环境,让儿童从学习过程中发展实用知识和技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这种课程整合了儿童分割的学习装,增加了学习的意义性、应用性和效率。比较传统学科课程而言,整合课程更强调开发潜力,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学科与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尤其突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贴近儿童实际。该课程能有效扭转重语算学科轻其他学科、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业成就轻身心发展等倾向。

二、当今培智学校的课程

笔者认为当今培智学校课程应该持“整合”的观点,尽量吸收上述课程的优点为己所用。

1.语文、数学、职业技能教育参照发展性课程 在十五期间的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残疾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语文、数学这两门最基础的学科仍然需要中重度智障儿童去学习。

如前所述,发展性课程是按正常儿童发展规律来排列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只是在于程度上有差别,并非是质的区别。这样,发展性课程式的语文和数学教育就能给儿童提供一种有严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知识。

在此,笔者需要强调的是智障儿童学习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语文和数学知识,而且教育时一定要牢记个别化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某些儿童真的连最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也不能掌握,那么教育者也没有必要强人所难。另外,教育时尽可能围绕日常生活。例如,数学教育时可以加强电子计算器的使用。电子计算器不仅有工具性作用,也有代偿性作用。它不仅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工具,也是儿童未来适应社会的理想工具。有研究者指出,中度智障儿童是有能力基本学会使用电子计算器来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至于职业技能教育,更是需要将复杂的技能按照构成要素进行分解,获得若干易观察、易模仿、易操练的细小步骤,让智障儿童通过操练逐渐把细化步骤整合成完整技能。可见,这种教育是符合发展性课程的理念的。同样,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时也要遵循个别化教育的原则。

2.社会生活适应教育参照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 毫无疑问的是,社生活适应技能的学习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而言是最重要的。其实,家长对儿童学习、工作的关心,归根到底是希望儿童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一方面,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学习好就不用愁找不到工作,就不用对生活发愁,所以学习是他们关心的重心。另一方面,儿童有了工作,就能独立谋生、自主生活,所以工作是他们关注的核心。由此可见,家长关心儿童学习、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儿童的生活。从智障儿童自身实际出发,提高其生活能力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适应性功能课程集适应性和功能性于一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智障儿童环境中功能性适应力的培养,注重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效、实用能力教育及在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的运用,从而提升智障儿童的生活品质,让他们过上更独立、更统合、更具有生产力的生活。当然,我们在实施适应性功能教育使必须考虑到张文京的反思。

3.缺陷补偿教育参照整合课程 众所周知,智障儿童除了在智力和社会适应行为方面存在不足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缺陷,例如感知速度慢、容量小、分化程度差等。倘若不通过教育使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那么缺陷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语文数学知识、职业技能和社会生活适应等其他方面的学习。而如果把儿童的缺陷补偿教育与其他知识、技能教育整合起来,则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组合式的整合课程中,组合的学科仍然保持原来学科的框架,例如把生活自立和职业劳动组合成劳动技能课。统合式的整合课程则不再是几种学科形式上的联合,而是在各学科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将学科用一个中心统合起来,有相对完整性。综合式的整合课程可谓是最高级的习惯那时,已经超越了学科框架,按照新体系形成新整体。以体育课程的整合为例,在体育课上训练大小肌肉云能力的同时,可以融合语文数学知识、劳动生活、音乐舞蹈、游戏活动于一体。这样,不仅符合智障儿童思维单一、具体直观的认知特点,还可以使智力落儿童在体育课中身心发展的同时学到更多知识,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些整合的学科内容的学习绝对是需要几节课时间的。

4.家庭教育参照环境生态课程 家长对儿童的期望很高,也很了解儿童,特别能抓住儿童的最佳情绪状态来进行教育,这些都成为家长参与培智学校教育的优势。尤其家庭环境的自然性,更为在家庭中实施环境生态课程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环境生态课程式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合理延伸。

在家庭中实施环境生态课程时,我们需要先对家庭环境进行宏观分析和评估,然后调整不适应的环境因素,这正是环境生态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此时,尤其需要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互动。接着,我们再分析、调整微观家庭环境,包括亲子关系、儿童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

最后,鉴于当今特殊教育课程中存在统编课程、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笔者建议日后应该加大对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而统编课程则更适合于语数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6

[2]于松梅。启智教育发展的反思、回顾与借鉴。现代特殊教育,2003,7、8:91—93

[3]于秀。卢梭儿童教育观对特殊教育改革的启示。现代特殊教育,2004,6:13—15

[4]刘在花,赫尔实。培智学校社会适应课程标准研究的初步设想。中国特殊教育,2005,2:77—80

[5]马晓燕。培智学校课程生活化的思考。特殊教育研究,1999,3:21—25

[6]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中国特殊教育,2000,3:53—55

[7]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再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3,5:19—23

[8]徐胜,许家成。智力障碍儿童环境生态课程的家庭教育模式初探。中国特殊教育,2003,3:6—10

[9]沈剑娜,张文京。情境教学在环境生态课程中的运用。中国特护素教育,2003,6:26—29

[10]孙颖。培智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4:33—38

猜你喜欢

培智智障技能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